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试验结果所提出的最基本的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孟德尔根据8年豌豆杂交试验,于1865年报告了豌豆杂交试验结果。翌年,他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被分别送到欧洲和美洲许多图书馆,但未受到重视。1900年
G.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试验结果所提出的最基本的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孟德尔根据8年豌豆杂交试验,于1865年报告了豌豆杂交试验结果。翌年,他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被分别送到欧洲和美洲许多图书馆,但未受到重视。1900年,荷兰的H.德费里斯(de Vries)、德国的C.科伦斯(Correns)和奥地利的E.冯·切尔马克(Vons Tschermak)三位学者用不同材料试验,几乎同时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并发现了孟德尔论文。孟德尔定律的发现,为近代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现在称为基因)在杂合状态下并不相互混合,而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按原样分离到不同配子中去。孟德尔将开红花和开白花的纯合品种作正反杂交,子一代(F 1 )各株均开红花,F 1自交获得的F 2代中,有705株开红花,224株开白花。出现株间性状分离现象,两者之比接近于3∶1。其它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均获得了相同的结果(见表)。
豌豆7对性状杂交试验结果
F1所表现的某一亲本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得不到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孟德尔用遗传因子解释上述杂交实验的结果。相对性状由相应的遗传因子所控制,遗传因子在二倍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但在配子中是成单的。例如红花品种有一对显性因子CC,白花品种有一对隐性因子cc,它们的配子中则只有一个C因子或c因子,杂交后的F1有一对杂合因子Cc,由于显性因子C对隐性因子c的遮盖作用,F1开红花。C与c因子在体细胞中不相互混合,当F1形成配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配子中去,形成C和c两类配子,在雌雄配子自由结合下形成三种因子组合的后代,1CC∶2Cc∶1cc。CC和Cc开红花,cc开白花,F2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之比为3∶1(见图1)。
图1 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结果
两对或两对以上遗传因子的杂合体形成配子时,各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分配,互不干扰,自由组合。孟德尔用黄色圆粒种子的豌豆品种与绿色皱粒种子的豌豆品种杂交,杂交当代母本植株上所结的F 1种子为黄色圆粒,F 2种子分离成四种类型,共计黄色圆粒315个,黄色皱粒101个,绿色圆粒108个,绿色皱粒32个。其中黄色圆粒及绿色皱粒为亲本类型,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为重组类型,四种类型之比接近于9∶3∶3∶1。黄对绿与圆对皱二对性状在F2中的分离比例仍然分别符合于3∶1。F2中四种类型及其分离比例刚好是(3/4黄∶1/4绿)与(3/4圆∶1/4皱)的相乘积,符合于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说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彼此独立遗传和自由组合的。以R和r分别代表圆粒和皱粒遗传因子,Y与y分别代表黄色和绿色遗传因子,则F 1为YyRr。按照独立分配规律,F 1应产生频率相等的四类配子,Y R、Y r、yR和yr,在雌雄配子自由结合下,形成四种表型的种子,成9∶3∶3∶1的比例(见图2)。
图2 二对遗传因子杂交的结果
孟德尔用他所首创的测交方法验证分离和独立分配定律,实际结果和他所预期的完全一致。
根据孟德尔定律,当显性完全时,具有n对基因的杂合体,由于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后代中将分离出2n种表型的个体。例如n等于10时,后代的表型共有1024种。可见遗传因子的重组是生物发生遗传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有性杂交育种,就是人为地创造遗传因子重组的条件,以便通过自交和选择,育成理想的新品种。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