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微循环

器官组织中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和细胞相接触并进行物质交换,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循环管道结构。微循环的组成和功能典型的微循环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存在三类通路(见图)。①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

器官组织中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和细胞相接触并进行物质交换,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循环管道结构。

微循环的组成和功能

典型的微循环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存在三类通路(见图)。①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这条通路路程短、阻力小、管内压力较高,经常处于开放状态,有血液流通。血流速度较快,很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回流入心脏。在骨骼肌中这类微循环通路较多。②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过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到微静脉。因路程长、阻力大,所以血流缓慢。真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与组织接触面积大,管壁薄,通透性大,因此血液能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供给营养物质。该通路的血流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控制。安静时大部分前括约肌发生紧张性收缩,使大部分真毛细血管处于关闭状态,只有20%左右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组织活动加强时,真毛细血管开放,增加组织与血液间的物质交换。③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过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因血管壁较厚,血流迅速,血液流经此通路时,不进行物质交换。在皮肤的微循环中,动—静脉短路较多,对体温调节起—定作用。环境温度升高时,皮肤的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流量增加,使皮肤温度升高,有利于散热;环境温度降低时,吻合支关闭,皮肤血流量减少,有利于保存热量。

微循环模式图

调节微循环血管舒缩的因素

①神经因素:大部分器官组织中的微动脉与微静脉均受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支配。分布于微动脉的神经密度比静脉大,因此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微动脉收缩比微静脉显著。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紧张性升高,毛细血管前阻力加大,血流减少,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反之,血管舒张,紧张性降低,血流增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②体液因素: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体液因素调节。作用于全身性的缩血管物质有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5-羟色胺等,经过血液循环到微循环区,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调节舒血管的物质有组织胺、缓激肽、核苷酸、乳酸和二氧化碳等,在局部组织产生后,可使局部血管舒张;某一区域组织代谢加快时,舒血管物质可在局部增加,使平滑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使堆积的舒血管物质被运走,同时微循环的血管平滑肌在缩血管物质的影响下重新恢复紧张性,毛细血管再度收缩,血流减少。

组织液生成

血浆中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水和其他物质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而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透入毛细血管静脉端成为血浆。滤过的动力取决于四个因素: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的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液体自毛细血管内向血管外滤过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压是阻止滤过或推动液体从毛细血管外回收入血管内的力量。滤过力量与回收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可用下列算式表示:

微循环

如毛细血管动脉端血压为25mmHg(1mmHg=133.322Pa),静脉端血压为10mmHg,组织液压为-6mmHg,血浆胶体渗透压为28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为5mmHg,则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25+5)-(28-6)=+8mmHg,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10+5)-(28-6)=-7mmHg,液体从组织间隙回流入毛细血管内。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回流,保持动态平衡。如果因某种原因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淋巴回流受阻等,均可破坏动态平衡,使组织间隙中潴留过多的液体,而形成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