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巴西橡胶

大戟科橡胶树属热带雨林乔木中唯一的栽培种,学名Hevea brasiliensis(Willd.ex.A.Juss.)Muell.Arg.。俗名橡胶、胶树。巴西橡胶具有产量高、质量好、经济寿命长、采胶容易、胶乳再生快等优点,已成为世界上大规模种植产胶树种。其树皮所产胶乳经加工制成的天然橡胶,是异戊二烯的高分子聚合物。

大戟科橡胶树属热带雨林乔木中唯一的栽培种,学名Hevea brasiliensis(Willd.ex.A.Juss.)Muell.Arg.。俗名橡胶、胶树。巴西橡胶具有产量高、质量好、经济寿命长、采胶容易、胶乳再生快等优点,已成为世界上大规模种植产胶树种。其树皮所产胶乳经加工制成的天然橡胶,是异戊二烯的高分子聚合物。橡胶已能制成七万多种制品,和钢铁、石油、煤炭合称四大重要工业原料,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天然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绝缘性、强伸性,也有较好的防水性、气密性和耐磨性,主要用于制造飞机、汽车等运载工具的轮胎。种子含氰酸,有剧毒,不能食用,含油率22~25%。油为半干性油,可作油漆、肥皂和醇酸树脂等原料,精炼后可食用,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果壳能制活性炭、糠醛等。木材质轻花纹美观,加工性能好,经化学处理后可制作高级家具、纤维板、胶合板、纸浆等。

起源和类型

根据植物分类学家R.E.舒尔茨(Schultes)1942~1977年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实地调查研究,巴西橡胶原产巴西亚马孙河的南部,通常出现在每年有周期性洪水泛滥的低地,或洪水边缘河岸旁,在洪水面以上排水良好的高地亦有生长。

巴西橡胶按树皮内层颜色分为黑皮、白皮和红皮三个类型,生产上种植的属白皮和红皮两个类型,分布于亚马孙河下游地区。黑皮类型分布于上游靠近玻利维亚的马代拉河流域的泥泞泛滥区。这个类型的树皮厚10~20毫米,比白皮和红皮类型厚一倍,石细胞很少,皮很软,乳管很多,胶乳产量很高,干胶含量比白皮和红皮类型高10~20%;小叶较小,呈狭披针形;种子略小。据舒尔茨调查,在亚马孙河流域西南部,即巴西的阿克里(Acre)州、秘鲁的马德雷·德迪奥斯(Madre de Dios)省和玻利维亚的贝尼(Beni)省排水良好的高地,巴西橡胶产量最高,所产橡胶质量最好。

栽培史

世界栽培史

1839年美国人C.古德伊尔(Goo-dyear)发明硫化法,解决了橡胶制品发粘变脆问题,从此橡胶成为一种工业原料,消费量急剧增加。1870年,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C.马卡姆(Markham)和皇家丘植物园(Kew Garden)J.D.胡克(Hooker)预计野生巴西橡胶生产的天然橡胶将来可能供应不足,于是曾研究能否将野生橡胶树引入印度进行栽培以建立新的供应中心,1872~1875年,引种失败。1876年委托H.A.威克姆(Wickham)进行引种,他在印第安人配合下,在亚马孙河支流培帕若斯河和亚马代拉河之间的波姆的海拔70~90米的热带丛林中的割胶树上采集巴西橡胶树种子7万粒,运丘植物园播种育苗2397株,当年运到锡兰1919株,大部分用于建立橡胶园,少量种在佩拉代尼亚(Peradeniya)和海内拉特戈达(He-neratgoda)两个植物园,种于后一植物园的,到1961年尚存22株(图1);送新加坡植物园的50株,后来死亡;少量送马来亚槟榔屿植物园分园,均成活;送印度尼西亚爪哇茂物(Bogor)植物园的存活2株。1877年,丘植物园又送新加坡植物园22株,均成活,其中9株后来移种于马来亚霹雳州瓜拉江沙(Kuala Kangsar)。丘植物园还送少量苗木去非洲、多米尼加、缅甸和澳大利亚。1876年英国派R.克罗斯(Cross)去巴西引种一批胶苗,质量低劣,对以后橡胶生产的发展未起作用。

