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合成生物农药的方法,又称微生物发酵。它用于目前尚难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化合物,也可以与化学方法相配合,来合成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目前,利用微生物合成来制取的农药,主要有以下三类:①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可用于促进作物增加产量;②农用抗生素。如井冈霉素,可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③杀虫毒素。如苏云金杆菌热稳定外毒素等,可用于防治害虫。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来合成生物农药的方法,又称微生物发酵。它用于目前尚难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化合物,也可以与化学方法相配合,来合成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目前,利用微生物合成来制取的农药,主要有以下三类:①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可用于促进作物增加产量;②农用抗生素。如井冈霉素,可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③杀虫毒素。如苏云金杆菌热稳定外毒素等,可用于防治害虫。与化学合成相比较,其合成的成本较低廉,生产过程中也不易造成公害。以农用抗生素为例,还具有以下特点:①高效、低毒;②选择性强;③不易污染环境,易被土壤微生物或紫外线所分解。
微生物合成在中国古代就开始应用,如利用微生物发酵酿酒就是一例。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A.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从此开始了用微生物合成制取抗生素的时代。1935年日本薮田等从水稻恶苗病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赤霉素结晶。从此,用微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的研究极其活跃。20世纪50年代由于化学合成农药对环境、对作物的污染,因此人们逐渐注意到用微生物合成的医用抗生素,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可能性。50年代美国首先应用链霉素来防治梨和苹果的腐烂病,获得成功。1955年,日本发现了灭瘟素S,用10~20毫克/千克的浓度,就可有效地防治稻瘟病,并于1966年应用于农业生产。60年代以来,中国在利用微生物合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3000多株放线菌种中筛选出对多种病害有效的内疗素。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从江西井冈山地区土壤中筛选出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已成为中国农用抗菌素中的一个主要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有:春雷霉素、灭瘟素、井冈霉素、内疗素、放线酮、链霉素、灰黄霉素、土霉素、庆丰霉素等数十种农用抗生素及赤霉素、5406细胞分裂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微生物农药合成过程,一般分筛选、培养、工业生产三步来进行。
首先要筛选出一个对病虫害有效的、优良的菌种。一般可以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群落中寻找。绝大多数农用抗生素是从放线菌,特别是由其中的链霉属中筛选出来的。一般筛选的步骤为:①从取来的偏碱性的土壤中先分离出放线菌,经纯化获得单一纯菌株,鉴定后确定菌种;②将已确定的菌种,接种于三角瓶发酵液内,在28℃左右的室温条件下培养4天后,在发酵液中就有可能存在由微生物菌产生的抗生素;③接着测定其有无抗菌活性;④若有抗菌作用,则以植株来进一步试验,观察其活性大小等,决定取舍;⑤若活性大,有开发价值,则进一步测定其化学结构、毒性等。
在筛选出新的农用抗生素后,可根据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及其对养分、温度、空气、水分、酸碱度等条件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菌种,使其不断繁殖扩大,从而产生大量需要的代谢产物—农用抗菌素。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通常采用液体培养法(见下页图)。即在封闭式的种子缸和发酵缸中装入经灭菌后的培养基,然后接上要培养的菌种,定时、定温,通入经灭菌后的蒸气搅拌,培养到规定时间后,测定培养液的效价,并调整酸碱度,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塔吸附提取,再用适当的溶剂溶出,再次调整酸碱度,浓缩,加入防腐剂,沉淀,经高温喷雾干燥塔加工成粉剂,就得到所需的农用抗生素制品。在整个合成过程中,应该严格消毒灭菌,防止菌种被污染和变异退化;注意菌种的提纯复壮,以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
农用抗生素工业发酵生产流程示意图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