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棉花的象甲科昆虫之统称。鞘翅目,象甲科。中国已知10余种都是为害棉叶和花蕾的害虫,主要有棉尖象、小卵象、大灰象、蓝绿象4种。其他尚有棉苗小象(大吻黑筒象),大绿象,玉米胸象,蒙古灰象甲,日本灰象甲;在稻、棉轮作区稻象甲有时也为害棉花。美洲有为害严重的墨西哥棉铃象甲,中国尚未发现,为中国对外检疫对象。菲律宾有菲岛棉铃象甲,与美洲的不是同一种。
为害棉花的象甲科昆虫之统称。鞘翅目,象甲科。中国已知10余种都是为害棉叶和花蕾的害虫,主要有棉尖象、小卵象、大灰象、蓝绿象4种。其他尚有棉苗小象(大吻黑筒象),大绿象,玉米胸象,蒙古灰象甲,日本灰象甲;在稻、棉轮作区稻象甲有时也为害棉花。美洲有为害严重的墨西哥棉铃象甲,中国尚未发现,为中国对外检疫对象。菲律宾有菲岛棉铃象甲,与美洲的不是同一种。
防治各种棉花象甲可以利用成虫假死习性人工捕捉,发生量大时可使用对硫磷、亚胺硫磷等有机磷农药。
学名Phytoscaphus gossypii Chao。北方棉区发生较多。寄主有棉花、玉米、谷子、高粱、小麦、大豆、花生、茄子、大麻、桃、白芍等。雄虫体长3.9~4.7毫米,宽1.7~2.0毫米;雌虫体长4.2~4.7毫米,宽1.8~2.1毫米。体壁红褐色,被覆淡绿色略发金光的鳞片。前胸背板具3条模糊的暗褐纵纹,鞘翅满布暗褐云斑,触角褐色(图1)。年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作物地里越冬,幼虫距土表的深度:黄河流域为25~50厘米,长江流域为10~20厘米。4~5月温度升高,幼虫渐上升。长江流域5月中旬化蛹,蛹期约8天,5月中下旬出现成虫。黄河流域5月下旬至6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出现成虫。成虫羽化后约10天交配,经2~4天,产卵,成虫寿命约一个月。卵散产在禾本科作物下部第一、第二节茎表面、气生根、土表及土块下。卵期约8天。初孵幼虫入土,以嫩根为食,秋季气温下降,幼虫下移至深层越冬。成虫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白天躲藏在蕾、铃苞内,夜间为害。喜食苞叶、嫩头和叶柄,偶食花蕾。大发生年,虫株率可达100%,单株有虫20~30头,造成较重损失。
学名Calomycterus obconicus Chao。南方棉区发生较多。寄主有棉花、桑树等。雄虫体长3.3~3.6毫米,宽1.6~1.8毫米;雌虫体长3.5~3.9毫米,宽1.7~2.0毫米。体壁暗褐色,鳞片均灰色而略发光,触角柄节覆有同样鳞片,小盾片鳞片白色。全身散布灰色毛,除腹部外,还掺杂褐色毛(图2)。以为害幼苗为主,严重时咬断叶柄,蚕食叶片。浙江年生1代,以幼虫在土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成虫出现,7月上旬交配产卵,7月中旬卵孵化。成虫有假死性。
图1 棉尖象
图2 小卵象
图3 大灰象
图4 蓝绿象
学名Sympiezomias velatus Chevrolat。分布于东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寄主有棉花、粮食、豆类、麻类、糖料、蔬菜、烟草等多种作物及紫穗槐、洋槐、桑、加拿大杨等树木。成虫体长约10毫米,淡黄色,有光泽,鳞片金黄色,喙粗且宽,具纵沟3条。触角柄节较长,末端3节膨大呈棍棒状。前胸背板宽大于长。鞘翅卵圆形,中间有一白色横带,每一鞘翅具10条刻点沟,中部有褐色云斑。后翅退化,足腿节膨大,前胫节内缘具一列齿突。雄虫阳具先端略呈钩状(图3)。东北两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成虫在60~80厘米土内越冬,幼虫越冬深度约40厘米。浙江年生1代,3月上旬出现成虫,先为害桑芽,6~7月转害棉花。成虫常沿叶缘咬成半圆缺刻,群集为害。卵成块产于折叶内,每雌分次产卵约700粒。幼虫孵化后落地,在土内取食腐殖质和植物根系。春季成虫中午活动,夏季则早晚活动、中午潜伏。
学名Hypomeces squamosus Fabricius。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棉区。寄主有棉花、桑、茶、咖啡、松苗、玉米、甘蔗等,也取食杂草。成虫体长15~18毫米,纺锤形,黑色,表面密被翠绿、绿、金黄及灰色相间的鳞片和灰白茸毛。喙粗宽,端部鞘窄,前胸前窄后宽,中央有一宽纵沟。鞘翅基部最宽向后渐尖,每鞘翅有10条刻点沟(图4)。长江流域年生1代,华南2代。成虫4月出现,7~9月发生最多。成虫有群集性和假死性。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