1889年,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里德利进行割胶试验,最后发展成“骨形”或“V”字形割线,并创造出在原割线上不伤形成层的连续重复割胶法,使树皮能正常再生,一改巴西斧头砍树采胶,严重伤树而不能长期产胶的做法。这一试验成功对东南亚橡胶种植业的发展影响极大。1888年英国人J.B.邓洛普(Dunlop)发明气胎,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后,巴西野生橡胶已不能满足需要。东南亚的橡胶栽培首先是通过植物园的研究工作而发展起来的。1900~1917年印度尼西亚从茂物植物园的数公顷试验园扩大到18万公顷,形成爪哇、苏门答腊和婆罗州(今加里曼丹)等产胶中心。1915年,茂物植物园荷兰人V.赫尔顿(Helten)等发明胶苗芽接法,使优良无性系得以逐步推广,导致橡胶树产量大幅度提高。1917~1932年,印度尼西亚推广高产实生树和无性系育种园种子,使产量提高40~70%;1924~1935年经过实生树和无性系芽接树混种、多无性系混种等试验,最后推广单一无性系林段的种植方法,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马来西亚1940年推广从优良母树的分枝取芽芽接繁殖的初生代无性系,1950年后推广杂交育种培育的次生代以上的无性系,普兰伯沙胶园公司(Prang Besar Estate Company)还推广世界有名的隔离种子园的高产种子。1950年起,世界天然橡胶产量95%以上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等国。

图1 海内拉特戈达植物园的22株原始实生树中的2号树于1908~1913年割胶,4年零8个月产干胶173.6千克,折合单株年产干胶37千克

中国栽培史

1904年,中国云南德宏自治州盈江县土司刀印生从新加坡引入8000株橡胶苗在盈江县新城凤凰山试种,到1984年仅剩一株。1904年引入台湾嘉义和恒春。1906年,海南省华侨何麟书从马来亚引进橡胶种子,在乐会县(今琼海县)崇文乡合口湾种植,开创琼安垦务有限公司,后称琼安胶园。1907年,广东省南海县佛山镇华侨区慕颐、胡子春在海南省那大开创侨兴有限公司,从马来亚引进橡胶种子,在那大西分种植,建立侨兴胶园。1927年和1940年,广东徐闻华侨从泰图引种建立西娲胶园。广东茂名华侨1928年和1938年从马来亚引种在茂名县种植,1953年调查,五家园尚存2株,镇盛墟5株,茂名农校1株。以上引种的巴西橡胶经多年繁衍种植,至1950年底,全国约有民营小胶园2800公顷,胶树110万株,其中割胶树60万株,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年产干胶约200吨。在过去引种试种的基础上,1952年开始在海南省和湛江地区以及云南省南部大规模种植胶树,广西壮族自治区和福建省南部以及广东省汕头地区也有少量栽培,同时开展了有系统的科学研究。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有台风、低温和干旱为害的自然条件下,选育出多个抗风、耐寒品种,划分环境类型区,总结出因地制宜的防寒、防风栽培措施,如种植防护林和对胶树进行修枝整形以防风,北部地区采用芽接后带干过冬,翌春锯砧,以及地沟播种育苗和按小环境类型配置适宜的耐寒、抗风、高产品系等技术,终于打破了世界巴西橡胶种植区的传统界线(10°S~15°N之间),在中国18°N~24°N地区大面积植胶成功,为世界提供了扩大巴西橡胶种植区的宝贵经验。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乔木,高20~40米。主根圆锥形,侧根轮生,第一轮离地面10~20厘米,为主要吸收根,第二轮离地面40厘米以上,主要起支撑作用。叶互生,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革质,全缘,渐尖,基部楔形,网脉明显,叶柄长5~14厘米,小叶柄基部常具蜜腺点。花单性,雌雄同株,圆锥花序;腋生,密被白色柔毛。雌花生于花序各分枝顶端,比雄花大,具绿色花盘,无花冠,花萼黄色五裂,子房常三室,柱头三裂。雄花较小,花萼黄色五裂,花药两室共十枚,分两轮环生于花丝柱上。果为蒴果,常含种子三粒,中果皮木质,坚硬。种子椭圆形,褐色,具斑纹,长约3厘米,宽约1.5厘米,背部常隆起,腹部略扁平。蒴果成熟后果壳自动爆裂,将种子弹出(图2)。树皮为重要的采胶部位,由外向内分为5层:①粗皮,主要是木栓层;②砂皮,又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石细胞多,乳管几乎丧失产胶功能,内层石细胞较少,具有产胶乳管;③黄皮,含大量乳管,产胶功能很强,为主要产胶部分,其筛管已被堵塞或挤毁,无输导功能;④水囊皮,具有输导功能的筛管和少数幼嫩乳管列(割胶时只割到水囊皮外);⑤形成层。

