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饭豆

豆科豇豆属栽培种,学名Vignaumbellata(Thunb.)Ohwi&Ohashi。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其种子与米同煮为饭或粥,故名。别名:米豆、蔓豆、竹豆、精米豆和爬山豆等。具有粮食、绿肥和饲料等用途。饭豆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起源于兴都斯坦,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从喜马拉雅山区和中国中部到马来西亚都有野生饭豆。

豆科豇豆属栽培种,学名Vignaumbellata(Thunb.)Ohwi&Ohashi。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其种子与米同煮为饭或粥,故名。别名:米豆、蔓豆、竹豆、精米豆和爬山豆等。具有粮食、绿肥和饲料等用途。

饭豆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起源于兴都斯坦,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及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从喜马拉雅山区和中国中部到马来西亚都有野生饭豆。另一种意见认为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到斯里兰卡的热带地区。1958年和1979年在云南省采集到野生饭豆和饭豆的近缘植物。

饭豆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主产国为中国、泰国、缅甸等;美国、乌干达、毛里求斯也有栽培。中国主产区为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陕西、贵州、云南、台湾等省(自治区),籽粒产量每公顷。750~1500千克。

饭豆原定为莱豆属。60年代以来已划归豇豆属。染色体数2n=22。种以下根据植物学形态分为四个变种,var.major,花较大,主要栽培在印度北部和缅甸;var'.rumbaiya,具直立或较短的茎,主要分布在缅甸的卡西亚(Khasia)山区;var.gracilis,为产于印度的野生型,茎柔软平滑,小叶狭长;var.glaber,具光滑的茎叶。

饭豆的研究还很少,资源搜集不多,印度国立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搜集有饭豆资源500份,用杂交方法选育出的早熟品种E.C.16167及E.C.12416,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搜集有79个品系,发现了抗白粉病、猝倒病和细菌性叶斑病的品系。中国饭豆资源数量和类型较多,已搜集资源约600份,具有不同生长习性和生育期的种质材料,籽粒大小及粒色均有许多变异。生产上用的多为地方品种,如贵州省黄平县的红爬山豆、云南省弥渡县的大白饭豆、陕西省山阳县的白蔓豆。

饭豆株高100~300厘米,分枝数个,生长习性有蔓生、半蔓生和直立三种。根系强大,主根长100~150厘米,支根较多,上着生小根瘤。茎多绿色,亦有紫红色。子叶不出土。初生叶长椭圆状披针形,对生,三出复叶,小叶卵状菱形,顶端渐尖。全缘或浅三裂。腋生总状花序,每个花序梗上着生5~20朵花,花冠鲜黄色,自花授粉,早晨开放,午后凋萎。荚簇生,呈细长圆筒形,有时略弯曲,光滑或有茸毛,荚尖有钝嘴,成熟荚色褐或黑,无缢痕,每荚含种子6~10粒,易裂荚。种子长圆形,两端圆,种脐白色凸出,中部直线下凹。籽粒颜色有黄白、红、黑、花斑等。百粒重4~16克,大多数为6~8克。

饭豆

饭豆适应地区较广,多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海拔地区,耐高温,较抗旱,不耐涝,不耐寒冷。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8~30℃,对土壤要求不严,从轻松土到粘重土都能生长,pH值6.8~7.5为宜。短日性植物,对光照反应敏感,在短日照条件下能提早开花结实。

栽培上常用饭豆与玉米、高粱等作物间作或套种,也可于早稻收获后播种,或在田边地头种植。播种期有春播和夏播,对播种期要求比较严格,中国北方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南方于6月至7月间播种。过早播种茎叶易徒长,过迟播种则影响正常成熟。播种方法有撒播、点播和条播。撒播的每公顷播种量65~90千克,条播和点播为30~45千克,行距30~50厘米,株距为15~18厘米,播种深度4~5厘米。以基肥为主,氮、磷配合,有利于根瘤菌和幼苗的生长。生育后期应多施磷、钾肥料,以提高种子结实率和饱满度。苗期易生杂草,开花前要进行中耕。多雨地区,须进行培土,以利护根和排水。发生徒长时要摘心,以抑制徒长,增加结荚数。荚果成熟不一致,需分次收获,收后晒干并进行防虫处理。饭豆抗病力较强,但易感染根瘤线虫,与水稻轮作可避免为害。

籽粒含蛋白质19~23%,脂肪0.6~1.2%,碳水化合物61~65%,钙和铁的含量高于其他食用豆类

籽粒与大米同煮作饭或单煮豆粒食用,亦可制豆馅,幼苗和嫩荚可作蔬菜。茎、叶、籽粒均为优良饲料。饭豆生长快,枝叶繁茂,是良好的绿肥和覆盖作物,也可种植在庭院或住宅四周作绿色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