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艾绒在患畜穴位皮肤表面进行熏灼或温熨,以疏通经络、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传统灸法。见《司牧安骥集》。艾叶苦、辛,芳香,为纯阳之品,能达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不仅易燃,而且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处。艾灸疗法种类较多,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等。艾炷灸以点燃的艾绒团置于穴位皮肤上进行治疗的一种灸法。
点燃艾绒在患畜穴位皮肤表面进行熏灼或温熨,以疏通经络、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传统灸法。见《司牧安骥集》。艾叶苦、辛,芳香,为纯阳之品,能达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不仅易燃,而且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处。艾灸疗法种类较多,主要有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等。
以点燃的艾绒团置于穴位皮肤上进行治疗的一种灸法。艾炷是用艾绒捏制成上尖下圆的圆锥形艾绒团(见针灸工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一次治疗所需壮数(即刺激量),视病畜体质、病性和穴位而定,并由所用艾炷大小来掌握。一般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弱者宜小、宜少。腰背肌肉丰满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头面部或皮肤较薄处则不宜大炷多壮施灸。幼畜不宜大炷多灸。直接灸时艾炷宜小;间接灸时,艾炷可大些。
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穴位皮肤表面点燃的一种艾灸法。有无疤痕灸和有疤痕灸两种。①无疤痕灸:多用于虚寒轻症的治疗。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不等到火燃至皮肤有灼痛感就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发热,出现红晕为度。②有疤痕灸:多用于虚寒痼疾的治疗。将放在穴位上的艾炷燃烧到近皮肤,患畜有灼痛不安时,用纱布蘸冷开水擦去,再依法连续灸7~10壮,最后灸处涂布凡士林软膏。数天后,灸处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过程。若起泡,脓汁增多,注意灸疮的清洁处理,防止污染。十几天后,渐渐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穴位皮肤表面放置隔灸物再点燃其上的艾炷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隔姜灸:将生姜切成0.3厘米厚的薄片,中心用针穿透数孔,放在穴位上施灸(图1),直至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为度。由于方法简单,不引起烧灼,可根据病情反复施灸。②隔蒜灸:方法与隔姜灸相似,唯蒜片每灸4~5壮须更换一次。蒜液对穴位有刺激作用,可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症。③隔盐灸:将细盐末薄薄撒在穴位表面进行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腹痛、泄泻、虚脱、四肢厥冷等症。④附子灸:以附子片作隔灸物的一种艾炷灸法。也有将附子研末与药物混合做成附子药饼为隔灸物施灸的。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补肾阳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多种阳虚证。此外还有治疗关节痛的黄蜡灸法和治疗疔疽、湿疹的黄土灸法等。
图1 间接灸法
用点燃艾条代替艾炷的一种灸法(图2)。这种灸法操作更简便,更容易掌握对穴位的烧灼刺激程度。普通艾条是无药艾条。若根据需要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粉末制成的艾条称为“有药艾条”。艾条灸分为温和灸和雀啄灸两种。
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约距0.5~1.0厘米进行熏烤,使患畜局部有温热感,灸至皮肤呈现潮红。术者可随时用手指感知温热程度,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灸灼烧伤。
点燃艾条,像鸟啄食物那样一上一下地瞬间接近或接触穴位皮肤再离开的施灸。也…可均匀地在穴位区内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这叫回旋灸法。
图2 艾条灸
针刺和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艾灸疗法。适应于既需针刺留针,又需要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针刺穴位得气后,将毫针或圆利针留在适当深度,再将艾绒捏粘在针柄上点燃;也可在针柄上套置长1~2厘米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穴位深处,以激发经气增强针刺治疗效果。此外还有将艾绒装入温灸器内燃烧,在穴位或患部来回地熨熏的温筒灸法,或用电热灸仪进行灸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