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科胡麻属中栽培种之一,学名Sesamum indicum L.,一年生草本植物(2n=26),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又称脂麻、油麻,古称胡麻、巨胜、藤苰等。其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可用于榨油和制作食品,也可作香料、医药和化工原料。起源与栽培史由于芝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胡麻科胡麻属中栽培种之一,学名Sesamum indicum L.,一年生草本植物(2n=26),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又称脂麻、油麻,古称胡麻、巨胜、藤苰等。其种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可用于榨油和制作食品,也可作香料、医药和化工原料。
由于芝麻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对其起源和传播途径的考证的见解不尽相同。
1932年V.M.希特勃兰德(Hiltebrandt)认为栽培种的发源地应接近该属的野生种所在地,因而他倾向芝麻起源于非洲。1950年Н.И.瓦维洛夫、1960年L.E.华特(Watts)均发表见解,曾主张芝麻起源于埃塞俄比亚和中亚一带,但不论中亚或是中东,除史前时期就有栽培外,未发现任何野生种,所以这一假说未能被学术界确认。
1982年,A.C.齐文(Zeven)和A.M.J.德威脱(de Wet),把非洲视为芝麻的起源中心。理由是根据多方面的考证和研究,认为非洲具有芝麻属所有的野生种并最先栽培芝麻,应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从非洲北部传向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印度恒河流域,逐步扩大至地中海沿岸、中近东、中国以至世界各地。
芝麻是古老的油料作物。据N.D.德赛(Desai)和S.N.高耶尔(Goyal)报道,印度的芝麻栽培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600~前1750年,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种植芝麻的记载最早见于《汜胜之书》(么元前35~前7年),书中所述胡麻,即芝麻。宋代沈括(公元1031~1095)的《梦溪笔谈》有“张骞自大宛得油麻之种。亦谓之麻,故以胡麻别之”的说法。据考证,中国的芝麻最初可能是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引入,其栽培历史至少有2000余年。
芝麻主要分布在40°N至40°S之间。在中国芝麻种植区可延伸到45°N的地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3年统计,世界生产芝麻的国家有66个,其中亚洲24个,非洲22个,美洲15个,欧洲5个。亚洲的芝麻面积占全世界的67%。非洲约占27%,美洲约占5%,而欧洲不到1%。芝麻种植面积的87%以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近半个世纪以来,芝麻种植业有一定发展。1934~1938年间全世界平均每年种植446万公顷,至1986年发展到717.9万公顷,总产量从160万吨,增加到245.7万吨。印度栽培面积最大,1986年收获面积218.7万公顷,约占世界总面积的30%,其次为苏丹、缅甸和中国,面积分别为120、106.3和101.5万公顷,但单位面积产量却以中国为最高,总产710万吨,成为世界的主要生产国。
芝麻在中国各省区都有种植,主产区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游,尤以河南、湖北和安徽省种植最多。据国家统计局1981~1983年的统计,全国芝麻年平均种植面积85.7万公顷,年总产40万吨。河南省平均每年种植芝麻31.3万公顷,年总产11.2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28%;湖北省种植芝麻13.7万公顷,产量为7.86万吨,占19.65%;安徽省种植芝麻12.9万公顷,年产量6.74万吨,占16.85%。近年来,湖北省芝麻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较快,总产跃居全国首位。河北和辽宁两省芝麻种植面积发展迅速,江西、陕西、山东等省的芝麻种植面积也有一定发展。
芝麻贸易在国际上有着良好的市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1984年报道:1983年世界各国进口芝麻的总量达28.35万吨,比1980年的24.25万吨增加16.9%,比1976年的20.41万吨增加38.9%;发达的国家进口的数量占60%左右。中国在30年代中,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其后一度下降,但进入80年代以来恢复迅速。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年鉴统计:1980年中国芝麻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8%,1981年占8.9%,1982年占15.9%,1983年出口量达到98022吨,占世界各国出口总量的34.4%。
