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软体动物门

足一般位于头后身体的腹面,适于爬行、挖掘和附着,但头足类的足则与头部愈合为头足部,末端分裂成具吸盘的腕,用于捕食。内脏囊位于足的背面,容纳内脏器官,一般均为左右对称,但在腹足类因失去左右对称而成螺旋状(图1)。 图1 软体动物模式图 外套膜由体背侧的一部分皮肤褶襞延伸而成,形状不一,瓣鳃类的位于两侧,覆盖整个身体;而腹足类和头足类则形成囊状。

身体柔软不分节,分头、足、内脏囊三部分,有外套膜和贝壳的无脊椎动物。包括常见的田螺、蜗牛(腹足类),河蚌、牡蛎(瓣鳃类);乌贼、柔鱼(头足类)及不常见的石鳖(双神经类)和角贝(掘足类)等。种类很多,除化石外,现存10万多种,为动物界中第二大门,仅次于节肢动物。

特征

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头、足和内脏囊存在明显差别。行动活泼的种类,头及其上的感觉器官均较发达;行动迟缓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大多不发达或极不显著。足一般位于头后身体的腹面,适于爬行、挖掘和附着,但头足类的足则与头部愈合为头足部,末端分裂成具吸盘的腕,用于捕食。内脏囊位于足的背面,容纳内脏器官,一般均为左右对称,但在腹足类因失去左右对称而成螺旋状(图1)。

图1 软体动物模式图

外套膜由体背侧的一部分皮肤褶襞延伸而成,形状不一,瓣鳃类的位于两侧,覆盖整个身体;而腹足类和头足类则形成囊状。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隙称为外套腔,水生种类的鳃和陆生种类的“肺”均位于外套腔中。

贝壳由外套膜的外层表皮细胞分泌而成,其数目和形状变化较多;腹足类的贝壳为单个的螺旋形;瓣鳃类具有左右两片瓢状贝壳;头足类鹦鹉螺的贝壳为螺旋形;乌贼、柔鱼的则变成位于体内的片状构造。贝壳的结构大致相似,最外一层为薄而透明、具有光泽的角质层;或称皮层,主要含贝壳素;中间一层是很厚的棱柱层,主要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此两层均能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面积。最内层为珍珠层或称底层,通常由叶状的霰石构成,表面光滑而有光泽,能随动物生长而增厚,珍珠即由此层所形成(图2)。

图2 河蚌外套膜及贝壳横切

真体腔不发达,原体腔膨大,而且无血管壁包围,形成组织之间不规则的空隙,内有血液,这种空隙称为血腔或血窦。有由心耳和心室组成的心脏。血液一般无色,有些种类因含有血青素或血红素,使血液呈现淡青色或红色。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属开管式血液循环,其基本形式是:心→动脉→血窦→静脉→心。多数种类的呼吸器官为位于外套腔中的栉鳃,是体壁向外突出延伸扩展而成,表面密生纤毛,摆动时可激起水流。有些在空气中进行呼吸的种类,则由外套膜的一部分变成“肺”。排泄器官为肾脏,其基本构造为管状,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即体腔),称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肾孔或排泄孔。神经系统一般由数对神经节和它们的连接神经组成。主要有4对神经节,即脑、足、侧和脏神经节。头足类的4对神经节常愈合成为发达的脑。

大多雌雄异体,只有少数为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许多海生的种类发育时需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幼虫阶段。河蚌等一些淡水种类,发育过程中有钩介幼虫,需在鱼鳃、鱼鳞上营暂时寄生生活。

分类

一般分为5纲。①双神经纲(Amphineura),左右对称,头部不明显,足块状,无贝壳或一般有8块壳板组成。如石、龙女簪等。②腹足纲(Gastropoda)。③掘足纲(Scaphopoda),左右对称,头部退化,足圆柱状,适于挖掘泥沙。贝壳细长略弯曲,前端开口较大,为头足孔;后端开口较小称肛门孔。全部海产。如角贝。④双壳纲(Bivalvia),又称瓣鳃纲(Lamellibranchia)。⑤头足纲(Cephalopoda)。

经济意义

除双神经纲和大部分掘足纲种类外,其余的软体动物几乎都可食用,如海产的鲍、蛤、牡蛎、贻贝、泥螺、乌贼、柔鱼等,淡水的螺、蚬、河蚌以及陆生的蜗牛等。贝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很大,而且有不少是名菜珍品,许多已成为人们养殖对象。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种类,均可加工作为鱼和禽畜的饲料,或作为农田肥料,软体动物的贝壳也利用广泛。如鲍的贝壳(药名石决明)。乌贼的内壳(药名海螵蛸)以及珍珠粉,均可以入药。在工艺美术方面,珍珠和许多色泽美丽光亮的贝壳,可作成精美的装饰品和贝雕等美术品。由于贝壳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某些地方还用来烧制石灰,乌贼墨囊的墨汁可制作绘画原料。

此外,也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如钉螺、锥实螺、扁卷螺等是人、畜、家禽和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寄主,蜗牛、蛞蝓危害农作物和蔬菜,船蛆、海箭等,能穿凿木材或岩石,危害港湾木石建筑和木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