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茄黄斑螟蛾

茄黄斑螟蛾 主害茄科植物的昆虫。又名茄蛀螟、茄白翅野螟。学名Leucinodes orbonalis(Guenée)。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中欧、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孟加拉和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高温地区。幼虫为害苗期嫩梢,造成折枝枯萎;在植株生殖生长期,为害蕾、花、果,导致落花、落果、烂果,严重时茄果受害率达100%。还可取食龙葵、黄果茄等杂草。成虫小,停息时翅伸展,翅展10~20毫米左右。

茄黄斑螟蛾

主害茄科植物的昆虫。又名茄蛀螟、茄白翅野螟。学名Leucinodes orbonalis(Guenée)。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中欧、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孟加拉和中国长江流域以南的高温地区。幼虫为害苗期嫩梢,造成折枝枯萎;在植株生殖生长期,为害蕾、花、果,导致落花、落果、烂果,严重时茄果受害率达100%。还可取食龙葵、黄果茄等杂草。

成虫小,停息时翅伸展,翅展10~20毫米左右。体灰白到灰黄色,白翅。前翅有4个大黄斑,顶角下方有一黑色眼形斑。中室顶端下侧与后缘相接成红色三角形纹,基部黄褐色。后翅中室有一小黑点,后横线浅褐(见图)。卵圆或长圆形,平均长0.76毫米,宽0.56毫米。初产卵乳白或乳黄色,孵化前橘红色。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污白有紫色小疣;头深褐,体长约1.3毫米,2龄乳白,头浅褐,长约4.0毫米;3龄幼虫长约8.0毫米,前胸背板有显著的毛瘤,胸足黑褐;4龄长约13.0毫米;5龄长约16.0毫米;6龄长16~20毫米,淡红褐色,头栗褐,前胸背板黑褐、背线深褐色。初蛹期淡紫色,后变深褐,长10~14毫米。在短小的臀棘上长有小钩刺8条。茧坚韧,有内外两层。

在印度比尔地区,年生10代,无越冬现象。在印度西喜马拉雅等高地,从10月到翌年5月,以幼虫在土层1~3厘米处越冬,外结坚硬革质茧,幼虫能抵抗-6.5℃的低温。在中国武汉地区,年生4~5代。成虫白天躲于叶背,受惊后在行间作短距离低飞,夜间对黑光灯反应不敏感。在印度1~8月最高、最低日均温30.68℃和24.30℃、相对湿度62.3%的条件下,雌成虫平均寿命2天,产卵期约1.7天。卵期约5天,幼虫期约17天,蛹期约9天,完成一代需30余天。高温(最高34℃、最低26℃)低湿(相对湿度60%)有利于雌虫产卵,每雌平均产卵233粒;低温高湿时,每雌平均仅产92.5粒卵。卵散产于植株上中部嫩叶、叶背或细枝上。初孵幼虫蛀食叶柄、嫩梢或花蕾,并可多次转株。一旦蛀果,转蛀现象减少。幼虫将粪便堆积蛀孔外。末龄幼虫在果实内、心叶间或顶梢附近缀食化蛹。秋季则化蛹于土缝中。武汉每年5月出现幼虫为害,8月间虫口密度最高,田间为害持续到9月。

结合采收,摘除植株上的蛹茧,处理残株、及时翻耕均有防除作用。雌虫性信息素虽未鉴定,但反-11-十六碳烯乙酸酯有良好的诱捕雄虫能力,可作发生期预报用。发生季节,每隔一周喷用杀螟硫磷、毒虫畏、灭杀威、甲萘威、敌敌畏或二嗪磷有良好防治效果。

茄黄斑螟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