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工蜂体长10~13毫米,前翅长7.5~9.0毫米,喙长4.5~5.6毫米。头、胸、腹宽度б96∶101∶106。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盾片有黄、棕、黑三种颜色。处于高纬度及高山区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
见中国养蜂史。
蜂王体长14~19毫米,前翅长9.5~10.0毫米,头、胸、腹宽度比为95∶116∶125。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毫米,前翅长10~12毫米,喙长2.31毫米。头、胸、腹宽度比112∶140∶129。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工蜂体长10~13毫米,前翅长7.5~9.0毫米,喙长4.5~5.6毫米。头、胸、腹宽度б96∶101∶106。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盾片有黄、棕、黑三种颜色。处于高纬度及高山区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被灰色短绒毛。(图1)
图1 中华蜜蜂
在自然界中,中蜂群常在树洞、阳坡土洞、坟窟、谷仓、墙洞中营造蜂窝,巢脾数量一般10张以上。脾的形状随周围的形状、环境而改变:如在宽阔的谷仓中营巢,巢脾呈扁狭长形,宽度可达100厘米以上,而垂直高度只有30厘米;在直立的空心树干中的营巢,巢脾呈长条形,高度可达100厘米以上,而宽度只有20~30厘米。巢脾平均总面积为17102平方厘米,房孔数5万~7万个。工蜂房内径4.40~5.00毫米,雄蜂房内径5.10~5.70毫米,王台内径8.5~10.2毫米。组成蜂群的工蜂、雄蜂、蜂王3种个体的发育所需要天数见表。
中华蜜蜂个体发育表
以上发育时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产生一两天范围的波动。蜂王出房4天后出巢飞行和进行交配,这种活动主要在13~15时进行。每次出巢飞行持续时间平均为7.5分钟,婚飞持续时间平均为20分钟左右,连续交配次数为1~3次。蜂王停止婚飞后,受精囊的精子数在115~368万之间。出房20天之后未能交配的处女王,很难再进行婚飞,卵巢发育后只能产雄蜂卵。蜂王交配成功后一般在尾部阴道口外能带回白色略呈橙色的雄蜂粘液腺的排出物。蜂王与雄蜂交配后两三天产卵。产卵量受外界气候和蜜源条件的影响,繁殖季节蜂王每日产卵量变化在700~1300粒间,夏季蜜粉源缺乏时,产卵量下降到每日100~200粒。一个中蜂蜂王能维持1.5千克至3.5千克蜂重的群势(约2万~4.5万个工蜂)的正常生活。能维持一两年的正常产卵活动。雄蜂出房后4~5日龄开始试飞,10日龄后性器官成熟,最佳交配日龄是10~25日龄,交配活动都在下午进行。一只雄蜂在同一天中可婚飞3~4次,每次约45分钟。每只雄蜂外射精子数为400~725万。雄蜂与蜂王发生交配后,由于生殖器官外翻脱落而导致死亡。工蜂出房后3~4天开始出巢试飞。大约在20日龄之内进行巢内活动,巢内活动方式与西方蜜蜂相似,但具有工蜂间频繁的清理活动,以及独特的抖动全身和摆腹节的动作。约20日龄之后成蜂出巢采集,采集活动每日持续11~12小时;在微雨、雾日和7℃左右的低温天气也能出巢采集。当主要蜜源结束时,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维持蜂群的生活。采集工蜂在外面发现食物后,用圆形舞和摆尾舞传递信息的方式与西方蜜蜂相同,但表示的距离不同;中蜂采集蜂在25米之外就开始由圆形舞变为摆尾舞。正常的蜂群中,工蜂的卵巢不发育;在自然分蜂期,青年工蜂卵巢则开始发育,但不产卵。蜂群发生自然分蜂后,卵巢发育的工蜂其卵巢会自行消退。蜂群失王后,如蜂群内又无幼虫脾,3~5天后,有一部分工蜂卵巢发育,并开始产卵;全群工蜂变得凶暴,攻击性变强,体色黑而亮。已产卵的工蜂不能恢复为正常的个体。正常生活的中蜂群,性温驯,不主动攻击人和畜;但刚进行活框蜂箱饲养的蜂群在人们开箱检查时,会出现骚乱现象。长期人工饲养的蜂群比较安定。
