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能结辣味浆果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Capsicum frutescens L.(syn.C.annuum L.),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染色体数2n=2x=24。以嫩果或成熟果供食,可生食、炒食或干制、腌制和酱渍等。每100克鲜果含水分70~93克、淀粉4.2克、蛋白质1.2~2.0克、维生素C73~342毫克;干辣椒则富含维生素A。
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能结辣味浆果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Capsicum frutescens L.(syn.C.annuum L.),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染色体数2n=2x=24。以嫩果或成熟果供食,可生食、炒食或干制、腌制和酱渍等。每100克鲜果含水分70~93克、淀粉4.2克、蛋白质1.2~2.0克、维生素C73~342毫克;干辣椒则富含维生素A。辛辣气味是因含有辣椒素(C16H27NO3),辣椒素主要存在于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493年传到欧洲,1583~1598年传入日本。传入中国的途径:一经丝绸之路,在甘肃、陕西等地栽培;一经海路,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于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发现有野生型的“小米辣”。世界各地普遍栽培。自北非经阿拉伯、中亚至东南亚各国及中国西北、西南、中南、华南各省均普遍栽培辣椒,形成世界有名的“辣带。
辣椒
辣椒主根不发达,根群多分布在30厘米的耕层内,根系再生能力比番茄、茄子弱。茎直立,黄绿色,具深绿色纵纹,也有的紫色,基部木质化,较坚韧。一般为双叉状分枝,也有三叉分枝。小果型品种分枝较多,植株高大。有较明显的节间,一般当主茎长到5~15片叶时,顶芽分化为花芽,形成第一朵花。其下的侧芽抽出分枝,侧枝顶芽又分化为花芽,形成第二朵花。以后每一分叉处着生一朵花。丛生花则在分叉处着生一朵或更多。单叶互生,卵圆形、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先端尖,叶面光滑,微具光泽。完全花,较小,单生或丛生1~3朵,花冠白或绿白色。花萼基部连成萼筒呈钟形,先端5齿,宿存。花冠基部合生,先端5裂,基部有蜜腺。雄蕊5~6枚,基部联合花药长圆形,纵裂。雌蕊1,子房2室,少数3或4室。属常异交作物,虫媒花。浆果,果皮肉质;于心皮的缝线处产生隔膜。果身直、弯曲或螺旋状,表面光滑,通常具腹沟、凹陷或横向皱褶。果形取决于心皮数,一般为两心皮,有锥形、短锥形、牛角形、长形、圆柱形、棱柱形等。果顶有尖,钝尖、钝等形状。果实下垂,或向上,或介于两者之间。种子肾形、淡黄色,胚珠弯曲。千粒重4.5~7.5克。种子寿命3~7年。
贝利(L.H.Bailey,1923)认为:林奈(Linnaeus,1773)所记载的两个种,即一年生椒(C.annuum)及木本辣椒(C.frutescens)同是一个种,采用C.frutescens为种名,下分为5个变种。①樱桃椒类(var.cerasiforme Bailey):叶中等大小,圆形、卵圆或椭圆形,果小如樱桃,圆形或扁圆形。呈红、黄或微紫色,辣味甚强。制干辣椒或供观赏。如四川成都扣子椒、五色椒等。②圆锥椒类(var.conoides Bailey):与樱桃椒类似,植株矮;但果实为圆锥形或圆筒形,多向上生长,味辣。如广东仓平的鸡心椒。③簇生椒类(var.fasciculatum Bailey):叶狭长,果实簇生、向上生长。果色深红,果肉薄,辣味甚强,油分高,多作干辣椒栽培。晚熟,耐热,抗病毒力强,如四川七星椒等。④长椒类(var.longum Bailey):株型矮小至高大,分枝性强,叶片较小或中等,果实一般下垂,为长角形,先端尖,微弯曲,似牛角、羊角、线形。果肉薄或厚。肉薄、辛辣味浓的供干制、腌渍或制辣椒酱,如陕西的大角椒;肉厚,辛辣味适中的供鲜食,如长沙牛角等。⑤甜柿椒类(var.grossum Bailey):分枝性较弱,叶片和果实均较大(见)。根据辣椒的生长分枝和结果习性,也可分为无限生长类型、有限生长类型和部分有限生长类型。
辣椒的生育周期包括发芽期、幼苗期、开花结果期。①发芽期:从种子萌动到子叶展开,真叶显露。发芽适温为25~30℃,低于15℃不易发芽。②幼苗期:从真叶显露到第一花现蕾。幼苗期生长适宜昼温为25~30℃,夜温为20~25℃,土壤温度为17~22℃。当植株2片真叶展开、苗端分化有8~11片叶时,生长点突起呈圆锥体,开始花芽分化。早熟品种花芽分化较早,晚熟品种花芽分化较晚。较短的日照和较低的夜温能促进辣椒花芽分化。③开花结果期:从第一花现蕾到第一果座果为始花期,昼温20~25℃、夜温16~20℃有利于正常开花座果,低于15℃易落花;第一花开花时,应适当控制浇水,防落花。以后为结果期,从第一果座果到采收完毕。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保护好叶片,维持植株的生长,协调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开花受精至果实膨大达青熟需25~30天,为鲜食采收适期。继而转色成熟又需20天以上。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往往与胎座组织分离,胎座和种子发育较缓慢。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茄红素增加,果皮由绿变红;如果胡萝卜素增加,则果实渐变为桔黄色。结果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35℃以上高温或15℃以下低温都不利于结果。光照不充足会延迟结果期并降低座果率。高温、干旱、强光直射易发生果实日灼或落果。
