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蛹期间,如积水深度超过羽化孔位置,水不会侵入茎内,蛹仍正常发育。羽化后,蛾穿过水层浮出水面,爬上稻茎。在温带稻区不能终年繁殖,低温时期,以末龄幼虫越冬;在热带稻区可终年繁殖,但当旱季湿度不足时,末龄幼虫蛰伏稻根中,历期较长。卵历期约7~16天,幼虫历期23.4~34.7天,蛹历期7~23天,预蛹期2~3天。各虫态历期受当地气温和食料条件的影响而有变化(见)。
钻蛀水(旱)稻茎的专食性害虫。学名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异名Scirpophaga incertulas(Walker)。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中国分布北限为江苏连云港、河南辉县、陕西汉中盆地北部,秦岭南麓。为南方稻区主要害虫。专食稻,也偶食害野生稻,造成枯心苗、白穗,严重时几乎颗粒无收。
雌蛾体长12~13毫米,淡黄色。翅展23~28毫米。前翅基部白色,近外缘与前缘处深黄色,中央有一明显黑点;后翅色白。腹部末端有一簇棕色鳞毛,用以覆盖卵块。雄蛾体长约9毫米,翅展18~22毫米。前翅淡黄略带浅灰,翅中央亦有一小黑点,翅外缘有7~9个小黑点,翅顶至后缘有一黑褐色斜纹;后翅白色。卵扁椭圆形,数十粒至一百多粒相叠成块,中央3层,边缘1~2层,表面盖有棕色鳞毛;卵块长5~7毫米,宽约3毫米,椭圆形,状似半粒黄豆。幼虫4~5龄。初孵幼虫称“蚁螟”,体长约1.7毫米,灰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2~15毫米,头棕色,胸、腹部黄色,略呈淡绿。蛹长12~13毫米,圆筒形,黄色,外包白色薄茧。雌蛹中足与翅等长;雄蛹中足较翅为长。在测报上,按蛹的色泽从浅到深的变化可分7级。(见图)
成虫白天潜伏于稻苗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1~2天,即交配产卵,选择稻苗生长旺盛、分泌稻酮较多、水层偏深的稻田,产卵于距稻叶尖端6~10厘米的叶面或叶背。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的稻田,产卵较多;拔节、齐穗和灌浆期的稻田,产卵较少。在分蘖期,蚁螟爬行于稻株上,有的爬到叶尖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附近稻株上,爬行约半小时,在距稻田水面2厘米左右的稻茎下部咬孔钻入叶鞘,蛀食稻茎,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和即将抽穗的稻田内,蚁螟就在包裹稻穗的叶鞘上咬孔或从叶鞘破口处侵入,蛀食稻花,4~5天后,幼虫2龄,稻穗抽出,即转移到柔嫩穗颈部分,咬孔侵入,逐步向下蛀食,再过3~5天,蛀穿茎节,咬断稻茎,造成白穗。同一块卵孵出的蚁螟,常在附近稻株上为害,能造成数十根甚至一百余根枯心或白穗,称枯心塘、白穗团。1龄末期以上的幼虫能转株为害孕穗期稻株,造成枯孕穗;3龄以上幼虫能转株为害灌浆期稻株。茎秆粗壮的品种,幼虫不易咬断稻茎,造成虫伤株。幼虫老熟后,转入健株茎内在茎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薄膜,然后化蛹。羽化后,蛾破膜而出。化蛹期间,如积水深度超过羽化孔位置,水不会侵入茎内,蛹仍正常发育。羽化后,蛾穿过水层浮出水面,爬上稻茎。在温带稻区不能终年繁殖,低温时期,以末龄幼虫越冬;在热带稻区可终年繁殖,但当旱季湿度不足时,末龄幼虫蛰伏稻根中,历期较长。卵历期约7~16天,幼虫历期23.4~34.7天,蛹历期7~23天,预蛹期2~3天。各虫态历期受当地气温和食料条件的影响而有变化(见)。
三化螟
其生长发育受食物、气候因子、栽培制度和水稻生育期等的影响。
取食稻花的1~2龄幼虫,龄期为3~4天;取食稻茎的为4~5天。全以圆秆期稻茎为食的幼虫,多数只有4龄,全以分蘖期稻茎为食的,5龄虫增多。分蘖期营养条件有利于三化螟缩短发育期和提高化蛹率,穗期营养欠佳,能延缓发育期和降低化蛹率。温、湿度不适宜,也会延长龄期,增加龄数。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6℃以上有效积温约450日度。南亚热带稻区,月平均最低气温在20℃以上,年生10~12代。中国各稻区年均温在15~24℃之间,分别年生2代乃至6~7代。云南开远常年2月下旬均温已达16℃,比广州升温早,但其雨量较少,不能满足化蛹需要,春季始蛾期反比广州迟,也比广州少一世代。低温、湿度与越冬幼虫死亡率的关系相比较,有时湿度的影响更大,例如,绿肥田稻茬中越冬幼虫在-10℃下经10天,只死亡30%左右;麦田土面稻茬中的,死亡约80%;冬种田土面稻茬,经风吹日晒,十分干燥,其中越冬幼虫几乎全部干死;埋于土下的稻茬,因湿度大,易霉烂,越冬幼虫亦全部死亡;只有半露半埋稻茬中的幼虫能部分存活。
