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能量流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传递、转换的过程。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变为贮存于光合产物中的化学能,一部分用于自身的代谢消耗,一部分建成植物躯体。当植物被草食动物取食时,部分能量进入草食者营养级;当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取食时,部分能量进入肉食者营养级;当动植物残体、排出物为食碎屑动物利用时,能量又从草牧食物链进入碎屑食物链。这种具有方向性的能量传递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传递、转换的过程。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变为贮存于光合产物中的化学能,一部分用于自身的代谢消耗,一部分建成植物躯体。当植物被草食动物取食时,部分能量进入草食者营养级;当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取食时,部分能量进入肉食者营养级;当动植物残体、排出物为食碎屑动物利用时,能量又从草牧食物链进入碎屑食物链。这种具有方向性的能量传递过程,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能源

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能流的动力。太阳通过辐射散发出巨大能量,其光能为3.8×1026焦耳/秒,相当于115亿吨标准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占太阳总辐射量45%的可见光(波长为0.4~0.76μm),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理辐射。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受纬度、地形、气候等因子的影响,除极地和干旱热带外,地球上大部分时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为100~800卡/厘米2·日。因此,大部分生物圈输入的辐射量为109.5~146万千卡/米2·年。人为调控的农业生态系统除太阳辐射能外,还有以有机肥、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劳畜力、机械、机具、燃油等形式输入的人工辅助能辅助能的输入可促进植物对辐射能的利用和动物、异养微生物对生物质能的转换,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能流路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是:①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大约1%左右转化为食物能,其余以热的形式散失;②以植物净生产量(Pn)贮存起来的能量沿食物链经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逐级传递;③以动植物物质形式贮存在系统内,或进入碎屑食物链,或作为产品输出到系统外;④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有机体呼吸耗去的能量(R),以热的形式散失;⑤某些有机物质随动物迁移、水和风的携带,以及人为补充进入生态系统。能流基本模型(见图)是适合于任何生物层次(个体、种群或营养级)的“万能模型”。模型中Ⅰ表示总能量的输入,对自养生物来说是日光,对异养生物来说是食物,某些细菌和藻类能直接利用这两种能源。输入的总能量中,一部分为没有被利用的能量(F),如没有被植物固定的光能和没有被动物同化的食物。在输入的总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A),用于呼吸作用(R)和生产(P)。生产能量(P)在植物中称为净初级生产,在动物中称为次级生产,是可以为下一营养级利用的食物能。生产能量(P)以多种形式存在,如用于生物体本身的生长(G),同化物(尿和粘液)的排泄(U),以及能量的贮藏(S)。因而,有如下的关系:

I=F+A,A=R+P

其中A与Ⅰ之比、P与R之比是重要的生态学效率。

能流规律

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型的热力学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能量在生态系统各层次之间的传递、转换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能进入生态系统后,在不同情况下转变为热、功或食物中的化学能;食物中的化学能又可转变为动能、热能或新原生质中的化学能。能量不断改变着形态,在系统与环境之间传递、交换。环境得到的能量即系统减少的能量。反之,环境失去的能量即系统增加的能量。

能流基本模型

能量耗散与转换

能量在每一次传递过程中,总有一部分消散为不能利用的热能,使熵值增大。生物呼吸所释放的热能(见表)不能被生物再转化为其他形态的能量,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靠植物不断向太阳索取。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不断耗散,没有任何能量能百分之百地有效转化。生物有机体或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与同化不断引入负熵,通过呼吸排熵,以维持其高度有序的“低熵”状态或高“自由能”状态,普里高津(Pngo-gine)称其为耗散结构。

不同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水平的呼吸耗散

能流分析方法

有统计分析、过程分析和输入输出分析。其步骤是:①确定对象和系统边界;②确定系统组分和相互关系,绘制能流线路图;③确定各种实物的流量和输入、输出量;④将不同计量单位的实物流量折算为能量;⑤进行能流密度、能流结构、能量转化效率的分析,绘制能流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