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或中期保存作物种质的建筑设施。一般具有保温隔湿结构和空调设备,使库内常年保持低温低湿条件,以减缓种子新陈代谢,延长种子寿命和保存年限。种质库一般由库房、机器房和清选室、熏蒸室、发芽室、干燥室、资料档案和计算机室等组成。库房是整个建筑物的核心。
长期或中期保存作物种质的建筑设施。一般具有保温隔湿结构和空调设备,使库内常年保持低温低湿条件,以减缓种子新陈代谢,延长种子寿命和保存年限。
种质库一般由库房、机器房和清选室、熏蒸室、发芽室、干燥室、资料档案和计算机室等组成。库房是整个建筑物的核心。
根据要求保存时间的长短,库房有3种:①短期库,库温20℃以下,种子约可保存5年;②中期库,库温0℃左右,种子约可保存15年;③长期库,库温-10~-20℃,种子可保存50年以上。长期库内要求相对湿度35~50%,这样即使密封容器漏气时,种子经与空气中水分平衡后所升高的含水量也不会超过允许的安全值。中期库对湿度控制要求不严。
种子入库前必须检测发芽率。将发芽率合格的种子,在温度40℃以下进行干燥,把种子含水量降低到4~7%,密封包装后放入库内。密封包装有3种形式:①密封罐式。将种子装入金属罐中,用封罐机封口,密封效果最好;②螺旋盖盒式,用带螺旋盖的金属盒装种子,螺旋盖内有密封胶垫;③袋装式,用无毒复合铝箔材料制成的袋子装种子,用热合机封口。
至1984年止,世界上已建成各类种质库500余座,第一座现代化种质库是美国于1959年在科罗拉多州的科林斯堡建成的。是一座二层楼房,制冷机房设在一层,种子贮藏库和种子检验室设在二层,共有11间库房,每间面积36平方米,其中10间用于贮藏种子,另一间供新收到种子适应环境和预处理之用。该库不控制相对湿度,温度在-10~-20℃之间。种子在38℃下干燥至含水量达4~7%后,装入复合铝箔种子袋,热合密封后入库。该库还将描述种子性状的资料,存入电子计算机以便检索。到1986年底共入库种子205000多份。
日本于1965年在平冢建立了国家种子贮藏管理室,1983年在筑波市建立了一座新库,有两间库房,大间面积101.8平方米,温度-1±1℃,相对湿度30~35%;小间38.6平方米,温度-10±1℃,相对湿度30~35%。该库自动化程度高,取种子时人不需进入库内,由机械送至窗口。
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77年建成水稻种质资源库,建筑设计采取了库中套库的方式,长期库被包在中期库内。中期库温度为4±1℃,相对湿度40~50%;长期库温度为-10±2℃,相对湿度30±5%。另有短期库,温度为20±2℃,相对湿度45~60%。
北欧是利用挪威北部斯瓦尔巴群岛上一个废弃煤矿巷道作库房保存种质。该巷道处于永冻层地区,长19米,高和宽各4米,顶上岩石厚约70米。库内温度常年稳定在-3.7℃左右,相对湿度90%。种子干燥后密封,存放在巷道内,作100年保存试验。
2号种质库平面图
中国国家种质库位于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内。其中,1号库于198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有两间库房,大间面积214平方米,温度0℃,小间面积111平方米,温度-10℃,相对湿度未加控制。2号库于1986年10月落成,1987年投入使用。库房两间,面积各150平方米,温度-18℃,相对湿度50%,采用活动种子架,可贮存40万份种子。还有4间面积各为17平方米的供试验用的小库。此外还配有机房、种子发芽、干燥、检验、资料档案、电子计算机、种子生理实验等配套建筑(见上页图)。新到的种子需先经过检验,分类编号,清选,生活力测定工序,将符合标准的种子样品放到不高于40℃的干燥箱内干燥,使种子含水量降至6%左右,装入螺旋盖式金属盒内密封入库保存。每份种质保存3盒,每盒200克左右。按一份种子一份档案资料的原则,将各类作物的性状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贮存,以便检索。1987年底入库保存的种子有70000份。
中国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南宁)、黑龙江省农科院(哈尔滨)、河北省农科院(石家庄)、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山西省农科院(太原)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河南省安阳)、原子能所(北京)、蔬菜所(北京)等单位建立有省级或专业性质的中期库。此外,青海省农科院(西宁)还建立一座利用当地低温干燥气候特点,不用空调的种质资源库。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修建种质资源库的趋势是:采用更低的干燥温度,例如15~25℃,将种子含水量降低至5~7%,贮藏温度控制在-18~-20℃,不控制相对湿度,密封包装后入库,并采用活动型种子架以提高库房利用率。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