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能形成地下肉质根茎的栽培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古名薑,别名生姜、黄姜。染色体数2n=2x=22。肉质根茎供食用,每100克鲜姜中含水分85~87克、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质0.6~1.4克等
姜科(Zingiberaceae)姜属能形成地下肉质根茎的栽培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古名薑,别名生姜、黄姜。染色体数2n=2x=22。肉质根茎供食用,每100克鲜姜中含水分85~87克、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质0.6~1.4克等,含姜辣素[姜酚C17H26O4)、姜油酮(C11H14O3)、姜烯酚(C17H24O3)和姜醇(C15H26O)]等,因而具特殊香辣味。可做香辛调料,亦可加工成姜干、姜粉、姜汁、姜酒和糖渍、酱渍等多种食品,有健胃、去寒和发汗功效。
原产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约于公元1世纪传入地中海地区,3世纪传入日本,11世纪传入英格兰,1585年传到美洲,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以亚洲和非洲为主,欧美栽培较少。牙买加、尼日利亚、塞拉利昂、中国、印度和日本是主要生产国。中国自古栽培,湖北江陵战国墓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的陪葬物中有姜块,明代开始向北方扩大,清代北方已普遍栽培,现除东北、西北寒冷地区外,中部、南部诸省均有栽培,广东、浙江、山东为主产区。
浅根系,主要根群分布在半径40厘米和深30厘米的土层内,土表10厘米以内约占60~70%。根有纤维根和肉质根两种。纤维根从幼芽基部发生,为初生的吸收根;肉质根着生在姜母及子姜的茎节上,兼有吸收和支持功能。地上茎直立,为叶鞘包被,茎高80~100厘米,茎基部膨大形成地下肉质根茎。根茎黄色块状,其解剖结构由外及内依次为周皮层、皮层、内皮层、维管束环及髓部薄壁组织。髓部维管束分散排列。叶包括叶片和叶鞘两部分,叶片披针形,互生。穗状花序,淡黄色,开花结果者极少。
根据植株形态和生长习性可分为两种类型。疏苗型: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枝少,叶深绿色,根茎节少而稀,姜块肥大,多单层排列。如山东莱芜大姜、广东疏轮大肉姜等。密苗型:长势中等,分枝多,叶色绿,根茎节多而密,姜球数多,双层或多层排列。代表品种有山东莱芜片姜,广东密轮细肉姜,浙江红爪姜、黄爪姜,安徽铜陵白姜,湖北来凤生姜,云南玉溪黄姜,贵州遵义大白姜,广西玉林圆肉姜,福建红芽姜及四川软化栽培的竹根姜等。
从种姜萌芽开始,经发芽期、幼苗期、茎叶与根茎旺盛生长期和根茎休眠期。
从芽萌动到第一片叶展开,靠种姜养分生长,约45~50天。发芽适温为22~25℃,低于20℃发芽缓慢,高于28℃,幼芽徒长,瘦弱。土壤湿润、疏松透气有利于发根和幼芽生长。
从第一片叶展开到具有两个侧枝,以主茎和根系生长为主,约60~70天。生长适温为20~25℃。此期以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为主。
分枝大量发生,叶数剧增,叶面积迅速扩大,根茎加速膨大,是产品器官形成的主要时期。前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后期以根茎膨大为主。生长适宜日温为20~25℃,夜温18℃左右,要 求光照良好、肥水充足的生长条件。霜期前收获并贮藏。
贮藏过程中根茎被迫休眠。
