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元素在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环境系统之间不断转换、迁移的运动过程。硫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维生素必需的元素。其化学性质比较活跃,在生物圈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土壤和水体中的硫酸离子(),氨基酸中的氢硫基(-SH),以及从有机、无机沉积物中释放出来的硫(S),构成一个复杂的硫循环系统。
硫元素在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环境系统之间不断转换、迁移的运动过程。硫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维生素必需的元素。其化学性质比较活跃,在生物圈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硫化氢(H2S),土壤和水体中的硫酸离子(),氨基酸中的氢硫基(-SH),以及从有机、无机沉积物中释放出来的硫(S),构成一个复杂的硫循环系统。硫循环兼有气态循环和沉积循环的特点,循环中的许多步骤都有专化性的微生物参加,在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下,氧化态硫(如SO2)与还原态硫(如H2S)可以互相转变,并在大气、生物、土壤、海洋之间转换迁移。因此,硫循环具有全球性,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硫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束缚在有机、无机沉积岩中的硫,经过风化和分解而释放,以盐溶液的形式进入陆地和水体中,还有相当多的硫以气态形式逸散到大气中。硫进入生命系统主要以亚硫酸离子()和硫酸离子()的形式被植物吸收,或以少量气态硫化物的形式直接为植物所吸附,然后在植物体内组成氨基酸经食物链而转移,动植物死亡以后,结合在死亡有机体、排泄物、凋落物中的有机态硫经微生物分解,以H2S的形态释出返回土壤,继续转化形成硫酸盐被植物再利用。在嫌气条件下,硫酸盐可被嫌气微生物还原成硫化氢进入大气;硫化氢也能被微生物氧化,形成硫酸盐进入再循环。土壤中的部分硫酸盐被水淋溶流入大海,参与海洋生物循环,其中部分沉积于海底,暂时离开循环,直到这些沉积物经过风化作用被释放出来,才能参与再循环。
硫经过生物分解、化石燃料燃烧、火山爆发、海洋盐分吹扬等途径进入大气,大气中硫的活动库最小,很少有稳定的硫化物存在。大气中H 2S很快氧化成SO 2;SO 2进一步氧化产生活性很强SO 3;继而转变成溶解度很高的H 2SO 4而积累在水滴中,随降水到达地面。因而各种硫出入大气库的流通量是相当大的,大约每4~5天可周转一次。降落到地面的硫酸盐,一部分带到海洋中去;大部分在陆地上,被陆地植物直接吸收并转化成生物有用的形式,渗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硫再转入海洋。所以,在硫的活动库中,海洋的含量最大(见图)。
硫循环途径
人类每年通过矿物燃烧、含硫矿石冶炼和硫酸、磷肥生产向大气输入的SO2多达1.5亿吨,其中70%来源于煤的燃烧。工业方面排放的SO2约占排入大气层SO2量的15%左右,但由于集中在面积不大的城市和工业区上空,使局部地区大气中SO2浓度升高。SO2对人的眼睛、皮肤、上呼吸道粘膜具有刺激性,浓度达到1ppm时会刺激呼吸道,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大。硫酸雾的毒性比SO2高10倍。空气中硫酸雾达到0.8毫克/升时,人体就有不适的感觉。人体吸入附有硫酸雾的微粒物质后,可在肺部蓄积,最终引起肺组织硬化、肺水肿等病症。大气中SO2浓度超过1000μg/m3时,形成灾害性空气污染,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都与空气中硫污染有关。SO2对植物的伤害,如植物暴露于0.3ppm低浓度的SO2环境中8小时,就会在叶脉间和叶缘出现坏死斑点。在高浓度的SO2或有雾的天气下,植物最易受酸性悬浮微粒侵害,使针叶树脱叶甚至枯死,棉、麦等农作物减产。由硫酸雾产生的酸雨会腐蚀植物叶子表面的蜡质层,使正常的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过程受阻,破坏光合作用的进行;抑制土壤中某些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分解速度减慢,并使土壤中钙、磷、钾一类的营养物质淋溶增加,使土壤肥力下降。酸雨还毒化水质和土壤,使河流、湖泊酸化,水生生物生长受阻,重则大量死亡;在酸雨作用下,土壤中某些微量有毒金属离子,活性显著增加,被植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据1982年普查,中国已有20个省市发现酸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尤以贵州省最突出。近几年,酸雨的范围不断扩大,降水酸度由北向南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对酸雨污染的防治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限制硫的气化,改进锅炉的燃烧结构排烟脱硫,安装SO2回收装置,调整供热系统,减少小锅炉数量,城市居民燃料逐步实现煤气化等。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