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油莎草

莎草科莎草属的一个种,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L.。别名油莎豆、洋地栗。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含油27%左右,油浅茶色,味香可吃,食品工业通常用制奶油、糖果、杏仁水。也可作润滑油和制皂。油粕可酿酒或作精饲料。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埃及早有大面积栽培。19世纪中叶,美国南部开始种植,随后欧洲、亚洲西部广泛栽培。

莎草科莎草属的一个种,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L.。别名油莎豆、洋地栗。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含油27%左右,油浅茶色,味香可吃,食品工业通常用制奶油、糖果、杏仁水。也可作润滑油和制皂。油粕可酿酒或作精饲料。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埃及早有大面积栽培。19世纪中叶,美国南部开始种植,随后欧洲、亚洲西部广泛栽培。20世纪60年代初引入中国,在广东、广西、江西、山东、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栽培。1966~1967年广东省湛江地区曾发展到1300~2000公顷。但因收获困难,未得到发展。株高20~60厘米。秆粗、光滑、叶线形。穗状花序。小坚果矩圆形,灰褐色。块茎椭圆形,长1~2厘米,褐色(见图)。阳性植物。适应性广、耐旱、耐湿、耐瘠、耐盐。日温在20℃以下,年雨量不少于600毫米的广大平原,山坡、沿海沙地均可栽培,在疏松砂壤土上生长最好。主要用块茎繁殖。种前,浸种催芽,待块茎吸水膨大后起畦种植。植距15~18厘米,穴施基肥,浅播,每穴2~3粒,2~3天齐苗。亦可用干块茎直接种植,每公顷播种量60~75千克。及时松土、除草、追肥。主要害虫有金针虫、莎草螟、蝼蛄等。种后80~120天叶片由绿色转为黄色,块茎由白色转褐色即可收获。平均每公顷产干块茎1500~2200千克,最高达7500千克。干块茎出油率26~38%。由于块茎小,成熟时易脱落土中,最好采用机械收获。人工收获困难,难于推广。(丁慎言)

油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