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山药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中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属名 Dioscorea L.,古名藇、,别名大薯、薯蓣、佛掌薯等。产品器官为块茎,每100克鲜山药含水分76.7~82.6克、碳水化合物14.4~19.9克、蛋白质1.5~1.9克以及副肾皮素。可炒食、煮食、糖馏,干制入药为滋补强壮剂,对虚弱、慢性肠炎、糖尿病等有辅助疗效。

薯蓣科(Dioscoreaceae)薯蓣属中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属名 Dioscorea L.,古名藇、,别名大薯、薯蓣、佛掌薯等。产品器官为块茎,每100克鲜山药含水分76.7~82.6克、碳水化合物14.4~19.9克、蛋白质1.5~1.9克以及副肾皮素。可炒食、煮食、糖馏,干制入药为滋补强壮剂,对虚弱、慢性肠炎、糖尿病等有辅助疗效。

有些热带国家以山药为主食。西非及尼日利亚产量最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中国除西藏、东北北部及西北黄土高原外,其他各省都有栽培。

起源和驯化

山药按起源地分亚洲群、非洲群和美洲群。前两群染色体基数x=10,美洲群x=9。亚洲群的主要栽培种有D.alataD.esculenta D.japonica D.bulbiferaD.hispida D.opposita 等;非洲群有D.rotundataD.cayenensis;美洲群有D.trifida。各个种的驯化是独立进行的,历史久远。D.alataD.esculenta的主要演化中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前者可能从亲缘野生型niiD.persimilis杂交而来,后者经选择演化而成。D.cayenensis原产非洲森林区,D.rotundata为杂种起源。D.trifida在巴西和圭亚那边境驯化,栽培仅限于美洲。

图 山药

中国是山药重要原产地和驯化中心。D.alata原产热带地区,D.batatasD.japonica演变而来,原产亚热带地区,在这些地区还有它们的野生种。《山海经》(公元前770~前256)中有山药分布记载。唐代《四时纂要》(韩鄂撰)(800~905)中有山药用种薯切段栽培及制粉的记载。

植物学性状

须根系。发芽后根着生于茎基部,呈水平方向伸展达1米,主要分布于20~30厘米的土层中。茎蔓生长达3米以上,横断面圆或多棱形,右旋,常带紫色。地下肥大产品器官的解剖结构具分散维管组织,因此为块茎,有长圆柱形、圆筒形、纺锤形、掌状或团块状等。周皮褐色,肉白色,表面密生须根。叶三角状卵形至广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戟状心脏形,互生或对生,极少轮生,叶柄长,叶腋发生侧枝或形成气生块茎(称零余子),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2~4对腋生,花小、花被6,白或黄色。蒴果具3翅,扁卵圆形,栽培种极少结实(图1)。

种类和品种

中国栽培的山药有两个种。

普通山药

(D.batatas Decne.)

又名家山药。染色体数2n=4x=40。也是日本的主要栽培种。叶对生,茎圆、无棱翼,叶脉7~9条突出。按块茎形状分为三个类型:①扁块种:块茎扁形似脚掌,入土浅,适合浅土层及粘重土壤栽培,主要分布于南方,如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的脚板薯,浙江瑞安红薯。②圆筒种:块茎短圆形或不规则团块状,长约15厘米,横断面直径10厘米,分布于南方,如浙江黄岩薯药、台湾圆薯。③长柱种:块茎长30~100厘米,直径3~10厘米,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块茎入土深,适合深厚土层的砂壤土栽培。名贵品种有河南博爱、陕西华县的怀山药、河北省武骘山药、山东济宁米山药、江西南城准山药等。

田薯

D.alata L.)

