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棉花

锦葵科棉属Gossypium L.,是唯一由种子生产纤维的农作物。棉纤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子含油分、蛋白质,是食品工业的原料;棉短绒也是化学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物资。棉属中包括许多棉种,其中有4个栽培种:草棉、亚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栽培最广泛的是陆地棉,其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90%;海岛棉约占5~8%;亚洲棉约占2~5%;草棉已很少栽培。

简称棉。锦葵科棉属Gossypium L.,是唯一由种子生产纤维的农作物棉纤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棉子含油分、蛋白质,是食品工业的原料;棉短绒也是化学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物资。

棉属中包括许多棉种,其中有4个栽培种:草棉、亚洲棉陆地棉海岛棉。栽培最广泛的是陆地棉,其产量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90%;海岛棉约占5~8%;亚洲棉约占2~5%;草棉已很少栽培。

生产概况

全世界自47°N~32°S的地区均有棉花种植。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田总面积大致稳定在3200万公顷左右,大多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按纬度和棉花收花期,可分为三个植棉带:①北带。20°N~47°N,收花期为9月至12月,包括亚洲大部、北美洲南部、非洲北部和欧洲局部地区,其棉田面积约占世界棉田总面积的80%;②中带。0°~20°N,收花期为1月至4月,包括中美洲、南美洲北部、亚洲南部及东南部和非洲中部,面积约占8%;③南带。0°~32°S,收花期为5月至8月,包括南美洲大部、非洲中南部和大洋洲,面积约占12%(见图1)。

全世界有70多个产棉国。年产皮棉10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中国、美国、苏联和印度;40万~80万吨的有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和土耳其。以上8个国家合计产量约占皮棉总产量的85%。20世纪以来,由于单位面积产量不断的提高(图2),世界棉花产量逐步增长。1951~1985年中国、美国、苏联和印度4个主要产棉国总产量变化很大;自1982年以来,中国跃居世界的首位(图3)。

中国的棉花生产大致分布在18°N~46°N,南自海南省,北到辽宁省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均有棉花栽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根据气候、土壤和栽培等条件的不同,划为五个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和华南棉区(见中国棉区)。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中国的棉花自给有余,20世纪30年代,年产皮棉50万吨以上,1936年最高,达84.85万吨。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棉花产量急剧下降。1946~1949年,全国年产皮棉仅40万吨左右。1949年以来,棉花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增长迅速(图4)。1983、1984和1985年三年皮棉总产量分别达到463.7万吨、607.7万吨和415.06万吨,比1949年增长10倍以上,约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1/4。而且纤维品质有所提高,平均纤维长度比1949年增长4~7毫米,衣分增加3~5%。

图1 世界棉花生产分布

图2 1951~1985年世界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5年平均值)

起源

棉花原产于高温、干旱、短日照的热带和亚热带的荒漠草原,是多年生的亚灌木或小乔木。经过人类长期栽培驯化,才逐步成为栽培的一年生作物。

根据棉花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一般认为棉属包括39个种,除4个栽培种外,其余均为野生种。各棉种的染色体基数x=13,可概分为二倍体和四倍体两大类群。

二倍体类群(2n=2x=26)有33个棉种,它们的地理分布不同,其染色体组染色体形态结构也各异。根据其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可划分为A、B、C、D、E、F、G七个染色体组。栽培种草棉和亚洲棉属于A染色体组。其余31个野生种分别属于另外6个染色体组,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中南美洲。据分析,棉属中7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相对大小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相对含量是不同的。各染色体组染色体相对大小顺序是C>E>F>B>A>G>D;各染色体组的DNA相对含量顺序是C>G>A>E>F>B>D。其中D染色体组染色体相对大小和DNA相对含量都是最小的,因而普遍认为D染色体组是棉属进化中最原始的祖先。其他的染色体组可能都是通过DNA重复顺序的增加而由D染色体组衍生形成的。但也有人根据棉属内各染色体组间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时,观察到凡与E染色体组杂交产生的杂种出现单价染色体的频率均为最高,因而提出E染色体组可能是棉属最原始的祖先。

