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蓑蛾

茶蓑蛾的寄生蜂较多,常见的幼虫寄生蜂有蓑蛾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黄瘤姬蜂、和寄生于蛹的野蚕黑瘤姬蜂等。白囊蓑蛾学名Chalioides Kondonis Matsumura。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和西南。食性杂,常见寄主有茶、油茶、石榴、苹果、梨、紫荆、法国梧桐等。雄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18~20毫米,体浅褐色,腹末黑色,全体密被白色长毛,前后翅均透明,后翅基部被有白毛。

取食果茶林木及药材叶部的蛾类害虫。鳞翅目,蓑蛾科。幼虫藏身于护囊内,有“避债虫”之称。常见的有大蓑蛾、茶蓑蛾、白囊蓑蛾等,其中以大蓑蛾的发生较普遍而严重。

大蓑蛾

学名Clania variegata Snellen。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及中国的南方各省区。食性杂,寄主有600多种,隶属于29目90科。为害较重的常见种类如桃、梅、樱桃、柿、薄壳山核桃、板栗、苹果、柑橘、甘草、杜仲、木瓜、茴香、黄芩、雪松、垂柳、侧柏、法国梧桐、樱花、月季、鸢尾等。大发生时,可将全株叶片食光,有的针叶树被害致死。雄成虫体、翅黑色,体长约16毫米,翅展约34毫米。触角双栉齿状,自端部1/3处栉齿渐小,胸部背面有5条深纵纹,前翅近外缘有4~5个较长的半透明斑。雌成虫乳黄色,体长约26毫米,体壁薄而光滑,头部小,胸部发达,前胸背板先端向前突出,腹部第七、八节有黄褐色毛环。卵近圆形,淡黄棕色。末龄雄幼虫黄色,体长14毫米;末龄雌幼虫体黑色,体长21毫米。雄蛹长椭圆形,褐色,腹端有尾刺一对。雌蛹纺锤形,褐色,胸部背面屋脊形,腹端有小刺3根。护囊纺锤形,丝质,外附有大叶片,有时尚有零散枝梗。雄囊小,下部较瘦削,排泄孔处皱折较大;雌囊大,下部较丰满,排泄孔处皱折较短(图1)。

图1 大蓑蛾

一般年生1代,在广东和台湾2代,江苏、江西和上海等地有少数出现2代。在南京以末龄幼虫和很少数的幼龄幼虫在枝条上的护囊内越冬。雌雄幼虫分别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成虫产卵。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雌、雄幼虫分别于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入越冬。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4天和5天。卵期平均为21天。雌雄幼虫期分别为320天和300天左右。雌雄蛹分别为17天和41天。雌虫羽化时,在护囊的排泄孔处集有大量鲜黄的茸毛。雄虫羽化时,蛹体常半露于排泄孔外。多在白天羽化,交配多在晚间。雌成虫释放性信息素,对异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分布在胸部背面。前、中、后胸的腺体数平均每100平方微米中,分别有3.14、38.2和16.7个。2~6时和17~20时是雌成虫释放性信息素的两个高峰,后者的释放量是前者的100倍左右。雌成虫交配后一二小时即产卵。卵产于蛹壳内。一般在一天内全部产完,平均产卵3430粒,最高可达5877粒。幼虫孵化后,先在蛹壳中停留5天左右,然后蜂拥出囊,并吐丝下坠而分散。初孵幼虫散布到栖息物上,首先啃食寄主叶组织,吐丝将碎叶屑连结,在胸部下形成一条两端固着中间游离的横带,以后不断吐丝将碎叶屑织成一个护囊的外壁,此时幼虫转入囊内,吐丝织造内壁,最后形成完整的小囊,一囊形成约需3~4小时。随着虫体的长大,护囊也逐渐扩大。虫龄小时,常在囊的颈口周围披上枝叶碎片,使囊有所延长和扩大;在虫龄较大时,幼虫将囊局部或大部咬破,再吐丝缀合叶片和小枝梗扩大护囊。幼虫除为害叶片外,有时还可食害果实,嫩枝和树皮,取食以早晚最盛。越冬虫囊在小枝环系处,常被缢束成瘤,易为风折。大蓑蛾的传播,主要是初孵幼虫出囊时借风力扩散。越冬幼虫可随苗木调运而传播。虫口多分布于树冠外围,在孤立或稀疏的寄主上虫口密度常较高,而郁闭度大的虫口常较少。初孵幼虫出囊时,由于风力的作用,大量个体常因得不到适宜寄主而死亡。幼虫可受核型多角体病毒(Baculovirus A亚组)所感染,感病率高者可达27%。还受白僵菌的侵染和家蚕追寄蝇的寄生,后者的寄生率可达70%左右。此外,白头翁、喜鹊、白脸山雀等鸟类的捕食,以及鼠类的捕食,使空囊增多。寄生在雌雄蛹上的还有野蚕黑瘤姬蜂。

