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草木樨

豆科草木樨属Me-lilotus L.。二年生或一年生直立性草本,是优良绿肥及牧草作物。起源与分布起源于欧洲与亚洲接壤地区,本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20多种。1900年在美国的肯塔基州中北部改良石灰性土壤的良好效果引起了人们重视,以后相继引入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民主德国、苏联、波兰等国,除了肥田改土之外,还作为牲畜的饲草和放牧之用,因此发展迅速。

豆科草木樨属Me-lilotus L.。二年生或一年生直立性草本,是优良绿肥及牧草作物

起源与分布

起源于欧洲与亚洲接壤地区,本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20多种。1900年在美国的肯塔基州中北部改良石灰性土壤的良好效果引起了人们重视,以后相继引入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民主德国、苏联、波兰等国,除了肥田改土之外,还作为牲畜的饲草和放牧之用,因此发展迅速。如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种植面积从1920年的3万公顷增加到1930年的11万公顷。草木樨在中国分布较广,北方种植面积占绿肥播种面积的80%左右,南方丘陵地也有栽培。

形态

主根发达,有根瘤。茎直立,全株含香豆素,叶为三出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托叶小,先端尖。总状花序,腋生,花序轴延伸,多花疏列;花冠白色或黄色,萼钟形:旗瓣长椭圆形或倒卵形,翼瓣狭细,龙骨瓣直而钝;雄蕊10枚(9+1两体),花丝顶端不膨大,花柱细长,柱头小顶生;子房有小柄或无柄;胚珠2~8粒。荚果球形或近卵形,不易开裂,含种子多为1粒,很少2粒。种子肾形,略扁平,黄色或黄棕色,千粒重1.9~2.5克。

种类及特性

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种,主要有六种:

白花草木樨

M.albus Desr.

又称白甜三叶、马苜蓿等(见图)。原产亚洲西部。二年生。根系长达1~2米,粗壮发达。茎直立或稍弯曲,光滑或稍有毛,中空,高1~2.5米,种皮有蜡质,硬籽率约占10~60%。种子在适宜温度下,土壤含水量10~12%时即可萌发,每形成1克干物质消耗水分500~770克。抗盐碱,在含盐量0.3%的土壤上能正常生长。耐瘠薄,耐干旱,抗寒力强,出苗后短时间能耐-4℃的低温,越冬芽能耐-30℃的严寒。出苗一个月后生长迅速,越冬前根系生长很快,贮蓄大量养分。根颈处形成越冬芽,第二年丛生的越冬芽萌发抽枝后,植株生长加快。中国东北地区4月中下旬到5月上旬的一段时间内,株高日平均伸长10厘米以上,6月下旬至7月中旬种子成熟。在草木樨属中,白花草木樨是产草量与产种量都比较高的种类。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从美国引入,为主要栽培种。

白花草木樨

黄花草木樨

M.officinalis

L.)Desr.

原产中欧,中国西藏、四川等地区有野生分布。二年生,主根长1~2米,形似胡萝卜。茎高1~2.3米,茎细,株型较散,比白花草木樨早熟10~15天,株型小,产草量低20~30%。抗干旱,亦耐瘠、耐盐碱。

香草木樨

M.suaveolens Ledeb.

又称野苜蓿。原产中国西南等地,其它地区也有分布。二年生或一年生。主根较短,侧根发达。草高一般1米左右,茎较细直立,叶狭细,枝多叶少,丛生,花比较大,浅黄色。比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抗逆性强,但产草量低,饲草质量差。

细齿草木樨

M.dentatus

W.K.)Pers.

又称无味草木樨、甜苜蓿。原产地中海地区,中国华北、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华北等地有野生分布。一年生或越年生。根系粗壮,叶缘多锯齿,茎高一般为0.3~0.9米,侧枝较长,花多而小,黄色,花期较晚。长城以北,种子不能完全成熟。植株中香豆素含量低,饲用适口性好,耐盐碱,但苗期抗旱性差。中国栽培种系于1954年从苏联引入,已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辽宁等省种植。

印度草木樨

M.indicus All.

又称酸三叶草。原产印度及地中海地区,一年生,根系细而长,侧根较少。茎细分枝多,株高一般0.5~0.7米,花及荚果很小。抗热、早熟,生育期70~90天。

伏尔加草木樨

M.wolgieus Poir.

又称俄罗斯草木樨,原产苏联。二年生,比白花草木樨耐旱,耐寒,产草量低,但干草比较柔软。20世纪70年代引进中国北方栽培。

此外,中国栽培着一些一年生白花或黄花草木樨,大都系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的变种。

栽培

种子硬籽比例大,因此,播种前要进行碾磨处理。飞机播种时,通常在处理完种子后作成丸衣种子,即在种皮上包一层泥土和肥料的混合物。北方可在早春顶凌播种或冬前寄籽播种;东北地区8月以后播种会降低越冬率;南方则春、秋两季均能播种,一般采用条播,行距70厘米左右。每公顷播量,去荚壳的种子15~22.5千克,播深不超过2.5厘米。在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可大幅度提高鲜草产量。出苗后一个月内注意防治金龟子等虫和杂草的危害。在早春播种的第一年,6月或7月份可刈割一次,二年生草木樨,以在轻霜以后部分叶子萎蔫而未脱落时刈割第二次为宜,这时养分转入根部,有利越冬芽的形成。第二年在现蕾前刈割,以利再生,留茬高度以10~15厘米为宜,切忌雨天割草,防止刀口流进雨水造成根茬腐烂死亡。春播当年每公顷可产鲜草15~37.5吨,第二年开花前每公顷可生产鲜草22.5~75.0吨。无限花序,果实成熟期不一,留种时一般待中下部荚果有65~70%由深黄色变暗绿色时即可收获,每公顷种子产量约370~1100千克。

利用

鲜草含水分80%左右,N0.48~0.66%,P2O50.13~0.17%,K2O0.44~0.77%,翻压作肥料,肥效显著。生长第一年的风干草,含水分7.37%,粗蛋白17.51%,粗脂肪3.17%,粗纤维30.35%,无氮浸出物34.55%,灰分7.00%。饲用时可制成干草粉或青贮,打浆,因牲畜开始时不喜进食,需与其它饲料搭配,使其逐渐适应。种子含蛋白质41.30%,脂肪5.46%,淀粉14.66%,经过加工粉碎后,是优良的精饲料。贮藏或调制时如有霉烂,植株内所含香豆素就转变为双香豆素或出血素,牲畜食后会中毒,如遇创则流血不止而死亡,因此霉烂的青草、青贮草和干草绝对禁止喂饲。香豆素含量因种而异,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含量占干物重的1.05~1.40%,而细齿草木樨仅含0.01~0.03%。白花草木樨第一年在重霜后收割也有利于降低香豆素含量。直接在草木樨地上放牧,牲畜食草过多易发生臌胀病,应予注意。草木樨根深,覆盖度大,防风保土效果极好。又因花多、蜜多,每朵小花可分泌0.15~0.50毫克的蜜液,是很好的蜜源作物。收种后的秸秆可作燃料,也可以粉碎成草粉;蒸煮喂饲家畜或作饲料的填充剂。草木樨是改良草地,建立山地草场的良好资源;在低产地区与粮食作物轮种,可以提高全周期产量和经济收入,在复种指数高的地区可与粮食、棉花、油料等作物间套种植。在南方丘陵旱地和林间果园及路旁、陡坡、渠边、沟壑、沙荒等瘠薄土壤上均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