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甘蔗

禾本科甘蔗属作物,学名Sacchar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糖料作物的57%,产糖量占70%以上。甘蔗的生物产量比较高,也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植物。蔗茎脆嫩多汁、清甜可口的品种,适于作为新鲜水果,称为果蔗。蔗茎制糖后的副产物有蔗渣、废蜜、滤泥和田间残余物蔗梢、蔗叶等,是造纸、饲料、纺织、化工、食品和医药等的重要原料,又可作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

禾本科甘蔗属作物,学名Saccharum 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其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糖料作物的57%,产糖量占70%以上。甘蔗的生物产量比较高,也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植物。蔗茎脆嫩多汁、清甜可口的品种,适于作为新鲜水果,称为果蔗。蔗茎制糖后的副产物有蔗渣、废蜜、滤泥和田间残余物蔗梢、蔗叶等,是造纸、饲料、纺织、化工、食品和医药等的重要原料,又可作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

起源和栽培史

甘蔗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起源于中国。根据文献记载,中国是最早用文字记述甘蔗的国家。在公元前3世纪初,春秋战国时代的《楚辞·招魂》里就有甘蔗制品“柘浆”的记述,“柘”字是“蔗”字的古字;公元前1世纪,刘向的《杖铭》中载有“都蔗虽甘,殆不可杖”:公元1世纪,张衡《七辩》注云“沙糖柘蜜乃其等类,闽王遗高祖石蜜十斛……”。上述说明早于公元前3世纪,中国已用甘蔗制糖:1935年,H.И.瓦维洛夫提出,世界栽培植物有八大起源中心,甘蔗的起源中心在中国。根据对有关甘蔗生理和形态构造等研究,证明割手密野生种S.sponta-neum L.和中国栽培种,S.sinense Roxb.emend Jes-wiet最为古老。1974年,A.G.亚历山大(Alexander)发表的蔗属品种光合活动光谱;1983年,周可涌等学者对甘蔗叶片光合膜面积的比较研究,均给予证明。其二,起源于印度。主要是根据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东侵印度时,他的随从执事记录:“看到当地人咬食一种稀奇芦苇,没有蜂的任何帮助会产生一种蜜。”而推论的。但当时当地尚无糖和甘蔗的名称。印度文称中国和糖是一个同义字,因为糖是由中国传到印度去的。其三,起源于伊里安。20世纪20年代E.W.布朗蒂斯(Brandes)等人到伊里安内地探险,看到当地人栽培热带种甘蔗(S.officinarum L.)和自然生长的大量割手密野生蔗,并发现了大茎野生种(S.robustum Brandes et Jeswiet),推论甘蔗起源于伊里安。以后的研究认为,热带栽培种和大茎野生种是杂交和自然变异而来的,还是年轻植物。

中国是世界上植蔗制糖最早的国家,公元3世纪,曹丕的《感物赋》中记载:“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说明了当时黄河流域甘蔗生长和栽培情况。公元5世纪末,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一书中已有宿根蔗栽培和棉花套种甘蔗的记载。公元6世纪,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一书中已有关于甘蔗对土壤要求的记述。宋朝王灼的《糖霜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专著,比较系统地记述了甘蔗的轮作、土壤耕作、播种期、播种方法、施肥方法、田间管理蔗种贮藏等一系列栽培技术。公元13世纪,元朝司农司编的《农桑辑要》,也较系统地记述了甘蔗的整畦、行播卧栽等技术。17世纪(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载有“芽长一二寸,频以清粪水浇之……浇粪多少,视土地肥硗,长至一二尺,则将胡麻或芸薹枯浸和水灌,灌肥欲施行内。高二三尺,则用牛进行内耕之。”并对甘蔗制糖技术及其工具作了详细介绍和图解。

种蔗制糖在世界的传播。据日本人岛仓龙治著《冲绳——千年史》记述,公元754年,由唐朝鉴真和尚将制糖法传入日本;福建省泉州在唐朝时期已向外通商:宋朝已成为世界著名大商港,阿拉伯人来往最多,种蔗制糖技术可能即由福建省泉州传往中东,再经地中海传入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元1490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将甘蔗带去并植于圣多明哥,以后逐渐传入美洲各国;南洋种蔗制糖,系由中国侨民传往:18世纪,遍及全世界。