图3 1951~1985年世界4个主要产棉国的棉花产量

四倍体类群(2n=4x=52)有6个棉种,分布在中南美洲和其邻近岛屿,均是由二倍体棉种的A染色体组和D染色体组合成的异源四倍体,即双二倍体AADD。陆地棉海岛棉是其中的两个栽培种,其余4个野生棉种中有两个种,即茅叶棉G.lanceolatum Tod.和达尔文氏棉G.darwinii Watt,有人把它们分别归类于陆地棉海岛棉的变异类型。这两个棉种的分类,尚有争论(见棉属分类)。关于异源四倍体的起源,普遍认为在白垩纪后期或第三纪初期,由D染色体组的美洲野生棉与A染色体组的非洲野生棉天然杂交和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形成的。1934年A.斯柯夫特(Skovsted)最先提出上述论点。1940年J.U.比斯利(Beasley)和S.C.哈兰(Harland)分别根据对亚洲棉与美洲的野生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的种间杂种F1的细胞学观察证实了这一推论。1953年和1956年D.U.格斯特尔(Gerstel)、1960年J.E,安德雷塞(Endrizzi)和L.L.菲里普斯(Phil-lips)等人对棉花种间杂种细胞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异源四倍体的A染色体组来自原产非洲的草棉变种非洲棉G.herbaceum var.africanum,其D染色体组来自原产美洲的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 Ulbr.。至于这两个棉种如何相遇杂交,是由于大陆漂移,种子或根基的海洋漂流,抑或由于人类携带,各种假说尚无定论。

图4 1951~1985年中国棉花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5年平均值)

棉属的各个种除欧洲外,在非洲、亚洲、大洋洲和中美洲都有分布,而且各染色体组的棉种在地理分布上大多数互不重叠,因此似可认为棉花起源是多中心的。根据大陆漂移假说和棉属起源的研究,一般认为棉属的祖先出现在联合的古大陆,即最早起源于非洲中部。在白垩纪,由于地质变迁,大洋洲、南美洲与古大陆发生了分离和漂移,造成地理隔离,因而形成了棉属的多元分布。

植棉简史

世界植棉史

草棉最先由非洲传播到阿拉伯一些地区种植,然后传入伊朗、巴基斯坦和中国,同时传入地中海沿岸。亚洲棉最先在印度广泛种植。印度河流域古墓中发掘的碎布,证明印度在公元前3000多年已种植棉花,并进行棉纤维的纺织。亚洲棉后来从印度向西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欧洲,向东传播到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朝鲜和日本(见图5)。

15世纪欧洲人到达美洲以前,当地印第安人已经普遍种植棉花并从事棉纤维纺织。在秘鲁中部曾发现距今4500年的棉铃和棉纤维,并在古墓中发掘出棉织品,考古证明它们是早期驯化的海岛棉遗物。在墨西哥的考古证明,约在5500年前该地区已存在类似于陆地棉大铃类型的栽培种。这些事实都表明新大陆和旧大陆的棉花种植驯化是分别进行的。

自从18世纪轧花机、纺纱机、飞梭、织布机相继发明后,棉纺工业技术得到显著改进,从而推动了棉花生产的发展,使陆地棉海岛棉不仅在美国、墨西哥、秘鲁、巴西等国家广泛种植,而且还向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大量传播。

由于陆地棉的铃大、产量高、纤维品质较优,美国最先从墨西哥引入,后向各国广泛传播。海岛棉从美洲传入埃及后驯化为一个新的类型,即埃及棉埃及棉的纤维细长,品质优良,在尼罗河流域广泛种植,从而使埃及发展为世界长绒棉的主要生产国。苏联等国种植的一些海岛棉品种,也多是利用埃及棉杂交育成的。