胶树一般一年开花两次,北半球主要花季在3月至4月,第二花季在5月至6月,有时还有第三花季,在8月至9月;南半球主要花季在8月至9月。子房受精后到果实成熟约需4.5~5个月,北半球每年8月至9月为第一次果熟期。在一般情况下,第二、三次结果较少。

图2 橡胶形态

选育种

20世纪初,世界上栽培的巴西橡胶都是未经选择的实生树。1915年后各植胶国家从实生树群中选出高产植株,用其枝条上的芽片芽接成无性系,称为初生代无性系。东南亚国家曾建立过几万个初生代无性系,但真正高产可供生产上使用的不足0.1%。如印度尼西亚的GT1;马来西亚的PB86;斯里兰卡Wag6278;中国的抗风无性系红星1、耐寒无性系南华1等。1930年后,进入优良无性系间杂交育种阶段,用杂交苗培育次生代以上无性系。马来西亚橡胶研究院培育的RRIM600组,普兰伯沙胶园公司培育的PB233组等都在生产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中国也都培育出各自的无性系。20世纪20年代,未经选择实生树每公顷年产干胶仅450千克,到80年代,最高产的马来西亚无性系PB 233年产干胶2340千克,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倍。一般初生代无性系,每公顷年产干胶1050~1200千克,次生代以上无性系产1500~1950千克,最优无性系产2250千克以上。东南亚和南亚种植的胶树,都是威克姆引种的新加坡植物园、斯里兰卡海内拉特戈达植物园和印度尼西亚茂物植物园内共40多株原始实生树所繁育的后代,亲缘很接近。加上逐代只选高产无性系为亲本进行单对人工杂交,亲本范围又缩小到20个以内。因此遗传基础越来越狭窄,难以培育出比世界上有名高产无性系RRIM600和PB233更好的无性系。为此,1981年国际橡胶研究和发展委员会(IRRDB)组织会员国橡胶育种专家到巴西亚马孙河上游的阿克里州、朗多尼亚(Rondonia)州和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州采集野生高产胶树的种子和枝条,进行新种质资源的繁育和研究,以期创造新的高产类型。

图3 橡胶树皮横切面

胶树选育种一般分为无性系选种和有性系育种。前者以获得优良无性系为目的,后者以获得优良有性系为目的。选育出一个能在生产上推广的优良无性系或有性系,约需30年之久。

无性系选种

从已割胶的未经选择实生树群或人工杂交实生树群中,选出产量高、副性状好、抗性强的胶树,用分枝芽,芽接成无性系;或经人工杂交经预测高产的幼苗,用茎干芽,芽接成无性系。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为,参加初级无性系比较试验的,每个无性系种10~18株,重复两次。以生产上推广品种为对照,割胶3~4年,选出优良无性系,再取分枝芽增殖芽条,然后参加高级无性系比较试验。同时在不同环境区布置适应性区域试验,每个无性系一般种300株以上,3~5次重复。割胶后进行产量副性状鉴定5年,选出优良无性系作小规模种植(每个无性系种6.7~10公顷),再割5年,仍属良好的,进行中规模种植(每个无性系占适应地区当年新植胶面积的20~33%),再生皮割胶表现好的,进行大规模种植。

为了加速选出耐寒品系,中国在植胶区北部寒害严重地区,首先用冷冻筛选耐寒力较强的无性系,参加当地耐寒苗圃品系比较试验。同时参加更冷地区的前哨品系比较试验。均以当地推广的耐寒无性系为对照,选出耐寒力强的无性系,参加初级无性系比较试验。

有性系育种

用优良无性系或实生树间杂交获得的有性系,参加初级有性系比较试验,每个有性系至少有30株,割胶3~4年,选出优良有性系。将此有性系的杂交亲本重复杂交,用所得种子育成200~300株苗,参加高级有性系比较试验,割胶5年,再选出表现优良的有性系,即可用其亲本种植双无性系种子园,生产自然授粉种子,作为优良种植材料供生产上使用。

用辐射、多倍体诱导、组织培养等新技术获得的优良材料,可繁殖成无性系参与初级和高级品系比较试验进行鉴定,然后按不同情况进行小规模、中规模或大规模种植。中国用无性系花药培育试管苗,1977年获得单倍体和二倍体植株,定植大田后,已于1984年正式割胶。初步鉴定认为,其产量比原无性系高,这项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人工诱导父本花粉染色体加倍,然后和二倍体母本授粉,当代即可获得父本性状加强的较纯的三倍体,这一方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栽培措施

