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紫菀

菊科紫菀属的栽培种,学名Aster tataricus L.f.,多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载:“其根色紫而柔故名”。古名青菀、返魂草、夜牵牛等。别名小辫子。以根和根茎入药。中国主产河北省安国县及安徽省亳县。东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和甘肃地区也产。日本、苏联也有分布。 紫菀 株高40~150厘米。根茎短,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密生多数须根。茎直立,粗壮,通常不分枝。

菊科紫菀属的栽培种,学名Aster tataricus L.f.,多年生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载:“其根色紫而柔故名”。古名青菀、返魂草、夜牵牛等。别名小辫子。以根和根茎入药。中国主产河北省安国县及安徽省亳县。东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和甘肃地区也产。日本、苏联也有分布。

紫菀

株高40~150厘米。根茎短,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密生多数须根。茎直立,粗壮,通常不分枝。基生叶丛生,有长柄,叶片椭圆状匙形;茎生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伞房状排列;边缘为舌状花,雌性,蓝紫色;管状花两性,黄色。瘦果扁平,冠毛宿存。花期8月至9月,果期9月至10月。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干旱。生于山地、河边草地。6月至7月叶片生长最快时,如缺水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地和砂土地外均可种植,但以肥沃的砂质壤土的产量较高。用根状茎繁殖。秋栽于10月至11月,随挖随栽。选粗壮节密、紫赤鲜嫩、无病虫感染的根状茎,剪成7~10厘米小段,每段有2~3个芽眼。按行距30厘米开7~8厘米浅沟,按株距15厘米每埯摆放2~3根,盖土轻压。每公顷需用根状茎150~225千克。齐苗前注意保墒。北方产区要防冻,根状茎需行窖藏,于3月至4月进行春栽。中耕宜浅,以免伤根。灌溉宜勤,以经常保持地面湿润为原则。摘除花茎以使根充实。病虫害有斑枯病Septoria tatarica,根腐病病菌是由鲁氏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茄病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一种腐霉Pythium sp.为害所致。还有紫菀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紫菀红粉病Trichothecium roseum;银纹夜蛾、地老虎、蛴螬等。10月下旬以后植株枯萎时将根挖出,去净泥土,选留种根,其余的编成辫子晒干。每公顷产6000~6750千克。

根含紫菀皂甙(Astersaponin)、紫菀酮(Shiono-ne)、槲皮素(Quercetin)、无羁萜(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毛叶醇(Lachnophyllol)、乙酸毛叶酯(Lachnophyllol acetate)、茴香醚(Ane-thole)等。药理实验:有镇咳、祛痰、抗菌等作用。味辛、苦,性温。有润肺下气,祛痰止咳功能。用于咳嗽气逆、咯痰不爽和痰中带血。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咳喘、肺结核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