中国值棉史

中国长江以南、西南和西北边远地区植棉历史悠久,并早已进行纺织。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根据古史资料编写的《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哀牢人,……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公元5世纪的《南越志》记载:“桂州出古终藤,结实如鹅毛,核如珠殉,治出其核纺如丝绵,染为斑布。”公元7世纪的《梁书·西北诸戌传》记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这些历史文献都说明中国的海南岛、云南西部、广西桂林和新疆叶鲁番等地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已经广泛种植棉花。20世纪70年代在福建省崇安县山区崖洞古墓中发掘出距今3300年、相当于商代的棉织布片;在新疆的巴楚县和吐鲁番的晚唐遗址中多次发掘出距今千年以上的草棉种子和棉织品。中国古代文献提到的织贝、吉贝、古贝、帛叠、白叠、梧桐木、古终藤等名称,就是指的棉花或泛指棉织品;它们都是不同地区从梵语、马来亚语或阿拉伯语音译而来的。后来,为了区别于蚕吐丝形成的绵,把由植物开花结实产生的绵,称为木绵。以后,逐渐把“绵”字改写为“棉”字,普遍称之为木棉,或棉花。

宋末元初,长江、黄河流域种植棉花已渐普遍。当时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的黄道婆曾在崖州(今海南省崖县一带)向黎族同胞学习植棉和棉纺技术,返故乡后,积极进行技术传播,对推动江南植棉和棉纺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元、明、清朝代均提倡植棉,并设官征税。清朝皇帝康熙作《木棉赋》,乾隆为《御题棉花图》写诗,这些都表明当时政府对棉花生产的重视。

图5 中国古代棉花传入路径

中国古代的棉花是从国外分两路传入的。北路传入草棉,由阿拉伯经伊朗、巴基斯坦传到中国的新疆,再传入甘肃,陕西一带。南路传入亚洲棉,由印度经缅甸、泰国、越南传入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自治区),再传到长江、黄河流域。这就是以往普遍种植的中棉。多年生的海岛棉于1918年在云南省开远县发现,且开远、宾川、元谋等县均早有种植,但究竟于何时何地引入,尚待考证。

中国于1865年开始从美国引种陆地棉,首先在上海试种。当时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促使了中国纺织工业兴起。由于中棉纤维粗短,不能适应机器纺织需要,多次从美国引入陆地棉。中华民国初年推行“棉铁政策”,奖励植棉,积极发展棉纺工业。1914年以后,从美国大量引入陆地棉品种:脱字棉(Trice)、爱字棉(Acala)、金字棉(King)等,在全国主要产棉区试种推广。1933~1936年又从美国引入德字棉531、斯字棉4号、珂字棉100等品种进行试种。结果表明,其中金字棉在东北辽河流域棉区、斯字棉在黄河流域棉区、德字棉在长江流域棉区表现良好,增产显著。但由于缺乏良种繁育和检疫制度,品种退化严重,并且带来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侵害。1950年以后开始有计划地引入岱字棉15,经全国棉花区域试验,明确推广地区,集中繁殖,逐步推广,并加强防杂保纯工作,使品种利用期大为延长。自1958年以后,陆地棉品种基本上取代了广泛栽培的中棉。60~70年代又先后从美国引入一些品种,并开展引种联合比较试验。其后中国棉花育种工作有显著进展,育成和推广了一些适于各棉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所以国外引入品种多作为育种亲本,很少在生产上直接推广应用。这表明中国棉花育种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外,在20世纪50年代曾从苏联、埃及、美国引入一年生海岛棉品种进行试种。苏联的海岛棉能适应于新疆南部种植,并已从中育成一些新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

中国自引种陆地棉以来,棉花栽培技术相应地有很大发展。整地、播种、行株距配置、施肥、病虫防治、灌溉等田间管理水平都有显著提高。特别是50年代开展营养钵育苗移栽的研究和推广(见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70年代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见地膜覆盖植棉),促使部分棉区种植制度的改革(见棉田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因而促进棉花产量显著增加。

形态特征

棉花为根深、叶茂、分枝多、开花期长的大株作物。

直根系;主根深达2米左右,加上侧根和众多的根毛组成发达的圆锥根系。在苗期和蕾期,主根的生长速度显著超过茎秆生长,且侧根和根毛的再生力很强,是根系吸收能力最盛时期。花铃期以后,根系生长减慢,主侧根逐渐停止生长和延伸。

