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物质循环

碳元素贮存库;②交换库(exchange pool)。如大气和水体中的碳,可与生物迅速交换,容量较小而活跃。 图1 水循环 图2 碳循环 类型所有物质循环可区分为3种类型:①水循环(water cycles),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组成的系统中,太阳辐射推动着水循环运动。据史密斯(Smith,1974)推算,假定降落到地球上的总降水量为100单位,其中降到海洋约77单位,降到陆地约23单位。

中,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学物质移动的规律,又称化学物质循环(chemical cycles)。生命活动需要各种必要的营养元素和它们贮存的化学能。美国哈钦森(G.E.Hutchinson,)1944年提出“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的概念,是指化学物质在生物和地球上的地壳、水体和空气之间转移、交换和循环的全过程。美国奥德姆(E.P.Odum)于1971年指出:化学元素包括原生质所必需的元素,以特别的方式从环境进入生物体,又从生物体返回环境,在生物圈中不断循环。这些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移动,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故又称“营养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s)。自然界已知的元素中,有30~40种是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有的需要量大,如碳、氢、氧、氮、磷,占有机物干重含量1%以上,其次是硫、氯、钾、钠、钙、镁、铁等,含量在0.2~1%左右。还有一些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如铝、硼、溴、铬、钴、氟、碘、锰、钼、硒、锶、锡、钛、钒、锌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非生物因素控制着生物的生命活动,而生物又通过许多途径,使这些物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最终返回到环境中去。在每类物质循环过程中,可出现两类不同的库(pool):①贮存库(reservoir pool)。如岩层中的碳,海底动植物尸体所沉积的碳,地壳内经碳化作用所形成的矿物燃料等,储量很大而活动极缓慢,系碳元素贮存库;②交换库(exchange pool)。如大气和水体中的碳,可与生物迅速交换,容量较小而活跃。

图1 水循环

图2 碳循环

类型

所有物质循环可区分为3种类型:①水循环(water cycles),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组成的系统中,太阳辐射推动着水循环运动。据史密斯(Smith,1974)推算,假定降落到地球上的总降水量为100单位,其中降到海洋约77单位,降到陆地约23单位。降水来源于海洋蒸发占84单位,来源于陆地蒸发只占16单位。陆地的径流可将多余的水流回海洋(图1)。②气体循环(gaseous cycles),如碳循环、氮循环、氧循环等都属气体型循环。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都与碳结合在一起,植物的碳都来自空气中或溶于水中的CO2,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则靠取食获得碳元素化合物,生物的呼吸作用可释回一部分碳,另一部分碳构成动物的内外骨骼、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尸体中的碳,由分解者分解后又释回到环境中(图2),③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s),如磷循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磷可随水循环由陆地进入海洋,大气中通常不含磷,且不易从海洋返回陆地。磷主要来源于岩石和天然的磷酯块沉积。在陆地,有机磷被细菌还原为无机磷,部分由植物吸收而再循环(图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层次生物与环境的联系中,都存在物质循环过程。例如,生物个体摄食时所获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后,大部用于建造机体或维持机体的功能,一部分经过新陈代谢而排出体外,另一部分提供捕食者生物的需要,最后随着个体的死亡而返回环境。种群可利用从外界输入的物质,供给种群生长的需要,经过同化作用和代谢作用,物质仍可输出或最终返回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现象更为明显。植物在光能作用下,从空气中摄入CO2。从土壤摄入水和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提供植物生命活动的需要,一部分供植食性动物(包括昆虫)取食,枯枝落叶和残体经分解后又返回环境。植食性动物经过摄食植物,获得营养物质,大部分用于建造机体和生命活动的需要,一部分供肉食动物取食,其尸体或排出物经分解后又返回环境。肉食动物的摄食、同化、异化过程,与植食动物相类似,其排除物和尸体最终以无机物和简单化合物的形式,返回环境之中(图4)。

图3 磷循环

图4 生态系统中化学物质的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受人为干扰较大,如过度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加速营养物质流失速率。草原过度放牧,引起草原沙漠化。农田过多施用化肥,引起水域污染和富营养化而降低水质和水产。过量施用化学杀虫剂,引起环境污染和食物链中积累性毒害。因此研究物质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改善生态系统物质收支状况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