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李小食心虫

色短斑,短斑外有一条略与外缘平行的不甚明显的月牙形纹。后翅浅褐色,缘毛灰白色。卵近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初产时白色透明,孵化前黄白色。末龄幼虫长约12毫米,头部黄褐色,体背玫瑰红色,腹面色较浅,前胸背板浅黄白色,臀板浅黄褐色,上有20个左右深褐色小斑。腹末具臀栉5~7刺。腹足趾钩短粗,为不规则的双序,大多为23~29个;臀足趾钩13~17个。蛹长5~7毫米,黄褐色。茧纺锤形,长约8毫米(见图)。

李、杏等果树的蛀果害虫。学名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eke。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中亚细亚、远东、欧洲及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寄主有李、乌荆子、樱桃李、杏、桃、郁李、欧洲甜樱桃和毛樱桃。成虫长5~6毫米,翅展11.5~13.3毫米。体背灰褐色,腹面铅灰或灰白色。前翅烟灰色,前缘约具18组不很明显的白色短斜纹,翅面密布小白点,翅端部排有6~7个乌绒色短斑,短斑外有一条略与外缘平行的不甚明显的月牙形纹。后翅浅褐色,缘毛灰白色。卵近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初产时白色透明,孵化前黄白色。末龄幼虫长约12毫米,头部黄褐色,体背玫瑰红色,腹面色较浅,前胸背板浅黄白色,臀板浅黄褐色,上有20个左右深褐色小斑。腹末具臀栉5~7刺。腹足趾钩短粗,为不规则的双序,大多为23~29个;臀足趾钩13~17个。蛹长5~7毫米,黄褐色。茧纺锤形,长约8毫米(见图)。

李小食心虫

年生2~3代,以末龄幼虫在树干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翌年李树花芽萌动期,越冬幼虫破茧向上钻至表土1厘米处,再做与地面垂直的蛹化茧。蛹期2~3周。辽宁西部李产区各代成虫发生期为:越冬代在5月中旬,第一代6月中下旬,第二代7月中下旬。成虫产卵前期1~2天,每雌平均产卵50余粒。李树生长前期,果实小,成虫多在叶丛基部叶片上产卵,果实长大后,则转至果上产卵,卵期4~6天。第一代幼虫为害时,因果核尚未硬化,可以直接食入果仁,虫果很快脱落、干枯,其中多数幼虫随之死亡。第二代幼虫为害期,果核已经硬化,幼虫多在果肉部分为害,或在果皮下潜食,受害部停止生长,变为紫红色,表面常流出果胶,果实逐渐畸形、脱落,亦有不少幼虫死于果中。越冬代幼虫多从果柄旁边蛀入,沿果核周围为害,受害果提早变红、腐烂,亦容易脱落。第一、二代幼虫脱果后多在土壤表层4~6厘米深处结茧,经3、4天后化蛹,蛹期6~7天。越冬代幼虫入土结茧后,即行越冬。此虫繁殖、发育与温湿度的关系密切。5~6月气候较干旱,气温稍低,加之幼果期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发育,死亡较多。7~8月温湿度高时,越冬代幼虫数量往往成倍、甚至几倍于第一、二代幼虫,造成李果损失很大。天敌有食心虫白茧蜂等4种。李树落花后,在树干四周地面撒布敌马粉或喷洒辛硫磷,或压土6~10厘米,拍实,都有抑制越冬代羽化的作用。在7月间,以性信息素诱捕器测报成虫盛发至幼虫孵化期,连续喷洒杀螟硫磷或敌百虫2次,有良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