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堑员三郭为圃,名曰基,以树果木”,即有开沟培土成圃,然后起墩种植的记载。《广东新语》(1900年)“在低地种荔枝,则钊沟起墩,防水浸”的记述,至今仍可见其遗迹。韩江下游,在明末清初(16世纪),已有连片垄栽柑橘,后逐渐演变为潮汕地区水田柑橘传统栽培的方法。福建省沿海创造客土培高墩,加深排水渠道等果树垄栽方法。因地势和耕作习惯不同,垄栽方式各有特点。
在低洼地区或水田地带起垄种植果树的一种方式。中国南部沿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可以栽种各种果树。但往往因地下水位高,耕作层浅,不利于根系生长而易早衰。为使果树能正常生长,采用深沟高畦,培高植穴,降低水位等方法,以延长果树寿命。中国广东省的珠江下游,在宋代初年(公元10世纪),即有在堤围内筑“小基”种植果树的记载。明代珠江和韩江三角洲,改稻田种荔枝、龙眼、柑橘等果树。据《顺德县志》(1585年)载:“堑员三郭为圃,名曰基,以树果木”,即有开沟培土成圃,然后起墩种植的记载。《广东新语》(1900年)“在低地种荔枝,则钊沟起墩,防水浸”的记述,至今仍可见其遗迹。韩江下游,在明末清初(16世纪),已有连片垄栽柑橘,后逐渐演变为潮汕地区水田柑橘传统栽培的方法。福建省沿海创造客土培高墩,加深排水渠道等果树垄栽方法。因地势和耕作习惯不同,垄栽方式各有特点。
水位较高,常年有内涝的水田区或低洼地,即使在园区外挖排水沟,均不能保证园区内不积水,需采用行间掘沟蓄水,培高畦面进行种植。沟深80~100厘米,常年积水25~35厘米,超过40~50厘米时,则需设法排水,降低水位。园区内水沟,顺行向开挖,深30~50厘米,与行向垂直,导向小区周围的排水干渠,一般单行栽植,畦面3.5米,1行1支沟;如双行栽植,畦面6~7米,2行中加开1旱沟,以利排水和田间管理。此种垄栽方式使土壤湿润,果树生长快,结果早,但易发生缺氧烂根,树势易早衰,故10年左右即与水稻轮栽。
在水位较低而土质疏松的水田区,将畦面修成龟背形,每行开一浅沟,平时不积水,旱时引水灌溉后即排去。管理如旱地果园,省工。但根系较浅,多雨季节会积水,能影响产量和树的寿命。故在盛果期后,常改成2行1畦,畦间开深沟降低水位,并用客土扩大根系营养面积。
低洼地或海涂,地下水矿化度高,建园前必须先挖好深沟,降低地下水位,并引入灌溉水,多次冲洗盐碱,至耕作层含盐量降至0.1%以下后栽树。栽时,先掘取邻近生长杂草的疏松表土堆筑土墩,定植穴多施有机肥料,并逐年用客土培墩成畦,加深排水渠道。换土起墩颇费工,但可利用不宜种植水稻的土坳和海涂地。
不能自流灌溉的水田区,在20世纪70年代,广泛改用三级排灌式垄栽,即把园地分成小区,区间挖好迂迥灌水渠,引水入园,渗透湿润后,即流入排水沟。果园畦间、行间,都开有宽50厘米、深30厘米的浅沟,以利排除雨水。园区灌溉渠,一般宽60厘米、深50厘米。排水沟则深1米以上,并能流入河渠(见图),三级灌溉式,要求开放水闸后能自流灌溉;任何时候又都能排干园区渍水,是中国南部果区较先进的垄栽方式。
垄栽果树三级排灌示意图
垄栽苗木多采用无主根的高压条苗木。嫁接苗则先折曲主根,下面垫以瓦片,以防止主根深入心土而造成烂根。自推广三级排灌系统增加排水机械设备后,水位降低,加厚了耕作层,苗木一般只剪短主根,促使分生侧根,垄栽果树寿命有所延长。
北方落叶果树都用台田,一般台田宽6~20米,栽果树1~3行,依地下水位高低和雨季积涝程度而定。沟深80~100厘米,顺行向,通往栽植小区的四周排水支渠,支渠深100~150厘米,引水排向干渠,然后通向园外,每年秋后,清淤一次,将因雨水冲入沟内的园土、落叶等,覆盖于树干周围及树冠下,以免根系裸露,影响果树生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