采种、育苗、芽接

果皮黄色时,种子完熟,即可采种。种子无休眠期,在室内存放半个月,发芽率下降40%,存放一个月,下降60%以上。因此最好随采随播。先在沙床浅播催芽,床面保持湿润,播后20天发芽率一般可达80~90%。苗高5~10厘米时,将带有种子的苗移入苗床,苗床以有机肥和磷肥为底肥。株行距一般为30~40厘米,每公顷45000株,经常淋水,并注意施液肥。生长一年以上即可用作砧木。一般宜在5~10月芽接。芽接时,在砧木离地2厘米处向上开芽接位,从无性系芽条上削取芽片,去掉芽片上木质部,剥开芽接位树皮,插入芽片,再盖回树皮(腹囊皮),覆以小段椰子叶片,用麻绳绑紧。亦可用绿色芽片芽接,即去掉芽接位树皮,放好芽片,用塑料带捆绑。一般芽接后21天解绑。芽片成活后再过7~10天在离芽接位上端5厘米(绿色芽片接的为25厘米)处锯掉砧木,以后注意随时摘除砧木萌发的芽,让芽片上的芽成苗。

开垦种植

橡胶为多年生木本作物,需种在新开地上。种植时先要选好宜林地。适于地区为年平均温度为26~27℃,而且没有15℃以下绝对最低温度;年降雨量2500毫米以上,分布均匀;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土层深1米以上,表层20~30厘米,含有机质3%以上;土壤pH4.5~5.5;地下水位1.5~2米以上;海拔高度一般300米以下,无大风;植被以森林地最好。由于胶树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中国经试种,年平均温度20℃以上,冬季最冷月平均12℃以上,绝对最低温5℃以上,年雨量1200~2800毫米,年平均湿度75%以上,常风3米/秒以下,在防护林保护下,一年出现台风1~2次的地区,均可垦殖。海拔高度也有所提高,海南省在350米以下,云南河口400米以下,西双版纳800米以下,德宏自治州1000米以下,都可种植。

中国有风害和干旱地区应营造防护林,网格大小在重风害区为0.66~1.33公顷,轻风害区为2~2.66公顷。主林带与主风方向垂直,宽15~20米,副林带与主风方向平行,宽8~10米。丘陵山区按地形设置林带。常用防护林树种有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 Muell、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12ABL、母生Homalium hainanense Gagnep.、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 var.sublanea Dandy等。开垦时平地可采用十字定标,丘陵地必须修等高梯田。株距2~4米,行距6~10米,每公顷405~600株。定标后挖穴,穴面80×80厘米,深70厘米,底60×60厘米。表土回穴,并施有机肥和磷矿粉作基肥。

定植材料

①抽芽的芽接桩,芽接锯干后,已抽芽的芽接桩。②袋装芽接苗。在盛土大塑料袋种植的芽接桩,长成两蓬叶的芽接苗或直播于盛土小塑料袋中:用绿色小芽片芽接的芽接桩,长成五蓬叶的芽接苗。③高截干芽接苗。在苗圃生长两年左右,茎围10厘米以上,木栓化高度2米以上的截干芽接苗。④优良实生苗。人工授粉苗或隔离种子园,种子长成的实生苗,在离地30厘米处截干。

胶园管理

胶苗定植后,植胶带可用人工或除草剂草甘膦灭净杂草,胶树周围或整个植胶带要盖草(死物覆盖)。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抑制杂草生长,行间要种植豆科覆盖作物,通常用的有三裂叶葛藤毛蔓豆蝴蝶豆卵叶山绿豆、山毛豆Tephrosia canolida DC.等,1970年以后东南亚国家发现一种新的豆科覆盖作物蓝花毛蔓豆,耐荫性特强,在胶行郁蔽后几年内不会枯死。11年后仍能保留10~15%的覆盖度,归回土壤中的总氮量为以上豆科覆盖作物的2~3倍。胶树行间亦可因地制宜,合理间作其他经济作物,但应适当施肥,以不影响胶树的生长为宜。

