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马铃薯块茎蛾

烟草、马铃薯等茄科作物重要害虫。又名烟潜叶蛾。学名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鳞翅目,麦蛾科。 马铃薯块茎蛾 分布、寄主与危害原产南美洲亚热带山区,最初为害烟草及野生茄科植物,马铃薯传入后又加害马铃薯。以后随着马铃薯被带到北美、欧、亚、非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陈金壁(1937)在广西柳州发现为害烟草,是中国最早的记载。

烟草、马铃薯等茄科作物重要害虫。又名烟潜叶蛾。学名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鳞翅目,麦蛾科。

马铃薯块茎蛾

分布、寄主与危害

原产南美洲亚热带山区,最初为害烟草及野生茄科植物,马铃薯传入后又加害马铃薯。以后随着马铃薯被带到北美、欧、亚、非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陈金壁(1937)在广西柳州发现为害烟草,是中国最早的记载。初时主要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的局部地区发生。现已扩展到西南、西北、中南、华东10余省区。最嗜寄主为烟草,其次为马铃薯和茄子,也为害番茄、辣椒、曼陀罗、枸杞、龙葵、酸浆等茄科植物。幼虫为害寄主植物叶片时,多沿叶脉蛀入,取食烟叶形成弯曲虫道,后变成空泡,仅留上、下表皮,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烟和马铃薯并存时,仅烟叶受害,发生严重时,幼虫也为害马铃薯叶和露出土面的块茎。马铃薯贮藏期间,幼虫蛀食块茎内部,造成弯曲虫道,蛀孔外有深褐色粪便排出。西南一季马铃薯地区,因贮藏时间长,温度适其繁殖,有时块茎被害率高达50%以上,或被蛀空,或因病菌寄生而腐烂。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5.0~6.2毫米,雄体长5.0~5.6毫米;灰褐色,稍带银灰光泽。触角丝状。下唇须3节,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第一节短小,第二节下方被覆疏松、较宽的鳞片,第三节长度接近第二节,但尖细。前翅狭长,鳞片黄褐色。雌虫翅臀区鳞片黑色如斑纹。雄虫翅臀区无此黑斑,有4个黑褐色鳞片组成的斑点;后翅前缘基部具有一束长毛,翅缰一根。雌虫翅缰3根。雄虫腹部外表可见8节,第七节前缘两侧背方各生一丛黄白色的长毛,毛丛尖端向内弯曲(见图)。卵椭圆形,微透明,长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黑褐色。空腹幼虫体乳黄色,为害叶片后呈绿色。末龄幼虫体长11~13毫米,头部棕褐色,每侧各有单眼6个,胸节微红,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臀板淡黄。腹足趾钩双序环形,臀足趾钩双序弧形。蛹棕色,长6~7毫米,宽1.2~2.0毫米,臀棘短小而尖,向上弯曲,周围有刚毛8根,生殖孔为一细纵缝,雌虫位于第八腹节,雄虫位于第九腹节。蛹茧灰白色,长约10毫米。

生活习性

在保加利亚年生4~5代,日本5~8代,中国9~11代。只要有适当食料和温湿条件,冬季仍能正常发育,主要以幼虫在田间残留薯块、残株落叶、挂晒过烟叶的墙壁缝隙及室内贮藏薯块中越冬/1月份平均气温高于0°C地区,幼虫即能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4月出现,白天潜伏在土隙、杂草丛内;晚上活动,趋光性弱,此代雌蛾如获交配机会,多在田间烟草残株上产卵,如无烟草亦可产在马铃薯块茎芽眼、破皮裂缝及泥土等粗糙不平处。每雌产卵150~200粒,多者达1000多粒。卵期一般7~10天,第一代全期50天左右,第二代主害烟草(苗床期及移植期),幼虫自生长点蛀入茎部为害,可致苗株枯死。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一般从底部叶片逐渐上移为害,每头可蛀食叶面7~11平方厘米。幼虫期为10~20天,末龄幼虫入土1~3厘米处化蛹。

在中国主要发生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仍有发生,随海拔高度降低为害程度相应减轻,沿海地区未发生。马铃薯和烟草混栽地区比单作地区为害重,因在马铃薯和烟草两种寄主植物间有转移为害习性。温度不仅影响块茎蛾的发育速度和世代,并限制分布范围。成虫可借风力扩散。分布北界为10℃以上平均温度持续200日的等日线。夏季潮湿不利发生,连续干旱则为害严重。四川有些地区,春季田间虫源主要来自马铃薯贮存场所。远距离传播主要靠马铃薯的调运。

防治方法认真执行检疫制度,不从有虫区调进马铃薯。已发生块茎蛾地区,通过采用适当的农业措施,特别是避免马铃薯和烟草相邻种植,可压低或减免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