主茎直立,茎色因表皮细胞内花青素的形成,将随棉株生长的老化而由绿色转为紫红色。主茎在初花期前后7天左右,生长最快,到成熟时可高达1~1.5米。主茎上叶腋间可分化出叶枝和果枝。叶枝,又称营养枝或木枝,多生长在主茎下部,一般有2~4个,斜直向上生长,不直接着生蕾铃。果枝生长在主茎中、上部的节位上,随着它的混合芽分化向外伸展,长出许多果节,每节花芽均能形成蕾铃(图6)。棉株成熟时一般有10~16个果枝。根据果枝的长短和分布,株形可分为塔形、筒形和倒塔形。

图6 棉花的叶枝和果枝

棉子发芽后平展出两片肾形的叶片,称为子叶,主要是储藏养料,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幼苗生长。在子叶以上各节及分枝上着生的叶片,称为真叶。棉花叶形多呈掌状分裂,一般有3~5个裂片,裂口深浅和裂片宽窄因棉种和品种不同而异。一般陆地棉的叶片裂刻较浅,海岛棉的叶片裂刻较深。如叶片裂刻深度接近叶柄;裂片狭窄形似鸡爪的,称为鸡脚叶;形似柳叶的,称为超鸡脚叶(图7)。在叶片和叶柄连接处为中脉与几条侧脉的汇集点,称为叶枕,或称叶基点。因该处薄壁细胞可因光照强弱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叶片能作向日性的转动。这种感光反应,亚洲棉一般比陆地棉更敏感。

图7 棉花的子叶和真叶

棉株上的幼小花芽,称为蕾。其外被三片苞叶,呈三角锥形。苞叶对花朵具有保护作用,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供应花和铃发育的部分养分。一般肉眼可见苞叶基部约3毫米宽时,称为现蕾。第一果枝现蕾,标志棉株已由营养生长进入与生殖生长同步进行的时期。从现蕾到开花的天数,称为蕾期。陆地棉的蕾期一般为22~26天。

随着幼蕾长大,花器各部分发育逐渐完成。在每片苞叶外侧的基部有一蜜腺,能引诱昆虫。花为两性花,花瓣5片;陆地棉花瓣一般为乳白色:海岛棉为黄色,其基部有紫斑。围绕花冠基部有顶部呈波浪形的花萼,其基部也有蜜腺。雄蕊数目很多(60~100个),花丝基部联合成管状,包被花柱和子房,称为雄蕊管。每个花药含有很多花粉。花粉粒为球状,多刺状突起,易为昆虫传带而粘附到柱头上。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其天然杂交率为3~20%。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3部分组成。子房含有3~5个心皮,形成3~5室;每室着生7~11个胚珠,每一胚珠受精后,将发育为一粒棉子(图8)。

图8 棉花的花朵纵剖面

图9 棉花的现蕾开花顺序示意

现蕾开花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以第一果枝基部为中心,从第一果节开始呈螺旋曲线由内围向外围出现。相邻果枝上相同节位的现蕾或开花间隔日数为2~4天;同一果枝上相邻节位的现蕾或开花间隔日数为4~6天(图9)。

花朵开花受精后,其子房发育为蒴果,称为铃;状如桃,俗称棉桃(图10);自开花到棉铃成熟开裂吐絮的天数,称为铃期。陆地棉一般铃期为45~55天。

图10 棉铃

种子

随着棉铃的发育,种子也迅速发育成熟。棉花种子的特点在于它的种壳着生纤维和短绒,总称之为子棉(图11)。

图11 子棉纵剖面示意

纤维是由受精后胚珠的表皮细胞经过伸长和加厚而形成的。受精后20~30天为纤维伸长期;以后25~30天为纤维细胞内壁加厚期,主要是纤维素在初生壁上沉积,由于昼夜温差而呈现明显的层次,称为日轮。纤维的伸长期和加厚期是先后交错的。成熟的纤维呈扁平管状,并形成许多转曲,这是栽培棉种特有的性状。纤维品质因棉种和品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四个栽培棉种中,陆地棉海岛棉的纤维品质显著优于亚洲棉和草棉(见棉纤维)。