图2 茶蓑蛾

茶蓑蛾

学名C.minuscula Butler。分布于日本、越南及中国南方。食性杂,寄主达100多种,如茶、桃、苹果、柑橘、柿、女贞、栀子、石榴、罗汉松、紫荆等。雄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23~30毫米,体、翅深褐色,触角羽状,胸部背面密被鳞毛,前翅沿外缘近翅尖处有两个长方形透明斑块。雌成虫纺锤形,体长12~16毫米,头小,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后胸和腹部第七节各有一环黄白色茸毛(图2)。卵椭圆形,黄白色。末龄幼虫体长22~30毫米,头部黄褐色,有黑褐色斑块,体肉黄色至紫褐色,胸部硬皮板褐色,背面有深褐色纵纹2条,每节两侧各有褐斑1个,腹部各节背面有黑色小突起4个,排列略呈“八”字形。雄蛹赤褐色,腹末弯曲成钩状。雌蛹近纺锤形,赤褐色,头小,胸部弯曲。雌雄蛹腹末臀棘均分岔,岔端又各具短刺1枚。4龄起囊外缀有纵列而整齐的小枝梗,末龄幼虫护囊长25~30毫米。

中国贵州省年生1代,江苏、安徽、浙江、湖南等省1~2代,台湾2~3代。各地均以幼虫在枝条上的护囊内越冬。翌春气温10℃左右,树木萌发新芽时开始活动。江苏宜兴越冬代和第一代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羽化。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6月上旬和8月中旬开始出现。羽化时间多在黄昏前。雄虫羽化时蛹体半露于护囊排泄孔外。雌虫羽化后,在囊的排泄孔处充塞许多黄色茸毛。成虫于清晨和傍晚交配、产卵。雌蛾交配后即开始产卵。每雌产卵50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孵化后,自护囊排泄孔处蜂拥而出,并吐丝下坠,借风力吹散而传播,或沿母囊向上爬行分散。虫体到达栖息物后,首先吐丝营囊,随虫体的增长,护囊亦相应增大,4、5龄幼虫能咬取小枝粘连囊上。茶蓑蛾的寄生蜂较多,常见的幼虫寄生蜂有蓑蛾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黄瘤姬蜂、和寄生于蛹的野蚕黑瘤姬蜂等。

白囊蓑蛾

学名Chalioides Kondonis Matsumura。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和西南。食性杂,常见寄主有茶、油茶、石榴、苹果、梨、紫荆、法国梧桐等。雄成虫体长8~11毫米,翅展18~20毫米,体浅褐色,腹末黑色,全体密被白色长毛,前后翅均透明,后翅基部被有白毛。雌成虫体长9~14毫米,黄白色,无翅。卵椭圆形,黄白色。末龄幼虫体长30毫米,浅褐色,中、后胸硬皮板分成两个斑块,斑块上具深色点纹。每一体节上具有排列整齐的深褐色点纹。雌雄蛹均为赤褐色,护囊质地紧密,无枝叶附着,全为丝质构成,长圆锥形,长约30毫米,灰白色。一年1代。以幼虫在护囊内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开始羽化、交配。产卵于囊中的蛹壳内。7月上旬开始孵化。10月以后,幼虫进入越冬。

蓑蛾防治方法是:在幼虫幼龄时期喷敌百虫液毒杀;人工摘除;防治大蓑蛾还可喷洒大蓑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液使其发病致死。

蓑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