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蛩蠊目

昆虫纲、有翅亚纲、渐变态类。世界已知3属25种(包括4个亚种),中国已知1种。蛩蠊属分布于北美西部者,已知13种(及亚种);Grylloblattina属仅知1种,分布于西伯利亚;属已知11种,分布于日本、南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其中,中国的这一种,由王书永1986年首次发现于长白山,1987年定名为中华蛩蠊。

通称蛩蠊。昆虫纲、有翅亚纲、渐变态类。世界已知3属25种(包括4个亚种),中国已知1种。蛩蠊属分布于北美西部者,已知13种(及亚种);Grylloblattina属仅知1种,分布于西伯利亚;属已知11种,分布于日本、南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其中,中国的这一种,由王书永1986年首次发现于长白山,1987年定名为中华蛩蠊。蛩蠊目昆虫从形态构造看,与古昆虫中原直翅目非常接近,被认为是唯一原始类群的残遗,是昆虫纲中的活化石。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见彩图165

中华蛩蠊

形态

体细长无翅,长13~30毫米。头前口式。触角丝状,20~40节;复眼小或无,单眼缺如。口器咀嚼式,上颚大,具齿,无磨区;下颚须发达,5节,外颚叶2节,内颚叶具齿;下唇长,末端具细长的唇舌,下唇须3节。前胸方或长方形,中胸大于后胸;腹板区包括数个膜质分开的骨片节,侧板斜,中、后胸具气门。3对足相同,适于疾走;基节左右接近,跗节5节,腹面具跗垫,末端具2爪。腹部长,背板10节,宽短,雄虫腹板9节,雌虫8节,产卵器突出,剑状,由3对细而尖、部分活动的瓣组成。尾须细长,由8~9节组成。雄虫腹末有一对左右不对称的刺突(见图)。

习性

杂食性,夜间活动。喜低温,多分布在海拔1500~6500米的高纬度山地和高原,靠近冰川和融雪地带的河湖附近。在苔藓和堆积物、石下或土中栖息,有些种类穴居,日本的Calloisiana属则在山地倾斜坡的砂砾地带、朽木中和石下活动。产卵于土壤中或苔藓内。雌成虫一年成熟产卵,卵的孵化期约一年,若虫8龄,生活史历期约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