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伴连传递的遗传现象。连锁遗传是孟德尔定律的进一步发展,是三大基本遗传规律之一。1906年,W.贝特森(Bateson)和R.C.庞尼特(Punnett)首先发现连锁遗传现象。在香豌豆中,紫花长花粉与红花圆花粉杂交,或紫花圆花粉与红花长花粉杂交,F2都不符合9∶3∶3∶1的理论比数,亲本型的实际数多于理论数,重组型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连锁遗传 1911年,T.H.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伴连传递的遗传现象。连锁遗传是孟德尔定律的进一步发展,是三大基本遗传规律之一。
1906年,W.贝特森(Bateson)和R.C.庞尼特(Punnett)首先发现连锁遗传现象。在香豌豆中,紫花长花粉与红花圆花粉杂交,或紫花圆花粉与红花长花粉杂交,F2都不符合9∶3∶3∶1的理论比数,亲本型的实际数多于理论数,重组型的实际数少于理论数。
连锁遗传
1911年,T.H.摩尔根(Morgan)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也发现了连锁遗传现象,他认为连锁遗传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以后又证明连锁基因可以随着染色体节段的交换而得到重组。
细胞遗传学证明,连锁基因的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由于非姊妹染色单体节段的互换,位于同一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也得到了交换,产生重组型配子。当一个孢母细胞在两个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一个单交换,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子细胞中,半数为亲本类型,半数为重组类型(见图);如果全部孢母细胞发生交换,则重组类型共占50%,这无异于独立分配。一般情况下只有部分孢母细胞发生交换,故重组类型少于50%。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称为重组率,也叫交换值。因此,一般交换值大于0而小于50%。交换值具有相对稳定性,故而可将其作为基因间的遗传距离看待,而以1%作为一个遗传距离单位,如交换值为5%,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相距5个遗传单位。当连锁基因间相距愈远时,就有更多的孢母细胞发生交换,交换值也愈大。反之,交换值则愈小。
连锁与交换
有许多影响交换的因素,如温度、水分、营养、射线、性别等。如雌果蝇和雄家蚕不发生交换。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一个生物的连锁群数目与其染色体对数相一致,如玉米有10对染色体,则有10个连锁群。根据交换值的测定结果可绘制成连锁图,图上标定有基因的排列顺序和位置。连锁图对育种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有关基因是连锁的,为了期望在F2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个体,可以根据连锁图上标定的交换值,安排适当大小的F2群体,以减少盲目性:如基因间密切连锁,必须种植足够大的群体,以便打破连锁,出现重组型个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