子棉轧去纤维后,种子表面大多数还密集着生一层短粗纤维,称为短绒。它是开花受精后由胚珠外表皮上的生毛细胞发育而成。陆地棉种子外壳大都被有短绒,称为毛子;外壳没有短绒形成的,称为光子。海岛棉的种子大多为光子,或仅在种子一端稍有短绒(见棉子)。

此外,棉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植株各部分普遍可以看到褐色点状的腺体,其中含具有毒性的棉酚。它对病虫侵害和不良环境具有高度抗性和适应性,是棉属进化的保护性状之一。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棉花从出苗到棉铃成熟吐絮的生育期一般为150~200天。按其生育期间形态的变化通常分为苗期(出苗到现蕾)、蕾期(现蕾到开花)、花铃期(开花到吐絮)和成熟吐絮期。这四个时期反映了棉株内在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

温度

棉花为喜温作物,在生育期间需要较高的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0~12℃,棉苗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现蕾最低温度为19~20℃。温度升高,现蕾加快,若温度超过30℃,由于主茎顶芽生长旺盛而使果枝发育受到抑制,现蕾反而减慢。开花结铃期的最适温度为25~35℃;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开花结铃。如果日最低温度低于15℃,或日最高温度高于35℃,均不利于花粉发育,影响开花授粉,引起蕾铃脱落。棉铃成熟吐絮时期要求温度在20℃以上;低于16~20℃,将影响纤维发育和棉铃成熟。

棉花一生需要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通常用积温表示。据研究,陆地棉整个生育期间所需≥15℃的活动积温约为3000~3600℃。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因对活动积温要求不同,所需生育期分别为150天和220天左右。

光照

棉花为短日照作物。一般棉苗需要在日平均温度20~25℃条件下,经过18~30天的8~12小时短日照才能现蕾开花。由于大多数陆地棉栽培品种长期在高纬度地区驯化和选择,对短日照已不甚敏感;但长期在南方栽培的品种和原产热带的野生棉种对短日照要求非常严格;如将其向北方引种,必须进行短日照处理,才能现蕾开花。棉花在生育期间喜光照,不耐荫蔽。棉叶的光饱和点较高,为7万~8万勒克斯;其光补偿点亦较高,为1~2000勒克斯。棉花是C3类型植物,在高氧浓度下具有较强的光呼吸作用,故光合生产率较低。

水分

棉花的生育期长,枝多叶大,蒸腾系数大,需水较多。由于根系发达,吸水力强,也较能耐旱。棉花每生产1千克干物质,约耗水300~1000千克,高于一般旱地作物的需水量。棉花的需水量一般随气温上升、叶面积系数增大而逐渐增加,苗期需水较少,蕾期需水逐渐增多,到盛花期需水最多,吐絮后又日趋减少一般从现蕾到吐絮阶段的耗水量约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60~85%,而苗期和吐絮后约占总耗水量的15~40%。土壤含水率宜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左右,低于55%或高于80%,均对棉株发育不利。

空气

棉花进行光合作用时,要求二氧化碳最适浓度为0.1%左右;二氧化碳的补偿点为0.01%左右,饱和点在0.3%以下。而近地面层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只有0.03%,经常不能满足其需要。如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则可提高棉花光合作用强度。但如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相对地减少了氧气,将影响根系呼吸强度,有碍肥水吸收,不利于根系发育。土壤中空气容量以30%为宜。

土壤

棉花要求土壤深厚,土质疏松,土壤水分适宜,地下水位低。棉花具有轻度耐盐碱能力,可在含0.2%以下盐分(氯化物)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土壤盐分高达0.2~0.3%,出苗困难,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小:盐分超过0.4%,不能出苗。棉花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广,在pH6.5~8.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以中性至微碱性为宜。

养分

棉花生育期间除了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及钙、硫、镁、钠、铁等元素以外,同时需要硼、锰、锌、铜、钼等微量元素。盛花期以前,营养生长占优势,对氮素吸收量较大,棉花一生所需的氮素约有70%以上是在现蕾到开花结铃期间吸收的;磷素的70%左右、钾素的65%以上都是在开花到成熟吐絮期间吸收的。表明盛花期后,氮素、钾素吸收量相对减少,而磷素吸收量相对提高。