在水稻栽培制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年度间气候的变化,是影响种群消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越冬幼虫化蛹期间生理活动旺盛,耗氧量大,如连续阴雨,使稻茬加速腐烂,破坏了三化螟的安全化蛹场所,易造成缺氧窒息和被病原微生物寄生,死亡率极高。干旱年份,春耕沤田进度慢,越冬幼虫在耕沤前羽化的数量多,发生量就大。产卵盛期如遇台风暴雨,稻叶上的卵块会部分脱落,未脱落的,孵化率亦下降。盛孵期遇暴风雨,初孵幼虫侵入率下降。
三化螟的消长是随水稻栽培制度的演变而演变的。在水稻栽培制度比较单纯的情况下,全年不能每代均获得充分的食料,因此有时下一代发生量比上一代少;在水稻栽培制度复杂,单季稻和双季稻并存,早、中、晚稻混栽的情况下,全年各代都有充分食料,能顺利繁殖,发生就多。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南方稻区,普遍进行改制,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早、中、晚稻大面混栽,三化螟更为严重。70年代后期,部分地区(如成都平原、汉中盆地)淘汰双季稻,恢复单季稻,或扩种纯双季稻(如华中稻区),三化螟害随即下降。
蚁螟侵入率高低,随水稻各个不同生育期而不同,一般分蘖期侵入率达50%左右;圆秆拔节期,有多层叶鞘紧包茎秆,蚁螟不易蛀孔,侵入率仅7.5%,甚至为0。孕穗期稻穗日渐膨大,柔嫩的剑叶鞘外露,蚁螟易于侵入,剑叶鞘裂开时,蚁螟直接从裂缝中侵入,侵入率达50%左右;抽穗期穗颈不断伸长,组织渐硬,侵入率又下降至15%左右。乳熟期穗颈老化,停止伸长,侵入率在3%以下。至于茎秆柔软的籼稻品种,生长期较短的早稻、中稻品种,分蘖期、圆杆期、孕穗期互相交错重叠,特别是主茎与分蘖生育期不整齐的稻田,无明显一致的圆秆期,蚁螟仍能侵入为害。生育期长的品种,圆秆拔节期长,抗螟能力也强;同一晚粳品种,作单季稻时,生长期长,圆秆期长而整齐,抗螟力强,侵入率低;如作为双季后作稻,受气候与日照的限制,生长期缩短,圆秆期也缩短,且不整齐,抗螟力下降,侵入率就高。这就为药剂治螟选择重点防治对象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化螟的天敌,卵期有稻螟赤眼蜂、长腹黑卵蜂、等腹黑卵蜂等。在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稻区有螟卵啮小蜂,寄生率很高,晚稻无须施药防治。幼虫和蛹期有各种寄生蝇、茧蜂、绒茧蜂、姬蜂以及线虫、细菌和真菌等寄生;蜘蛛、蚂蚁、青蛙等捕食螟蛾和幼虫,对减少虫口,都有一定作用。
根据剥查各种水稻类型田中幼虫的化蛹率,以不同化蛹率的日期,加蛹的历期,螟蛾交配产卵历期和卵的历期,可以估算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及蚁螟孵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这是测报发生期的基本方法。发生量预报,可根据越冬幼虫化蛹期间雨量的多少,各种水稻类型田的比重,螟虫的繁殖率、死亡率、侵入率,以及虫源分布田面积等资料,进行分析,预报发生量的等级。
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选用生长期长短适宜的水稻良种;及时春耕沤田,处理稻茬,减少越冬虫口;及时栽插,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不利于三化螟为害的生境。保护天敌。选用氧乐果、杀螟硫磷、喹硫磷、杀螟丹、戊菊酯、杀虫脒、杀虫双、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喷雾、泼浇或撒毒土。防治枯心可在孵化高峰时用药;防治白穗,在孵化始盛期以后,“破口吐穗”时用药,效果最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