种姜发芽出苗后长成主茎,主茎基部膨大形成初生根茎,称“姜母”。姜母两侧腋芽可萌发2~4个新苗,为一次分枝,基部膨大形成一次姜球,称“子姜”。子姜上侧芽继续萌发抽出二次分枝,基部膨大形成二次姜球,称“孙姜”。如此继续形成由姜母和多次萎球组成的完整根茎。每株约发生10~15个分枝,多者达20个以上。
姜喜温,生长期长,中国各地多于春季播种,霜前收获。播期从南至北逐渐推迟,广东、广西等无霜区1月至4月可随时播种;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华北地区5月上旬至5月中旬播种,姜根系浅,吸收能力较弱,宜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通气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轻壤土、壤土或重壤土。
播种前晒种催芽,洗净种姜,晾晒2~3天,以提高种姜温度,减少水分,促进养分分解。精选姜种,置22~25℃黑暗温暖处培育壮芽,需20~25天。
冬前秋耕,立春细耙。中国南方多雨地区采用高畦栽培,北方开沟种植,沟内施足基肥,播前将已催芽的姜种掰成小块,每块70~100克为宜,其上留一个壮芽。每亩用种姜400~500公斤。先浇透水,将种姜排放沟中,后覆土约4~5厘米。
姜茎直立,叶片开展度小,较耐荫,适密植。行距52~55厘米、株距18~20厘米。姜不耐强光,光补偿点为500~800勒克斯,光饱和点为25000~30000勒克斯,35000勒克斯以上时光合作用逐渐减弱,20000~35000勒克斯为姜个体光合作用的适宜光强。因此姜生长前期需遮荫。南方于苗期多搭遮荫棚,8月下旬拆除;也有与棚架作物间、套种进行遮荫的;北方多插草遮荫,播种后在沟南侧插谷草或玉米秸,编成花篱,高约70~80厘米,8月上旬后拔除。姜幼苗期长,生长缓慢,须防草害,每亩可用0.75~1.0公斤除草醚与半潮湿细土充分混匀,撒在姜沟周围,保持土面湿润,杀草效果达80%以上。幼苗期需水量不大,暴雨后应及时排水,以防姜块腐烂。旺盛生长期需水量较多,保持土壤经常湿润。
姜植株鲜重增长动态与对氮、磷、钾的吸收动态相一致,幼苗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约占全期总吸收量的6%,生长盛期约占94%,对氮、磷、钾吸收比率大致为4∶1∶4。姜所需养分,除由基肥供给外,还需追肥。苗高35厘米时,追施少量速效氮肥,称“催苗肥”;2~3个分枝时补施有机肥;6~8个分枝时追施速效肥,促使姜块迅速膨大并防止后期缺肥而茎叶早衰。旺盛生长期,需结合追肥和浇水进行培土,变沟为垄,为根茎生长创造适宜条件。
种姜在发芽并长成新株后,不腐烂,不干瘪,可以采收食用。鲜姜多在霜前收获,也可在根茎旺盛生长时采收嫩姜。
窖藏。贮藏前期,呼吸作用强,保持18℃左右温度,有利于伤口愈合和地上残茎脱落;贮藏后期,保持窖温12~13℃,以控制呼吸减少消耗,窖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防姜块失水干缩;空气中CO2浓度约2%、O219%时,对姜块呼吸有抑制作用。
简易加工:①腌姜。每50公斤鲜姜加盐12.5公斤、水2.5公斤,一层鲜姜撒一层盐,每天倒缸一次,15天后封缸贮存。②腌姜芽。选肥壮、白嫩的伏姜芽,每50公斤加盐12.5公斤,15天即可食用。③甜酱姜芽。将50公斤腌姜芽浸水,控干后入缸卤酱,每50公斤姜芽用酱38.5公斤,经4~5天,再用甜面酱酱渍15天。此外,还可加工成姜糖、姜罐头等。
姜的生长周期
腐烂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为细菌病。主要侵害叶及根茎部,发病时叶片由下至上变枯黄色,萎蔫反卷。茎基部和根茎呈黄褐色水渍状,维管束变褐,根茎腐烂,甚至地上部凋萎枯死。通常6月开始发病,8月至9月高温季节发病严重,且蔓延迅速。病原菌主要在根茎及土壤中越冬,田间传染媒介为灌溉水、肥料和地下害虫。可实行轮作换茬;严格选用无病姜种;灌溉时防止病田水流入无病田中;禁用病株沤制堆肥等方法防治。
姜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