蔗糖生产和贸易概况

全世界自37°N~35°S之间,均有甘蔗种植,以25°N~25°S之间最多。世界上有90多个国家或地区种蔗制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84/1985榨季世界甘蔗收获面积为1589.5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原料蔗58.87吨,总产量为93576.9万吨,产粗糖6339.6万吨。主产国有巴西、印度、古巴、墨西哥、中国、巴基斯坦、美国、哥伦比亚、澳大利亚、菲律宾、南非、泰国、阿根廷、多米尼加和印度尼西亚等,年产蔗糖均在100万吨以上。平均每公顷产蔗在150吨以上的有伊朗、埃塞俄比亚和美国的夏威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甘蔗生长期都在一年半至两年。

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产糖量居世界首位(包括甜菜糖),是主要的出口国。1840年以后,降为世界五大产糖国之。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台湾省,中国成为食糖的进口国。1950年以后,蔗糖生产逐渐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产蔗糖约400多万吨。其中,大陆每年种植甘蔗约6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蔗50吨左右,年产蔗糖300多万吨;台湾省通常种植甘蔗约1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蔗80吨左右,年产蔗糖约80万吨。

中国蔗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等省(自治区);西藏、安徽、江苏、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少量种植。

中国是世界蔗糖贸易的先行者。福建省泉州可能在唐朝已有蔗糖出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他在旅途所经各地,于1275年到达中国,只在中国浙江省的杭州、福建省的福州和尤溪等地看到生产甘蔗,以及印度人来中国购买蔗糖的情况。明朝王世懋《闽部疏》有“泉漳之糖无日不走分水岭”的记载。明朝陈懋仁的《泉南杂志》载有“甘蔗秆小而长,居民磨以煮糖,泛海售商”。清朝《续文献通考》三百八十五卷引吴承洛《实业调查报告》说:“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所产蔗糖畅销国内外,即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彭泽益编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也述到“广东省东莞以糖业为生的人,十居其四。白糖售于东西二洋。次白者售之四方”。生啖之果蔗,中国古书记载也很多,也是出口商品。

食糖(包括甜菜糖)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主要出口国有古巴、法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主要进口国有苏联、美国、中国、日本和英国等。据美国农业部1984年的农业统计资料,1980~1982年世界食糖每年总贸易量为2729.3~3063.5万吨。

图1 甘蔗植株形态

形态特征

甘蔗的植株在一定条件下生长锥可分化为有性生殖器官,出现孕穗、抽穗、开花乃至结实。一般株高3米左右,抽穗后可达4米以上(见图1)。

须根系。用子实播种的,先产生一条种根,或称初生根。生产上用蔗茎做种,由节上的根点产生种根,一般较纤细、寿命较短,也称临时根。从新蔗株基部节上的根点长出的根,称苗根或次生根,较粗壮,寿命长,也叫永久根。通常在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发生(见图2)。宿根蔗芽由于原始叶较多,有的在出现真叶前就长出苗根。同一株上,从下部节产生的苗根比上部节产生的粗,节位越高的越细。苗根多分布在表土层30厘米左右处,分为表根,支持根和深根群(见图3)。表根分布于土壤表层,支根多,吸收力强;支持根与地面成45°~60°斜向下伸,支根较少,吸收力弱,主要是固定支撑蔗株;深根群是由许多条根扭成束,向下延伸,深可达5米左右,以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地下水位高的田地,没有深根群。根的吸收能力与根毛的关系密切,根毛越多,吸收力越强,株龄6个月左右的蔗株,根毛最多。在田间相对湿度大、通气不良或遭受病虫为害时,有的品种地上部茎的根点也萌发成根,称之气根。

图2 甘蔗种根和苗根

图3 甘蔗的根系

分主茎和分蘖茎。由原来蔗种上的芽萌发长成的茎,称为主茎;由主茎基部侧芽萌发长成的茎,称为第一次分蘖茎,从第一次分蘖茎长出的,称为第二次分蘖,其余类推。第二次以后的分蘖成茎者都很少(见图2)。

