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在农田中评价除草剂对杂草的药效和对农作物安全性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除草剂的选择性、作用特性、杀草谱试验;②除草剂新产品、新剂型的药效评价试验;③除草剂应用技术试验。

在农田中评价除草剂对杂草的药效和对农作物安全性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除草剂的选择性、作用特性、杀草谱试验;②除草剂新产品、新剂型的药效评价试验;③除草剂应用技术试验。包括施药剂量、喷液量、施药适期、施药方法、环境条件及农业条件变化对药效、作物安全性的影响试验等;④不同剂型比较试验,表面活性剂对药效、安全性影响试验;⑤不同混用配比及混合方法试验;⑥各种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敏感性试验;⑦药效期的分析和利用试验等。

一般要求

为了使试验结果能推广应用,指导生产,对试验地的选择、试验设计、处理方法和结果调查等,应有一定要求:①目的明确。试验项目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②试验地应尽可能与实用条件一致,具代表性。一般按当地常规栽培品种(特殊试验除外)的播种量或栽植株数、播深和株行距进行。注意防治病、虫、鼠、鸟害。防治对象杂草要有足够的数量,在田间均匀分布。所预测的杂草分布状况与建议用除草剂杀草谱基本吻合。如优势种单子叶和(或)双子叶,一年生和(或)多年生。所有试验小区中土壤类型、肥力、耕作应均匀一致,符合当地农业实际,水稻试验田应排灌方便。前茬施用过对本茬作物有残毒的除草剂的地块,不宜选作试验地;③采用正确试验设计和取样。试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详细准确记载各项试验数据,正确统计处理,避免造成不应有的误差;④试验要合理。应充分确定试验条件,试验结果评价结论与试验所规定的任务和所需解决的问题相适应;⑤试验可靠性。每一项试验应在当地进行两年以上重复试验,弄清和掌握除草剂的特点。必要时对不规则数据加以说明,分析产生各种试验结果的原因。

设计原则

根据试验目的、要求和试验内容及试验地的具体条件,合理设计和排列小区,减少误差。①随机排列:各处理小区都有同等机会被排列在区组内的任何位置上;②重复:当时当地试验中同一处理的小区数,一般重复至少三次;③局部控制:分范围、分地段地控制非处理因素,使对各处理的影响尽量趋于一致。把试验田按杂草密度、土壤肥力高低划分成几个局部地段,将要比较的小区设置在同条件的地段,消除重复之间的差异。多年生杂草点片发生时,小区应采用不规则排列;④设对照区和保护行:对照分为空白对照,不用任何处理;人工除草对照;药剂对照。在试验地周围及小区之间设保护行,避免其他外来因素及小区之间相互影响,防止边际效应,若有杂草可用手工或机械及时除去。

试验步骤

包括小区、多点试验和大面积示范三步,试验范围逐渐扩大。

小区试验

新农药、混合剂、新剂型、扩大使用作物的范围等,经过初次筛选认为有效的品种,具足够的资料(如产品特性、毒性、代谢等)在适用作物的主要栽培地区选择两个以上不同自然条件有代表性地区进行小面积田间药效试验,这是最主要而基本的试验。要根据目的要求和试验内容设处理项目:①剂量。指单位面积用药的有效成分量或商品量,从掌握对作物的安全最高剂量和防除杂草最低有效剂量着手,设高、中、低不同浓度3~5个;②施药时期。推荐最佳施药时期或2~3个处理时期;③据作用方式选择施药方式、喷液量或载体量;④影响药效及作物安全性主要因素试验。小区面积适当可减少由于肥力、杂草分布差异所引起的误差。一般大田作物,如麦类、大豆、花生、甜菜、麻类、蔬菜、移植水稻,小区净面积至少20米2;水稻秧田、直播不间苗密生作物至少10米2;棉花、玉米、高粱、甘蔗等20~30米2;非耕地、森林防火道、营林地50~100米2;杂草密度小或机械作业时面积可大些。小区形状为长方形。

多点试验

在小区试验评价基础上,明确药效好,安全的品种、剂型、用量、施药时期和方法等技术条件后,以便更有把握进行大面积生产应用,在生产农田进行除草剂适用地区和环境条件的多点试验(也叫异地试验或区域试验)证实小区试验真实性。设计与小区试验相似,但面积较大,每点1公顷,项目较少,评价方法与小区相似。

大面积示范试验

完成小区及多点试验评价的除草剂品种,按确定的技术条件,选择当地最佳剂量、施药时期、方法进行处理。不设重复。在处理田中留3~5个小面积的不除草对照区以便测定除草效果、作物安全性,与人工除草比较,对增产和经济效益作出综合评价,取得推广经验。

试验调查

调查项目随除草剂作用特点、处理方式以及杂草发生特点的不同而异。一般包括:气象、土壤、杂草、作物等内容。

气象调查

施药前后降雨量,温度(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施药时风力、云层、光照和相对湿度,记载整个试验时期对试验结果有影响的恶劣天气情况。

土壤调查

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耕作质量和施肥、灌溉,水田水层,施药后日减水层落差量等内容。

杂草调查

分别记载处理时杂草优势种的生育程度,发芽前或发芽后生育期(叶龄或草高)。记录施药后杂草的变化,如不出苗、生育受抑、失绿、畸形、枯死等症状。在药效达高峰期时,调查单位面积杂草优势种株数或地上部鲜重或风干重,或目测比较处理区和邻近对照区,估计相对杂草密度或个别优势杂草种群覆盖度,其结果用百分率表示(0为无防除效果,……,100%为全部防除)。除草效果等级表示有不同标准,常以欧洲杂草研究会(EWRC)1~9级,或美国杂草学会0~10级,或日本植物调节剂研究协会推荐0~5级为分级基础,可直接换成百分数0~100%级制。

在施药前调查杂草基数,药后始期、高峰期、消失期或作物收获前作残草量调查,对长残效的林业用除草剂应作长时间观察。按下式计算除草效果:

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作物调查

分别记录除草剂处理时作物的状况,播前或芽前、苗后幼苗叶龄、分蘖期,除草剂可能对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各种除草剂在不同作物上所表现的药害症状。这些药害和症状的发生时间,可在作物出苗期和某个生育阶段出现,也可在收获期出现,可能暂时或长时间为害,可影响整株或部分器官。要在作物整个生育期进行观察,一旦发现症状,要及时准确描述,如阻止发芽,发芽后枯死,抑制生长、叶色变化、畸形、枯萎等。可以测量或计算时,用绝对值表示,根据每处理小区药害程度与对照区进行比较评价。收获作物测产及品质分析,对不同处理区单位面积增产及产品质量、品味、色泽、分级等项做出简评。

结果分析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药样有差异时,为了判断其差异是由于随机的、生物间存在或试验误差所造成,还是存在本质差异,需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常用邓肯(Dancan)新复级差法测验(见)。根据不同处理时期和使用剂量、使用技术、使用条件表示出对不同草种的除草效果和作物安全性,与作物收获量的关系,综合评价判断除草剂适用性及使用注意事项。(见彩图36~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