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中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的个体数在种群内的分布状况,又称年龄分布。年龄结构是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种群年龄结构对研究种群动态十分重要。种群的繁殖力仅限于某些年龄组,且死亡率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也很大。根据种群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动向。博登海默(F.S.Bodenheimer)于1938年将种群年龄分为三个期:繁殖前年龄、繁殖年龄和繁殖后年龄。
种群中各年龄组或发育阶段的个体数在种群内的分布状况,又称年龄分布。年龄结构是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了解种群年龄结构对研究种群动态十分重要。种群的繁殖力仅限于某些年龄组,且死亡率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也很大。根据种群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动向。
博登海默(F.S.Bodenheimer)于1938年将种群年龄分为三个期:繁殖前年龄、繁殖年龄和繁殖后年龄。不同的种群,年龄结构的复杂程度差别甚大。世代重叠少,繁殖期短,无繁殖后期的生物(如蜉蝣),种群年龄结构比较简单;世代重叠多,繁殖期长的生物(如蚜虫、多数脊椎动物),种群年龄结构比较复杂。将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数的比值用顺序排列的横柱的相对宽度表示,组成一个下宽上尖的金字塔形,称年龄金字塔。不同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可能相差很大,因此,年龄金字塔的形状极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见图):①增长型。年龄结构中幼体比例高,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数量增加迅速;②稳定型。年龄结构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接近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③衰退型。年龄结构中老体比例高,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种群中雌雄两性个体的比例称性比,是种群又一个重要特征。人群的年龄容易统计,其他生物的年龄鉴定常要采用特殊的技术,如树木的年轮法,晶状体重量法,鱼鳞及兽类牙齿的生长层法等。
不同类型年龄结构图
洛特卡(A.J.Lotka)于1925年从理论上证明,在无干扰的情况下,种群倾向于形成一个稳定的年龄结构,各年龄组的个体比例趋于稳定,可用Dublin-Lotka公式表示:
年龄结构
式中Cx是x年龄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b是特定的r·x下相应的瞬时出生率,lx是x年龄组的存活数,dx是x年龄组的死亡率,e是自然对数的底,r是内禀增长率。由于人为(如猎捕)或自然(如捕食)因素的干扰,上式表达的稳定年龄结构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待干扰消失后,种群中偏离理论结构的年龄组会通过增减其特定年龄出生率或死亡率,较快地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如果上述干扰因素长期存在,会导致种群建立新的稳定年龄结构。自然种群的年龄结构就是这样与环境条件保持着相对稳定。理论上的稳定年龄结构是人们估计各种年龄结构的重要依据。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