茎圆柱形或略带弯曲,由节和节间组成,实心,如绵心或空心是不良性状。蔗茎的伸长,是靠节数的增加和节间的伸长。茎的增粗,主要是靠茎部细胞体积增大,它开始于节间伸长之先,结束于节间伸长停止之后。各个节间的伸长,是自下而上按严格次序进行的。当某一节间正处在旺盛伸长增粗时,若遇到不良条件,这个节间的生长便受到抑制,当条件好转时,此节间的组织已老化,被上一节间的生长所轮替,以后成为正常节间之中嵌有不正常的短小节间。蔗茎上每个节与节间的生长,都受着生其上的叶所影响,直至叶鞘松开,节间外露,生长才停止。茎色自淡黄、绿色以至紫黑色,还有花条纹等。同一蔗茎,因受阳光照射的程度不同,色泽也不一样;照射程度大的,不但色泽加深,甚至原来绿色的也变为带红色。茎表面覆盖有表皮细胞的分泌物——蜡粉。每个节间上部有一圈较厚的蜡粉,称为蜡粉带。蜡粉被霉菌寄生后,成为黑色粉状物。节与节间相接处为分生组织,称之生长带或生长环;节间伸长即由其细胞分裂和长大而成。每节着生一芽,二芽以上的极少见。芽由芽鳞及其包被的原始叶和生长点组成,有尖三角形,卵形、倒卵形、五角形、菱形、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因品种而异。芽两侧有膜状芽翼,其宽窄、长短和位置高低可影响芽形。根点是根的原始体,中央色深,成行排列在生长带与叶痕之间,称为根带。根点排数多少、根带宽窄和形状与品种有关。节间的形状有圆筒形、腹胀形、细腰形、圆锥形、倒圆锥形和弯曲形等,是识别品种的根据之一。其长度和粗度也因品种而不同,但受生长期中环境的影响甚大。自芽底直至节间,有一条稍凹入的沟,称芽沟;节间表皮老化后,有时会出现不规则的小纵裂,称木栓裂缝,结合一起即成为木栓斑块;有的裂痕深入节间组织内部,并常延至生长带,称为生长裂缝或水裂,也都因品种而有差异(见图4)。

图4 蔗茎形态

蔗茎内部主要为维管束和薄壁细胞。蔗糖即贮藏在薄壁细胞的液泡内。节间内的薄壁细胞多,维管束多呈纵向平行;节内薄壁细胞少,维管束多,且有分支,除一部分平行伸入上部节间外,大部分集中在芽和根点下,故节较硬,含水分和糖分少(见图5)。

图5 蔗茎横切面

由叶片和叶鞘组成。每节一叶,互生在茎两侧。叶片表面粗糙,有硅细胞突出形成的刚毛,叶缘锯齿状,叶片宽度与节间粗细成正相关。孕穗后出现的止叶(或称剑叶、旗叶),叶片短而叶鞘特别长。叶鞘表面一般具蜡粉,有刺毛。叶鞘基部与节基部相连处有明显的隆起,称为叶节(叶鞘节);与叶片相连处称叶环;叶环土有叶舌、叶耳、肥厚带等附属器官(见图6)。叶片姿态因肥厚带的大小、厚薄、形状和叶片中脉发达的程度,而成为疏散、弯散、斜集和挺直等。

图6 蔗叶的形态

叶片内部有大、中、小三种维管束,维管束外有一圈排列整齐的大细胞,称为束鞘细胞,含有叶绿体,是甘蔗光合效能高的原因之一。束鞘细胞圈外为叶肉细胞。叶片的上表皮有巨型细胞(贮水细胞),吸水膨胀,使叶片开展,干燥时,失水收缩,使叶片卷缩(见图7)。

图7 蔗叶的横切面

花和子实

甘蔗花穗为复总状花序,由主轴、支轴、小支轴及小穗梗和小穗组成。每一小支轴节上着生两个小穗,上部小穗较小,有柄,下部小穗大,无柄。小穗基部有丝状毛。每个小穗由外护颖、内护颖、不孕外颖、孕内颖及小颖组成,通常小颖缺。花具三雄蕊,一雌蕊及二鳞片。子房单室,柱头分叉,羽毛状。花药深紫色者多。子实为颖果,成熟时呈棕色,长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0.5毫米(见图8)。

生长发育对外界条件的要求

甘蔗从播种到收获,可分为发芽期、成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工艺成熟期。以有性杂交育种为目的的还继续有生长锥分化直至种子成熟。即生理成熟期。各时期都有不同的内在生理生化过程,和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

图8 甘蔗花和果实

温度

甘蔗的萌发生长以30℃左右为最适宜。种子发芽所需的最低温度为18℃,适宜温度为26~30℃。蔗节上的芽在13℃以上就能萌发,30~32℃为萌发的最适温度,超过40℃对萌发不利。蔗节上根点在10℃即可萌动,20~27℃最为适宜。幼苗需在15℃以上才能生长。土温高低对永久根发生迟早关系很密切。20℃以上才能发生分蘖。据研究,在30℃以内,根际温度与分蘖率成正相关。蔗茎伸长的最适温度为32℃左右,低于20℃,伸长缓慢;超过35℃,开始生长快,不久即缓慢下来;40℃还可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