以上各种外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棉株的内在生理活动和外部形态结构,而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错发生作用的。棉花蕾铃脱落主要是由于不良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棉株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失调而造成的(见蕾铃脱落)。为了减少蕾铃脱落,促进高产优质,在生产过程中需按棉株各个生育时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栽培措施,调节某些环境因素的有利作用,从而发挥棉株的生产潜力。

综合利用

纤维

棉花主要作为纺织工业原料。纺织上的利用价值取决于纤维品质。长度是纤维品质中一项重要指标;纤维愈长,纺纱支数愈高。纤维同时需要具有较好的强力和细度。根据纺织工艺要求,世界棉花生产按纤维长度可分为5类:①短绒棉(20.5毫米以下);②中短绒棉(20.6~26.0毫米);③中长绒棉(26.1~28.5毫米);④长绒棉(28.6~35.0毫米);⑤超级长绒棉(35.1毫米以上)。棉纺织工业中需要量最大的是中长绒棉和长绒棉;超级长绒棉主要用于纺织优质细纱。短绒棉和中短绒棉主要用于纺织粗纱,或作絮棉用。纤维强力一般以单纤维拉断的重力(克)为单位;陆地棉的强力约3.5~4.5克,海岛棉约4.2~5.5克。纤维细度一般用公制支数表示,即1克纤维的总长度(米);陆地棉的公制支数约5000~6500米/克,海岛棉约6500~8000米/克(见棉纤维)。

棉纤维织品具有化学合成纤维不能比拟的许多优点:吸湿性、透气性和保暖性较强,手感柔软,穿着舒适,染色牢固;而且棉纤维是通过栽培天然形成,资源供应永不枯竭。其缺点是较不耐磨,强度较差,弹性不足,穿着不够挺括。所以,需要加强棉纤维品质改良,研究棉织品的后处理。

棉子

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副产品。其产量约相当于纤维产量的1.5倍,是食品和饲料工业中油料和蛋白质的重要资源。棉子包括3部分:①短绒,约占棉子重的12%左右;其长短不一,可经剥绒机剥绒三道。一道绒(12~16毫米)适于制作棉毯、绒毛、绒布等,或制作耐磨的钢纸。二道绒(12毫米以下)经浓硝酸等化学处理,可作军用的无烟火药,或制作赛璐珞等。三道绒(3毫米以下)经化学处理可作粘胶纤维或醋酸纤维等。②种壳,约占棉子重的40%,含有木质素、纤维素和多缩戊糖等。经化工处理可以生产糠醛、丙酮、丁醇、酒精、甘油等产品;也可制作活性炭。棉子壳还可作为食用菌和药用菌的天然培养基。③种仁,约占棉子重的50%。其含油率为35%左右,具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适于食用。精制的棉子油可制作人造黄油;并可提取亚油酸,作为药品。种仁中含蛋白质为30~35%;经过脱脂后的棉仁粉蛋白质含量可达43~50%。其赖氨酸含量在氨基酸组成中约占6%,远超过稻、麦、玉米的含量。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尤以维生素E较多(见棉子)。但是棉子仁中含有棉酚,具有毒性,故需经过脱毒处理才能食用(见棉酚)。现已育成不含或少含棉酚品种,其种仁榨油后的棉仁粉可直接制作各种高蛋白食品和饲料。

棉秆

可加工压制为纤维胶合板,代替木材制作家具。棉秆皮的纤维素可以加工制造牛皮纸和包装纸。新鲜棉秆皮剥出后,经浸泡发酵脱胶,可代替麻纤维制作麻袋和绳索。

棉根和棉子含有的棉酚也可提取制作为杀虫、防腐、抗氧化、抗聚合的化学产品。而且可制作为御寒及镇咳等药剂。此外,花朵内外和叶片背面主脉上具有能分泌蜜汁的蜜腺,且花期长,也是发展养蜂业的一种蜜源作物。

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改良纤维品质,特别是纤维的强度和细度,以适应纺织技术革新的需要。针对生产问题,需加强抗病、抗虫、抗逆和棉子品质的育种工作,并探索高效率、低成本的栽培技术。进一步开展综合利用的研究,使棉花成为棉、油、粮等多种用途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