中蜂群每年春夏之际发生自然分蜂(彩图26)。自然分蜂前,巢内建造7~12个王台。当王台封盖后1~2天,在晴朗天气,老蜂王和约半数工蜂及少数雄蜂飞出原群,进行分蜂,并在原巢附近重新营建新巢。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中蜂群,常常秋季也发生自然分蜂。当外界蜜粉源植物缺乏或中蜂群受到病敌害严重干扰时,蜂群减少外出采集活动,减少或停止哺育活动,这时蜂群产生飞逃“情绪”,当受到蜂场上其他蜂群的自然分蜂、试飞和其他飞逃群的影响时,会倾巢飞出与已飞出的蜂群合在一起;这时在蜂场短树杈上会出现几群甚至几十群聚集一起的大蜂团,蜂团中各群的蜂王受到围攻致死。
在春夏间,中蜂群容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在夏秋间,蜂房内容易受巢虫为害而引起大量蛹的死亡,此病又叫“白头蛹”。中蜂不感染美洲幼虫腐臭病,能抵抗瓦螨、热厉螨为害,能有效地抵抗胡蜂的侵害。当胡蜂侵害时,青年守卫蜂在巢门踏板前沿,排成一排,集体抖动全身并发出“嗤”声以向胡蜂“示威”。当工蜂体表有蜂螨附着时,除本身不断地摆动外,爬到巢门口,其他工蜂会用上颚将它身上的蜂螨咬起,抛到蜂箱外。在严寒的冬天,中蜂群能通过结成蜂团维持群内正常生活所需温度而顺利过冬。但结成蜂团后常把中间的巢脾咬成空洞,使完整的巢脾到了翌年春天成为带空洞的旧巢脾。
中华蜜蜂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中国各省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分布范围及密度如图2所示。主要类型有:①东部中蜂。工蜂体长11.0~12.5毫米,喙长5.00~5.30毫米,前翅长8.10~8.75毫米,宽3.00~3.10毫米,腹部体色黑黄相兼。巢房内径4.7~4.9毫米,蜂王在繁殖期日产卵量平均700~1100粒。能适应冬冷、夏热、蜜源种类多但零星分散的生态条件,能利用早春及晚秋蜜源;抵抗蜂螨及胡蜂能力强。该品种蜂群数量最多,也是目前饲养的主要中蜂蜂种。根据栖息地区的差异又可分华南型、华中型、云贵高原型、华北型和东北型。②海南中蜂。工蜂体长10~11毫米,喙长4.65~4.70毫米,前翅长7.79~7.92毫米,宽2.90~2.95毫米,工蜂巢房内径约4.6毫米,是个体最小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黄色,腹节背板除冬季棕黑色外,其他季节以黄色斑为主。维持群势约1.5千克,分蜂性强,易发生迁徙。分布于广东、海南。③阿坝中蜂。工蜂体长12.0~13.5毫米,喙长5.30~5.60毫米,前翅长8.80~9.04毫米,工蜂房内径4.90~5.10毫米,是个体最大的一个品种,工蜂的足及腹部呈棕黑色,小盾片棕色,腹节背板除夏季有一部分黄斑外,其他季节以黑色为主。维持群势两三千克,分蜂性弱,极少发生迁徒,蜂王产卵趋势稳定。分布在西南部雅砻江、大渡河上游的四川阿坝、甘孜两地区。④西藏中蜂。工蜂体长11.0~12.0毫米,喙长约5.11毫米,前翅长约8.63毫米,宽约3.07毫米,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腹部细长。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察隅河、西洛木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的河谷地段,海拔在2000~4000米之间,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图2)
西方蜂种未引进中国之前、中蜂是中国提供蜂蜜、蜂蜡等蜂产品的首要蜂种。西方蜜蜂的优良品种引入中国后,在温带地区及亚热带的平原区表现出高于中蜂的生产性能,因此取代了当地的中蜂。但在亚热带、热带山区(如长江流域山区、华南各省区),由于气候冬冷、夏热,微雨天多,而且蜜源分散,同时胡蜂为害严重,西方蜜蜂不适应这种生态条件,生产性能的发挥受到限制。而当地中蜂却适应这种条件,能够充分利用低温下开花的早春及晚秋蜜粉源植物,如柃属(Eurya spp.)、五加属(Schefflera spp.)、香薷属(Elsholtzia spp.)等,中蜂生产的冬蜜(八叶五加)、野桂花(柃)蜜等特种蜂蜜在中国及其他国家市场颇受欢迎。在山区,定地结合短途放养的活框饲养中蜂群,每群每年能收获15~25千克蜂蜜,且生产费用低,是农户的一种理想副业。(杨冠煌)
图2 中华蜜蜂在中国的分布图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