光照

甘蔗为喜光作物,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光照强度达10万勒克斯,光合强度仍未达最高峰,甚至有的品种光饱和点高达17.7万勒克斯。光补偿点在577~1841勒克斯。光呼吸强度为0.07毫克(CO2)/分米2/小时,光呼吸消耗只占总光合产物的0.5%以下。CO2补偿点低,光合效率一般可达50克/平方米/天以上(干物质)。光合作用对光谱的吸收范围较广,具有两个高峰,其一在蓝光区(波长480毫微米),其二在红光区(波长620~695毫微米)。光与开花关系密切,主要取决于光周期,即每天光和暗交替时间的长短。大多数品种花芽分化的引变日照长度为12~12.5小时,以后要求逐渐略微缩短。在花芽引变期(即在花芽分化之前诱导花芽分化的时期),虽然2勒克斯的光强就可影响光周期,但在进入引变光照的暗期之前和暗期之后都要求强光照射,才能使开花激素正常形成,促进开花。生产上和育种上都可用人工加光或遮光或断夜(应用光处理来打断黑夜的作用)来促进或抑制甘蔗生殖生长

水分

甘蔗植株高大,叶面积指数高,生长期长,需水比较多,但根系发达,可吸收深层水分,又较为抗旱。一般生产一千克蔗茎,耗水85.7~210.9千克,平均133千克,大约相当于每生产一份干物质,需水250份。全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为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少。甘蔗的发芽力与蔗芽内的含水量成正相关。当蔗种内含水量低于50%时,发芽力明显降低。蔗种含水分70%左右虽可供发芽需要,但为了加快蔗种内物质转化,促进萌发,需要通过浸种来补充水分和进行蔗种内外水分交换。在湿润的环境中有利于发芽,尤其有利于长根。从成苗至分蘖期,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叶片蒸腾量增加,需水逐渐增多,在生长盛期以前,一般要求土壤最大持水量达70%为宜,低于65%或高于80%均不利于生长。若田间积水,土壤通气不良,会使叶片变色,生长受阻,乃至腐烂死亡。伸长期是甘蔗最旺盛时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60%。须经常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在80~90%之间。工艺成熟期,通常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适度干燥凉爽和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蔗糖分的合成和积累。生长盛期和花芽引变光照期(某地处在12~12.5小时日长的那段时间)的雨水多,即开花也较多;水分不足,不但影响开花激素的形成,而且阻碍开花激素及其与开花有关物质的运输。

空气

甘蔗光合作用强,所需CO2较多,当CO2浓度由0.03%提高到0.06%时,其光合强度可提高50%左右。加强蔗田通风对提高叶层的CO2浓度是有效的。而且甘蔗的CO2补偿点低,当周围大气中所含CO2低到5ppm时,仍可吸收利用。由土壤释放的CO2,也能增加蔗田的CO2浓度,其参与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产物约占植株总光合产物的9~10%。根系好气,若土壤中氧气缺乏,根毛就少,吸收能力则差。一般,土壤氧气少于0.5%,蔗根的生长则严重受抑制并逐渐死亡。

养分

蔗株含碳、氧、氢、氮、磷、钾、钙、镁、硅、铜、铁、硫、锰、锌、硼、钼、氯等化学元素,其中碳、氢、氧占植株总鲜重的99%。蔗茎干物质约占总生物量的50~60%,梢部约占15%,蔗根残屑及绿叶约占25~35%。甘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以氮、磷、钾最多,钙,镁、硅其次。一般每吨原料蔗(包括叶片)约含N1.25~1.50千克;P2O50.85千克;K2O3.5千克;CaO0.95~1.10千克;MgO0.50~0.75千克。微量元素需要量很少,但不可缺。甘蔗苗期吸收氮肥少,约占总吸收量的1%,分蘖期占6~7%以上。苗期和分蘖期吸收磷占3~4%,钾约占6%。生长盛期,吸收氮素占全生育期的50~60%,磷占70%以上,钾约占80%。工艺成熟期,吸收氮约占30%,磷20%,钾约15%。前期、中期吸收的磷、钾元素,可通过体内转移再利用,施肥应早,尤其是磷肥,其次是钾和氮。

土壤

甘蔗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广泛。以粘壤土、壤土、砂壤土较好。当土壤含盐分在0.15~0.30%时,生长受抑制,达到0.35%以上即难以生长。土壤pH值在4.5~8.0范围内甘蔗都能生长,但以土壤pH值6.1~7.7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