为直根系,主根长的能达1米,支根较多,比较集中分布于10厘米范围内,属浅根性作物。迟熟高大的多枝型根系也较发达。芝麻的根系可分为细密型和粗疏型两类。细密型根系的主根和侧根较细,入土较浅,细根稠密,大多数芝麻品种的根属于这一类型。粗疏型根系的主根和侧根较粗,入土较深,侧根横向伸展幅度较广,细根少而小(见图1)。
秆直立,呈方形,有浅纵沟。茎高一般100~150厘米,高的达200厘米以上,低的只50~60厘米,有单秆型和分枝型。分枝型又分少枝型、多枝型。茎秆茸毛多少不等,因品种而异,有的很多,有的近似光茎。茎秆和蒴果在接近成熟时有的仍呈青绿色,有的转黄,有的自主茎下段起逐渐转紫色。
有叶柄和叶片,无托叶。叶片长的可达20厘米以上,有茸毛。叶片颜色、形状、大小和茸毛多少因品种而异。叶色多为深绿或浅绿色,极少数品种成熟阶段渐转为紫色。叶片形状不一,有卵圆、椭圆和披针形等。始花部位的叶形常表现不同品种的特征。叶片有不裂、浅裂、深裂和掌状。叶缘有全缘和锯齿状。叶片的形状和大小随生长发育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以初花阶段叶片最大,掌状叶一般在这一阶段出现,自此向上,逐渐变小,至上部叶渐窄小,直至成披针状。生长在高寒、干燥、少雨的地区叶片小,色泽深,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叶片大,多有裂叶。叶序有互生和对生。植物生长后期有时会发生叶序混乱现象。
着生于叶腋间,有一叶一花,一叶三花两种类型,极少品种一叶多花。花由花梗、苞叶、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等构成。花梗短,基部是绿色苞叶,花萼五裂,基部愈合。花冠有白、微紫、浅紫和紫等色。花冠5瓣相连呈管状唇形,多为单唇,极少为双唇。雄蕊4枚,2长2短,间有6枚。雌蕊柱头羽状2裂,间有3裂,极少4裂(见图2)。花冠基部有蜜腺,开花前,花药呈覆瓦盖于柱头之上,自花授粉,天然异交率极低。
蒴果。依蒴果心皮数形成2倍数的假室,假室隆起部称为棱。二、三、四个心皮的蒴果,形成四、六、八个假室,有四、六、八个棱和多棱果(见图3)棱与棱之间有纵沟。四棱蒴果含种子70粒左右,六、八棱蒴果含种子90~100粒,多棱的大蒴果含种子200多粒。蒴果有长、中、短之分,普通蒴果长约3厘米左右,长而细瘦的蒴果达4~5厘米。蒴果根据成熟期是否开裂,可分为裂蒴型和闭蒴型两种。
图1 芝麻根系
图2 芝麻花
图3 芝麻蒴果及其横断面
由种皮、胚乳和胚构成。小而扁平,一端稍尖,粒形有卵圆、椭圆和长椭圆。六、八棱以上蒴果的种子稍长。千粒重一般为2.5~3.5克,在云南和海南省有千粒重仅1克的小粒品种。种皮有净白、黄、褐、黑等色,各色内深浅不一,各色间有过渡颜色,还有极少数带紫、红、绿等色。一般是色浅、皮薄、带光泽的含油量多较高;色深、皮厚而粗糙的含油量较低。
芝麻是喜温作物,对温度、水分、光照反应较敏感,对土壤要求不很严格。
种子15℃即可萌发,发芽最适温度为24~32℃,高于40℃或低于12℃,发芽受到影响,全生育期昼夜平均温度20~24℃最为适宜。不耐骤寒,开花期气温下降到15℃时,生长停滞。全生育期需要活动积温为2500℃。
芝麻具有一定耐旱性,但因根系在土层内分布浅,叶片大而薄嫩。当土壤含水量超过土壤最大持水量的90%时,出现萎蔫。生长到7~8对真叶后,根系发育扩展,增强了对水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与其他作物比较,芝麻虽然较耐土壤干旱,但对大气干旱的抵抗能力弱。当大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出现长而不实现象。最大弱点是不耐渍(见芝麻渍害)。
芝麻是短日照作物。加长光照时数,生育期延长;连续光照,不能正常开花结蒴。对光照条件敏感程度因品种而异。对光照表现不很敏感的品种,适应范围较广。
芝麻种子中的脂肪含量在55%左右,蛋白质含量约25%,所含氨基酸达17种之多,人体必需的蛋氨酸、谷氨酸等7种氨基酸的含量比较丰富。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视为高能食物。芝麻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香可口,除主要用于榨油外,还可制作食品,如芝麻粉、芝麻酱、芝麻糊、芝麻糖、芝麻盐等。世界不同地区食用芝麻的方式有明显的区别。大多数亚洲国家,主要用作食用油,也有少量作食品;欧美国家,主要用于面包、糕点和糖果制作业,很少用于榨油;非洲人喜欢直接食用芝麻籽粒,或在烧汤时加芝麻当香料;中东阿拉伯国家的主要用途是制作一种叫“哈拉瓦”(Halva)的甜食。
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种植芝麻历史悠久的国家,芝麻还是一种传统药物。中国最早的药物词典《神农本草经》就已提到“胡麻,味甘主伤中虚羸(Lei雷),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久服轻身不老。”在印度和日本也把芝麻用作草药或保健食品。芝麻除供食用外,还可做香料,制药和化学工业的原料。
经榨油后的芝麻饼营养十分丰富,其蛋白质含量可达35~40%,蛋白中蛋氨酸含量特别高,而且没有胰蛋白抑制剂因而易于消化吸收。由于芝麻饼富有蛋白质和钙、磷、钾等矿物质及尼克酸维生素,所以是一种优质饲料。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