又名大薯、柱薯。染色体数2n=3x=30、2n=8x=80。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区)。茎具棱翼,叶柄短,叶脉多为7条。块茎甚大,有的重达40公斤以上。按块茎形状也有三个类型:①扁块种:如广东葵薯,福建银杏薯,江西南城脚薯。②圆筒种:如台湾白圆薯;广州早白薯、大白薯,广西苍梧大薯。③长柱种:如台湾长白薯、长赤薯,广州黎洞薯,江西广丰千金薯和牛腿薯等。

生长发育和块茎形成

山药用地下块茎或气生块茎繁殖。茎叶生长喜温暖,畏霜冻,适温为25~28℃。块茎生长适宜地温20~24℃。发芽要求土壤温度15℃左右。一年一茬,于终霜时出苗,霜降时收获。块茎耐-15℃地温。发芽后先抽生芽条,在芽条基部发根,发芽期30~50天(图2)。芽条长1米时开始展叶,继而枝条不断伸长和发生新叶,直到显蕾或叶腋着生气生块茎止,为发棵期,以茎叶生长为主,约60天。显蕾后茎叶与块茎同时旺盛生长,渐以块茎为主,直至茎叶衰败,约需60天以上,为块茎膨大期。此期块茎积累的干物量占总干重的85%以上,绝对积累量超过茎叶一倍,块茎根端有一群始终保持分生能力的细胞,块茎形成是这部分细胞不断增殖和膨大的结果。

图2 山药发芽情况示意图

栽培技术

山药春种秋收,生长期长达180天以上。要求排水良好、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栽培山药需深翻地,耕作深度扁块和圆筒种约30厘米,翻地后按60~80厘米作平畦或高畦;长柱种按1米距深翻沟土,深60~100厘米,回填沟土后作畦。结合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并与土壤充分掺和均匀。未腐熟的粪肥不宜深施,一般施于浅层或铺施畦面。每生产1000公斤山药,需氮4.32公斤、磷1.07公斤、钾5.38公斤。山药每隔3~4年以零余子培养栽植材料用于播种(图3),植株生长势较旺,其余年份可用地下块茎切块繁殖。长柱种块茎茎端有一潜伏芽,常用带潜伏芽的一段做种,称“山药栽子”或“芽嘴子”;块茎其余部分也可切段做种,称“山药段子”,长6~8厘米,出苗比“山药栽子”晚,因此播种前先催芽,栽植时横放。扁块种、圆筒种的块茎一般只有茎端能发芽,切块时要带着部分茎端纵切。

图3 零余子发芽长成的苗

地温约10℃时播种,先开沟,单行条播者在畦中央栽种,双行条播者在畦两侧开沟种植,深约10厘米,施肥后将种薯栽子(或段子)平放沟中,株距15~20厘米,随即覆土。若土壤水分不足,可先浇水后播种。出苗后茎叶生长快、细嫩脆弱,需及早支架扶蔓,并保留1~2个健壮苗和及时摘除蔓基部侧枝。山药主要根系分布于土壤表层,中耕宜浅,结合中耕追肥、浇水。苗期和发棵期适当浇水,促进根系深入土层;块茎膨大盛期要始终保持土壤湿润;雨涝天注意及时排水,支架前铺施粪肥并配以速效氮肥。植株基部叶片老化时收获,冬季土壤不结冻的地区可陆续采收;种用山药在霜降前掘出,应避免挖伤块茎,保留根群,去土后收藏。

贮藏加工

冬季多用,春暖时置篮内,于通风冷凉的室内挂藏,可至初夏。

加工品种为长山药,供药用。中国主要产地如河南博爱、沁阳,山东济宁,陕西华县,江西瑞昌。将鲜山药两端较细部分切去,浸水一天后取出,刮净外皮。后置熏炉中用硫磺熏蒸1~3天,待山药变软和出水时,取出晒干或烘干,即成粗制品,称“毛条”。每4~7公斤鲜山药产毛条1公斤。为使毛条洁白圆滑而具光泽,须再加工。将毛条浸水10~12小时,泡软时捞出,置席箔上晒半天。当毛条表面发亮时撒上淀粉,用搓板搓光表面;当毛条发软时,再晒半天,并切成长16~18厘米的条,再撒上淀粉,用搓板直搓到薯条圆滑光洁后晒1~2天,充分干透,便成精制品,称“光条”。

病虫害

主要有白涩病(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根腐病(Rhizodonia solani)、炭疽病(Glooeosporium pestis),褐色腐败病(Fusarium oxysporum)等。害虫主要有蛴螬、斜纹夜蛾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