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目小叶箭蜓成虫 图2 蜻蜓目稚虫 习性成虫和稚虫均为捕食性,成虫捕食飞行中的蚊与摇蚊、蝇等。稚虫在水中捕食蜉蝣的稚虫、蚊和摇蚊的幼虫。农业上视为益虫,但蜓科一些成虫可以捕食群居的蜜蜂。成虫常大群出现。在晴天日间活动,热带有夜间活动的种类。
包括蜻蜓、豆娘。昆虫纲、有翅亚纲、半变态类。其分类隶属多变更,初曾分于脉翅目中,后被列入古翅类中。1792年法布里丘斯(J.C.Fabricius)据发育、形态特征等始独立为一目。包括3亚目;束翅亚目、差翅亚目与间翅亚目,20余科。中国常见的种类有:黄蜻,红蜻,白尾灰蜻,小黄赤蜻,碧尾蜓,大蜓等。世界已知超过5000种,以东洋区、新热带区最丰富,中国已知有300余种。
体细长,中到大型,常具鲜艳色泽。头大,活动自如,复眼发达,差翅亚目一些种类复眼甚大,几占头的大部,两眼在头顶接触或接近。束翅亚目的复眼较小,两眼相距较宽,复眼间有三个单眼。触角短,刚毛状,3~7节,上具能起化学感受作用的腔锥感器。口器咀嚼式,上颚粗壮具锐齿。下颚端部有针状下颚片和不分节的叶状下颚须。下唇负唇须节的侧片内缘具端钩,外侧具动钩,但蜻总科无动钩,端钩和唇舌退化,两侧片非常发达。前胸退化,中、后胸结合紧密,侧板发达。足位于胸腹板的稍前方,接近口器,便于取食捕获猎物,也适于攀附;跗节3节,各具一对爪。翅两对,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发达,呈网状,脉蜻属翅上的翅室可达千数以上;前缘脉和径脉之间有翅痣及结节,翅痣呈方形或延长;但畸痣科缺翅痣,如有亦不正常。前缘脉达翅端,亚前缘脉终于结节,胫脉和中脉基部愈合;束翅亚目的中室为方形,差翅亚目则为三角室。各纵脉间具闰脉。有些科后翅1A与2A围绕成环,称臀套。
腹部狭长10节,第十一节分别由一个背片与一个小而分裂的腹片组成。雄虫有发达的上肛附器与内肛附器。差翅亚目的上、内肛附器均位于肛门上方,束翅亚目的上肛附器位于肛门上方,内肛附器位于肛门下方。雄虫生殖孔开口在第九腹板后方;交尾器位于腹部第二、三节腹板间的一个凹形生殖窝内,窝后方与阳茎囊相通。阳茎侧方一般有一对后方钩,蜓科Ae-schnidae还有一对前方钩。雌虫产卵器由3对生殖突构成,侧生殖突较宽,端部为尖形突起。由于各亚目产卵器形状有差异,产卵方式亦不相同(图1)稚虫口器与成虫差异很大,称为“脸盖”(mask)(图2),为下唇亚颏与颏伸长而成。脸盖在捕获食物时可向前方伸出,不用时折于头下。成熟的稚虫除有气门外尚有气管鳃适应于水中呼吸,差翅亚目为称作鳃篮(branchial basket)的直肠鳃。束翅亚目为尾端的3片尾鳃,丝科Lestidae中一些种类则在第二至八腹节腹面两侧着生有丝状鳃,称腹侧鳃。
图1 蜻蜓目小叶箭蜓成虫
图2 蜻蜓目稚虫
成虫和稚虫均为捕食性,成虫捕食飞行中的蚊与摇蚊、蝇等。稚虫在水中捕食蜉蝣的稚虫、蚊和摇蚊的幼虫。农业上视为益虫,但蜓科一些成虫可以捕食群居的蜜蜂。成虫常大群出现。在晴天日间活动,热带有夜间活动的种类。雌虫产卵形式多样,箭蜓、大蜻、伪蜓、蜻的产卵器极不发达,在飞翔中点水产卵;蜓和则产卵在水边植物组织内;大蜓的一种以腹部插入急流水中产卵河底;蜻和伪蜻的一些种类的卵产出后呈胶体的卵索附着在水中植物枝条间。稚虫水生,虫期约一年,蜓属需两年,也有3~5年的,蜕皮次数因种类而异,一般11~15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