胶树对肥料的要求因生长阶段不同而异。胶苗从定植到开始割胶为幼树期,为了加速胶苗生长,施氮磷肥为主。其重量比,早期为1∶1,中后期为2∶1(折合每株每年硫酸铵0.5千克,过磷酸钙0.25千克),缺钾地区还应增施钾肥。割胶期施肥,不仅要保持胶树的生长,还要提高胶乳产量,使之高产稳产,应适当增加氮肥。一般每株每年施硫酸铵1千克,过磷酸钙0.5千克,氯化钾0.3千克。另外每年每株还要施有机肥10千克以上。最好使用叶片矿物营养诊断法对症施肥,包括镁肥和微量元素肥料。

病虫害防治

在中国,重要病害有:①白粉病,病原菌Oidium heveae。主要为害嫩叶和花序,引起大量落叶,推迟当年割胶期,减少干胶产量。重病叶片满布粉斑,皱缩变黄,最后脱落。染病花序密布白粉,导致花蕾脱落、花枝枯萎。防治措施包括:越冬期摘除断倒树染病嫩梢,保留的嫩梢喷撒硫磺粉。20%植株抽叶前,发现中心病株或中心病区,及时局部喷粉防治;30%植株抽叶后,根据短期测报进行全面喷粉防治;70%植株叶片老化起,只对后抽叶植株喷粉。增施肥料可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重病地区尽量种植产量较高的抗病品系。②条溃疡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P.meadii。发病初期,新割面上出现一至数条乃至数十条纵向黑线病痕,深达木质部。黑线扩展或融合形成条斑或块斑。扩展型病斑,表面常有泪状凝胶,病皮下有凝胶块。未经治疗的病斑,在低温期迅速扩展,造成割面树皮大块溃烂。降雨,尤其是持续的毛毛雨,是病菌侵染的基本条件,低温加高湿是造成树皮溃烂的重要因素。雨季割胶刀次多、强度大,尤其是树身不干时割胶发病重。割线越低病害也越重。在雨季,树身不干不割胶,或在高割线割胶是基本的防治措施。雨季割胶1~2刀,涂一次1%乙磷铝(或0.4%瑞毒霉、1%敌菌丹、1%敌克松水剂),每隔7~10天涂一次7%乙磷铝或1%瑞毒霉缓释剂。③红根病,病原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感病后叶子变小,缺乏光泽、色转黄并卷缩。树冠稀疏,树干干缩或树干基部出现条沟,最终死亡。病根初期长有乳白色菌膜,常粘附一层泥沙,菌膜逐渐变为枣红色,革质,洗去泥沙明显可见;老菌膜黑红色;中后期病根有浓烈的蘑菇味。病菌以菌索经由接触的根系蔓延传播。开垦森林而未挖出树桩的林地最易发病。防治方法:开荒或更新时,用机械或人工清除原来的树桩和病根。定植时选用无病种苗。定植后每年检查追踪病源,发现病株,要暴露根系,切除死根和刮治病根。④褐根病,病原菌Phellinus noxius。地上部症状与红根病树相似,但叶片不变小,树干基部常出现烂洞。大多数单株发病,不形成病区,病树死亡迅速,病根长有铁锈色疏松绒毛状菌丝,粘附的泥沙多,凹凸不平,不易洗脱,菌膜薄而脆,黑褐色。病树材部呈蜂窝状,有浓烈的蘑菇味。病菌主要靠孢子传播。抚育管理时,防止损伤树干基部、树根,涂施十三吗啉根颈保护剂是主要预防措施。⑤季风性落叶病,病原菌与条溃疡病相同。老叶、嫩叶、胶果和嫩枝均可受害。老叶染病,大叶柄出现水渍状病痕,有1~2滴白色凝胶。重病树,老熟叶片大量脱落,嫩梢回枯,新叶很难长出,干胶减产30~50%。防治方法:苗圃和幼树喷施1%波尔多液,成龄树喷施含铜油剂,但要防止铜素对胶乳的污染。⑥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害嫩叶、嫩梢和胶果。嫩叶染病,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叶片变黑,脱落。受害嫩梢出现水渍状病斑,迅速扩展,导致枝条回枯。重病树大量落叶,因而减产。苗期和幼树,喷施1%波尔多液,成龄树抽嫩叶期喷施5%拌种灵——福美双胶悬剂。⑦褐皮病(俗称死皮病),病因尚未弄清。褐皮病的发生与割胶强度、割胶频率关系密切,与品系也有一定关系。病树割线下方的树皮,乳管组织坏死,排胶量下降,干胶含量降低,出现褐斑病灶,最后完全停止排胶。降低割胶强度和频率是主要的预防措施。⑧绯腐病,病原菌Corticium salmonicolor。高湿地区的胶园常常发生,在树干的第二、第三分叉处产生粉红色泥层状菌膜,病部以上的枝条回枯。加强林管,喷施1%波尔多液或5%十三吗啉,防效良好。⑨麻点病,病原菌Drechslera heveae是实生苗圃的主要病害,为害嫩叶和嫩梢,最初叶上出现暗褐色水渍状斑点,重病叶皱缩,脱落,影响苗木茎围增长。选择排水好、通风透光的地块育苗和喷施0.3%代森锰有一定防效。⑩南美叶疫病,病原菌Microcyclus。一种毁灭性的胶树病害,是拉丁美洲几十年橡胶不能大发展的主要原因。病菌侵害嫩叶、嫩梢、花序和胶果。嫩叶感病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以后形成暗绿色病斑,密生绒毛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叶片变黑,皱缩,脱落。叶柄感病后呈螺旋状扭曲,或形成瘤状块斑。连续落叶几次的病树,枝条大量回枯,甚至整株枯死。巴西种植抗病品系防病,由于出现新的病菌生理小种而失败;抽新叶期连续喷施苯来特、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7~10次,成本高,防效不稳定。中国尚未发现此病,必须加强检疫。

