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存在于胚珠中。绝大多数植物的胚囊为8核7细胞结构:1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和1个具2个极核的中央细胞(见图)。 胚囊的结构 助细胞位于胚囊的珠孔端,多为梨形。珠孔端较狭,合点端较宽。有些珠孔端形成钩状突起,合点端无壁或具蜂窝状壁。珠孔端的细胞壁向细胞内伸进成为丝状器,成分为不溶性多糖,有的为半纤维素。丝状器呈指状、楔形花瓶状或其他形状。
位于胚囊的珠孔端,多为梨形。珠孔端较狭,合点端较宽。有些珠孔端形成钩状突起,合点端无壁或具蜂窝状壁。珠孔端的细胞壁向细胞内伸进成为丝状器,成分为不溶性多糖,有的为半纤维素。丝状器呈指状、楔形花瓶状或其他形状。由于丝状器的存在使助细胞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大。丝状器有吸收、转运及分泌物质的作用。通常大部分细胞质和核偏于珠孔端,一个大液泡和多数小液泡和薄层细胞质偏于合点端。但大葱细胞质浓稠,无明显液泡,核则偏向合点端。助细胞代谢活跃,胞质内有丰富的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小泡、核糖体等。
一个助细胞在花粉管进入前或进入后退化,称退化助细胞;另一助细胞可维持到受精后一段时间,称宿存助细胞。如大葱的宿存助细胞可生存到球胚晚期,向日葵的可生存到心形胚期。有些植物的助细胞伸出珠孔外,并发生壁内突,如禾本科属植物。助细胞可有以下功能:①为花粉管进入及释放精子和内容物的场所;②从珠心吸收运转营养物质至胚囊,受精前起传递细胞的作用;③合成及分泌向化性物质,引导花粉管定向生长。
即雌配子,与精子融合发育为胚。卵位于胚囊的珠孔端,与2个助细胞成三角形排列。成熟卵细胞呈梨形。合点方向无细胞壁或有蜂窝状细胞壁。多数植物的卵的珠孔端有1个大液泡,核及大部分细胞质在合点端。但禾本科植物卵细胞的核位于细胞中央,许多小液泡在细胞质的周边。成熟卵核呈弱或负的孚尔根反应。细胞器的种类及量在不同的植物中有差异,通常高尔基体和内质网较少。
白花丹属、鸡娃草属缺助细胞。卵细胞的珠孔端有类似丝状器的构造,卵似兼具助细胞的功能。
反足细胞位于胚囊的合点端,在受精前或受精后不久退化,或可生存到胚和胚乳发育。蓼型胚囊的反足细胞一般为3个,禾本科植物的反足细胞进行多次分裂而形成很多,玉米约有20个,箬竹可多达300个。反足细胞可为2核或多核,如向日葵、蒿属。某些植物的反足核为内多倍体(高山菊)或多线染色体(虞美人)。反足细胞与珠心相邻的细胞壁有壁内突,具传递细胞的特征。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器,显示反足细胞具有高代谢活性。有些植物的反足细胞很大,有吸器的功能。
反足细胞可能具有如下功能:①运转代谢物质进入胚囊;②含有丰富的淀粉、脂肪及蛋白质等,可为胚及胚乳的发育贮藏物质;③分泌生长调节物质,调节其相邻胚乳的发育。
中央细胞介于卵器及反足细胞之间,占据胚囊最大的空间。中央细胞与1个精子融合,发育为胚乳。中央细胞有1个大液泡,细胞质为一薄层沿细胞壁分布,在卵器及反足细胞附近则积聚较多,细胞质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在成熟胚囊中,2个极核紧接或融合为一次生核,通常偏向卵器或位于细胞中央,少数植物极核或次生核偏向合点端(沼生目型)。中央细胞与卵器相邻的一面缺细胞壁,珠孔向及合点向的侧壁有壁内突。中央细胞与卵、助细胞及反足细胞之间有胞间连丝,与其相邻的珠心细胞则无胞间连丝。有的中央细胞质内含淀粉,如花生、菜豆、大豆、烟草、小麦、大麦、黑麦等,有的还有脂类。中央细胞壁有内突,具有从外围珠心及珠被组织运转营养物质的作用。
有些植物的中央细胞扩展,超出珠孔或伸展至花柱、胎座组织,具吸器功能,多见于寄生植物檀香科、桑寄生科、狸藻科一些植物。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