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蜂蛹病

由蜜蜂蛹病毒引起的蜂蛹传染病。1982年在中国云南、四川省个别蜂场饲养的西方蜜蜂中开始发现,1985年以后在南方一些省区爆发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986年蔓延至12个省区,1987年扩展到20个省区,在四川乐至、安徽宿松饲养的中华蜜蜂中也发现蜂蛹病。患病蜂群采集力和王浆分泌能力显著降低,严重病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甚至造成全群死亡。这种病以云南、四川、江西、浙江较为严重。

由蜜蜂蛹病毒引起的蜂蛹传染病。1982年在中国云南、四川省个别蜂场饲养的西方蜜蜂中开始发现,1985年以后在南方一些省区爆发流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986年蔓延至12个省区,1987年扩展到20个省区,在四川乐至、安徽宿松饲养的中华蜜蜂中也发现蜂蛹病。患病蜂群采集力和王浆分泌能力显著降低,严重病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甚至造成全群死亡。这种病以云南、四川、江西、浙江较为严重。世界其他养蜂国家尚未见报道。

病原

蜂蛹病毒(honey bee pupa virus),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一种蜜蜂新病毒。病毒粒子球形(见图),直径20纳米。沉降系数为50.8S,核酸为双链RNA型,在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示出6条核酸带,分子量分别为0.675×106到0.944×106。一条病毒蛋白质组分,分子量为25.8×103。其病毒在病蛹的中肠、头部及病蜂王卵巢细胞中增殖,它与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蜜蜂麻痹病病毒等其他蜜蜂病毒均无血清学关系。这种病毒不仅感染西方蜜蜂,也感染中华蜜蜂

症状

死亡工蜂蛹大多呈干枯状,体色暗淡,发病初期蛹体由灰白色逐渐变成浅褐至深褐色,死蛹呈暗黑色,尸体无臭味,无粘性,多数巢房盖被工蜂咬破,死蛹露出头部呈“白头蛹状”。也有的发育到成蜂阶段死于巢房内。

蜜蜂蛹病毒(×3×106

诊断

根据蜂群内出现的典型症状、电镜观察和血清学检验进行诊断。

如发现蜂箱外有拖出的死蜂蛹或不健全的幼蜂、子脾失去正常光泽、出现“插花子脾”、巢房盖被咬开的死蛹等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

进行电镜诊断的方法是,取自然感病的蜂蛹,按每只蜂体加等量的pH7.2、0.01M的磷酸缓冲液和1/10体积的乙醚、四氯化碳,制备成乳浆,经差速和蔗糖梯度离心,制备悬浮液和电镜片,并经磷钨酸负染,置电镜下观察,若发现大量均一的约为20纳米的球形病毒粒子,即可确诊。

血清学诊断方法有二:

①琼脂免疫双扩散法。以pH8.6、0.05M巴比妥缓冲液制备成1.5%的琼脂板,梅花型打孔,中间孔加蛹病毒抗血清,周围孔加待检测样品,常温下自然扩散24~48小时,出现沉淀线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②对流免疫电泳法。以pH8.6、0.025M巴比妥缓冲液制备成1.5%凝胶琼脂板,双排打孔,左侧加抗体,接正极,相对孔加待检测样品,接负极,电压100mV/cm,电流强度10mA/cm,电泳30~60分钟,出现沉淀线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发生规律

发病与温度关系较密切,通常以春季发生为重。在中国云南、福建发病出现在1~2月,四川2~4月,江西、浙江3~4月,陕西4~6月,甘肃6~8月。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易造成流行。当春、秋季外界蜜源缺乏,蜜蜂处于饥饿状态,或采用劣质饲料糖喂蜂,造成蜜蜂消化不良,此时,如出现寒潮或阴雨,便可诱发蜂蛹病蜜蜂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在西方蜜蜂种之间,意大利蜂抗病力较差,发生普遍,受其危害较严重;卡尼鄂拉蜂和东北黑蜂抗病力较强,发病较轻;中华蜜蜂则很少发病。老龄蜂王群易感病,年青蜂王群发病较轻。

防治

措施有:①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由无病蜂场选择采集力强、繁殖性状优良的蜂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中的蜂王,增强对蜂蛹病的抵抗力。②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蜂群繁殖和发展的环境,保持蜂多于脾和充足的饲料;勿将病群中的巢脾调入无病群;将蜂群外面的死蛹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③秋末冬初对换下的蜂箱及其他小型蜂具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以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巢脾。④蜂群用酞丁胺复合制剂喷喂,每三天1次,21天为一个防治疗程,即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