中国各地多冬春播种,终霜后定植,夏末或初冬收获完毕。在塑料薄膜覆盖下播种育苗者,2月至3月间定植。长江中下游于12月至翌年1月冷床育苗,3月至4月定植。北方地区多于1月至2月温床育苗,4月至5月定植。华南地区多于秋冬播种育苗。进行春季早熟栽培时,采用温床或冷床育苗,播期适当提前,定植期比露地栽培提早30~40天,定植后用薄膜覆盖,夜间加盖草苫保护。
辣椒以育苗移栽为主,须培育壮苗。陕西省关中平原干椒产区也采用直播栽培。辣椒幼苗生长要求较高温度,且生长缓慢。苗床前期一般不通风。寒冷地区和季节,最好采用温床育苗。2~3叶期双株分苗。辣椒根系再生能力较弱,宜采用营养缽或营养土块分苗。苗长到所需要的大小后,可适当通风。定植前7~10天,进行幼苗低温锻炼。
选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排水良好,2~3年未种茄科作物的地块种植。定植前施有机肥作基肥,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深翻整平。平畦或高畦栽培,也可先开沟定植后培土成垄。栽植密度宜稍密,每亩5000~10000株不等,一般是双株穴栽。南方地区种植较稀,定植缓苗后应及时追施提苗肥,促进发棵。第一花开花期间适当控制浇水,防止茎叶生长偏旺引起落花。采收嫩椒应及时。在高温干旱季节和结果盛期要及时灌溉并进行追肥;雨后要注意排水,以免根系生长受阻引起植株早衰。
落蕾、落花、落果,直接影响辣椒的产量。在气候条件正常的情况下,落蕾、落花主要是由营养不良造成的,尤其是氮素不足或过多,或磷肥不足。春季辣椒早期落蕾、落花的主要原因多为低温春雨,阴天过多,光照不足。盛果期落花落果,除营养不良外,主要是由高温干旱或暴雨涝渍,以及受病毒病或烟青虫危害引起。春季低温季节,开花时也可以使用PCPA(对氯苯氧乙酸)30~35ppm喷花保果。
鲜食辣椒多采收青果,有时也采收红果;干制或腌制的辣椒须采收成熟的红果。以干制辣椒为栽培目的的生长期较长,需施足基肥和适当密植。
采种。辣椒属于常异交作物,采种田要与其他辣椒、甜椒品种的生产田至少隔离500米。开花结果初期拔除杂株,选留具本品种特征的植株作种株,待果实充分老熟后采收,后熟5~7天。然后剖果取种、晾晒、保存。种子不宜在水泥晒场或金属容器里曝晒,以免损伤发芽力。
辣椒多以嫩绿果供食。供贮的青果应色深肉厚,皮坚光亮,无病无伤。贮藏适温7~9℃,空气相对湿度约为85~90%,要求通风良好。一般于10月中、下旬入贮。贮藏方法有简易的沟贮、窖贮、缸藏,或进行气调贮藏。干辣椒的贮藏可将辣椒晒干后放在密封包内置于干燥阴凉处,切忌受潮。辣椒加工方法主要有腌制和干制。腌制品有腌辣椒、辣椒酱;干制品主要是干辣椒、辣椒粉。干制方法有自然干燥法和人工烘烤干制法。
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白粉病、疫病、白绢病、疮痂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烟青虫、红蜘蛛、茶黄螨、白粉虱等。
主要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此外还有少量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及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简称TEV)等。除TEV引起蚀纹斑,TMV引起落叶,CMV引起环斑外,一般均能引起花叶(见)。宜用无病株采种;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增加覆盖,提早定植;适当密植;防治蚜虫等措施防治。
为真菌病。为害果实和叶片。果实上病斑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面有隆起的圆心轮纹,轮纹常由许多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盘)集结而成。潮湿时斑面能溢出粉红色粘液。有时斑面小粒点排列不规则,散生,橙红色。叶片上病斑褐色,中央稍淡,近圆形,其上轮生小黑粒点。病菌在种子内外潜伏越冬,生长期间随风雨传播,多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易发病,而相对湿度54%以下,病害不易发生。宜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发病期间喷洒百菌清、代森锰锌等杀菌剂等方法防治。
为真菌病。为害叶片,在叶背生出白色似霜状霉层,扩大后覆盖全叶,叶面呈褪绿斑。引起叶片脱落,严重时仅存顶叶。靠分生孢子传播,干燥条件易发病,病原菌发育适温25℃左右。采用加强管理;通风透光;发病初喷洒百菌清、代森锌、粉锈宁等杀菌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为细菌病。为害叶片、果实及茎蔓。发病初,叶上形成水浸斑,后病部不整齐隆起,呈疮痂状。病斑多时,易引起落叶。果实和茎发病较迟,引起疮痂状病斑。病菌在病残体及种子表面越冬,经种子、风雨、昆虫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7~30℃。高温多雨季节,尤其遇暴风雨后发病严重。宜选用无病种子播种或进行种子处理;行轮作;雨季及时排水;喷洒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进行防治。
为真菌病。主要为害茎基部,使之呈暗褐色,上有白色绢丝状菌丝。后期引起全株枯死。多在中国南方土壤偏酸性的地区发生。病菌发育适温32~33℃,pH5.9最适。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在病残株上越冬,抗逆性强,在田间可存活5~6年,但在水田中经三四个月即死亡。目前主要采用轮作、深翻土地、早期消灭病株和喷洒代森铵、粉锈宁、撒施五氯硝基苯等的方法防治。
虫害有茶黄螨(见)和烟青虫。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