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位素或其标记物为示踪剂,引入生物体系后,追踪其在体内动态过程的技术。是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重要科研手段。按所用同位素的核物理性质分为以下三类:放射性同位素示踪以放射性同位素为示踪原子,利用原子核自发衰变而放射射线的特征,可用射线探测器直接检测放射性射线的存在及其量,从而追踪它在生物体系内的动态。
以同位素或其标记物为示踪剂,引入生物体系后,追踪其在体内动态过程的技术。是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种重要科研手段。按所用同位素的核物理性质分为以下三类:
以放射性同位素为示踪原子,利用原子核自发衰变而放射射线的特征,可用射线探测器直接检测放射性射线的存在及其量,从而追踪它在生物体系内的动态。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H、14C、32P、35S、42K、45Ca、51Cr、55Fe、59Fe、65Zn、86Rb、125I、131I等、其中3H、14C、32P、35S、125I、131I经常用来标记各种化合物,包括生物高分子(表1)。
表1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射线类型和半衰期
测量放射性的仪器,常用的有盖革一缪勒计数器、闪烁计数器(包括固体和液体闪烁计数器)等,其中液体闪烁计数器是测量低能射线(3H、14C)样最为有效的仪器。它促进了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同位素技术的广泛应用。
现用国际单位称为贝可勒尔(Becquerel),简称贝可(Bq)。1贝可相当于每秒一个核衰变。目前中国并用的单位有居里(Ci)(1Ci=3.7×1010Bq)、毫居里(mCi)和微居里(μCi),1Ci=103mCi=106μCi。试样的放射性强度由仪器测量时表现为计数率,若将之除以仪器计数效率即得到衰变率。
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进行定量检测的基本程序可归纳为:①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选择与准备;②示踪剂向示踪实验体系的引入;③主实验过程;④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⑤试样的制备与测量;⑥测获数据的处理与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为分离目的物进行定量测定,常用的方法有:同位素稀释分析法、放射层析法和放射呼吸法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10-14~10-18克),可分辨生物体内原有的和实验引入的分子在体内的分布和含量。实验操作简便,可在整体和生理条件下进行试验等,但应用时需要特殊的训练和仪器等。用于示踪物定位检测时,基本程序同定量法,但最后采用放射自显影法。利用同位素能使底片感光原理,显影后,即可看到示踪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的历程中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揭示了生物体和细胞内的理化过程,阐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DNA的复制机制,植物光合作用的碳素循环等。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各个领域,按其“功能”,它在生物科学中可以有效地研究和解决:①示踪生物体在空间的迁移和分布;②示踪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运转和分配;③生物体内示踪化合物的化学转化和物质代谢;④生态系统中示踪化合物的分布、转化及循环;⑤生物有机体对不同营养源中营养元素的同化、吸收利用的程度;⑥生物有机体的信息传递,以及在生物工程研究中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或多肽、氨基酸、糖类、脂类、核苷酸甚至染色体或细胞,以及病毒、噬菌体等微生物进行DNA的重组和复制,酶的活性和新陈代谢,杂交新种和抗逆性遗传基因型的筛选,细胞遗传机理等的研究。
以元素的稀有稳定性同位素为示踪原子,以其质量差异而区别。自然界元素的同位素组成比是相对恒定的,将人工富集的稀有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物引入生物体系后,根据试样中同位素组成比的变化即可达到示踪的目的。稳定性同位素的相对含量常用原子百分数或同位素丰度(%)表示(表2),天然物质中某元素的同位素丰度称为自然丰度,实验时应用富集同位素的丰度减去自然丰度即得同位素的原子百分超(或富集度),不同的实验需要的丰度值有异。
表2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稳定性同位素
同位素丰度的测定方法有:质谱法、发射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和活化分析法等(表3)。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它不存在衰变、不具放射性,无须防护,在生物医学和动物生理研究中尤为适用。常用的有2H、13C、15N、17O、18O和33S等。其中特别是N和O元素无适当的放射性同位素,所以其稳定性同位素15N和18O的应用尤为重要。因此,在植物N素营养研究、生物固氮、动物的氮代谢等研究中均广泛应用15N及其标记物。
表3 稳定性同位素主要测定方法
是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法的发展,它利用可以活化的稳定性同位素作示踪物,试样经高能粒子(中子、质子)照射产生核反应(即活化)后,转化为放射性同位素,最后用射线探测仪器(如能谱仪)测量活化后放射性同位素所放出的射线能量和强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提高稳定性同位素的检测灵敏度,同时在示踪实验中可避免放射性同位素污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