胶树害虫很少。黑灰蚧Saissitia nigro,为害叶片和枝条,对生长衰弱的植株为害严重。苗圃有白蚁及鼠类为害。在巴西,木薯天蛾Erinnyis ello是重要害虫,大量取食嫩叶,在局部地区暴发时,食光整株胶树的嫩叶,造成极大损害。

割胶

合理割胶是达到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通常决定于开割标准、割线斜度和长度、开割高度、树皮消耗量、割胶深度、割胶制度等。一般开割新林段,茎围达50厘米的株数占林段总株数的50%以上时,即达开割标准。割线自左向右倾斜(芽接树25°~30°,实生树22°~25°),长度为树周的一半,割线下端离芽接树接合点130厘米或离实生树根际50厘米。每次割胶割掉的树皮厚0.12~0.15厘米,深度离木质部0.11~0.20厘米,不得割伤形成层。原生皮可割10年左右。割面的再生皮,7~8年后恢复到原来的厚度,又可割胶。

割胶制度是在一定时间内由一定的割线数目、割线长度、割胶频率等组成的割胶方式。常规割胶制度为单割线,长1/2树周,隔日割一次,强度定为100%(国际符号为S/2·d/2·100%)。高产树开割头两年宜适当降低割胶强度,采用单割线制,长1/2树周,3日割一次,强度为67%(国际符号为S/2·d/3·67%)。在马来西亚割胶15年后可采用乙烯利刺激割胶,以提高产量。在中国,老实生树和低产芽接树亦可采用。法国人过去一般采用的割胶制度是全螺旋线,4天割一次的制度(国际符号为S·d/4·100%),现逐步改为短割线割胶。

胶树体内膨压清晨最高,故清晨割胶产量较高。东南亚主要产胶国家,每年割胶达11个月,只在落叶后再抽叶期停割一个月。在中国,一年割胶6~9个月。一年中的开割期和停割期视季节而定,最好在林段中95%的胶树叶蓬稳定15~20天后全面开割。冬季上午8时前气温低于15℃时应临时停割,或有50%以上的胶树黄叶达一半以上时也要全面停割。割胶以树位为单位,即一个割胶工一天应完成割胶和收胶的定额株数。国外一个树位为500株左右,在中国为250~300株。割胶工具为胶刀,有推刀和拉刀两种。亦有针刺采胶,但尚处于试验阶段。

图4 割胶

生产

世界上有41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胶树,主要分布于10°S~15°N之间,产干胶最多的国家是马来西亚,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见表)。

主要植胶国家历年干胶产量表

中国1984年产干胶18.88万吨,其中广东国营农场13.9万吨,云南2.75万吨,广西2582.91吨,福建560.5吨,全国民营和华侨农场产2.039万吨。中国主要产区广东省尚有10万公顷低产实生树未能更新,加上屡受台风、低温为害以及广西、福建种植的大部分为低产耐寒无性系,因此单位面积产量较低。1984年中国植胶面积49.41万公顷,占世界第四位,产量亦占第四位。主要植胶区为海南省和云南省的西双版纳。1984年海南省植胶面积29.21万公顷,占全国植胶总面积的59.1%,产胶12.43万吨,占全国干胶总产量的65.80%。全国高产地区为西双版纳,1984年平均每公顷干胶1188千克,其次为海南省通什地区,产1006.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