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

供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同属于灵长目,亲缘关系极为密切。自20世纪初就开始在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行为学和生殖生理学等方面用于实验研究,并且在若干职业性疾病研究、牙科学、内分泌和代谢及肿瘤学等学科中,也已开发了一系列研究模型。初期来源都是靠野外捕捉。

供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同属于灵长目,亲缘关系极为密切。自20世纪初就开始在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行为学和生殖生理学等方面用于实验研究,并且在若干职业性疾病研究、牙科学、内分泌和代谢及肿瘤学等学科中,也已开发了一系列研究模型。

初期来源都是靠野外捕捉。由于运输损耗,对自然种群资源的冲击破坏作用,以及实验效果不稳定等因素,目前一些主要使用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国家,都陆续建立了人工饲育基地。

黑猩猩

灵长目,猩猩科。产区仅限于非洲几内亚至乌干达一带。是自然界仅有的3种高等类人猿之一。由于其特别珍贵,唯有在特殊条件下始用于实验研究,尤其是对机体损伤性的研究。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早期,被选用于食源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后发现其使用价值未必优于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性疾病研究中,黑猩猩可发生典型的唐(Down)氏综合征,即先天性痴呆症,与人类的发病情况相同。在对人类病毒性肝炎的实验研究初期,黑猩猩被选为可感染人类肝炎病毒并发生类似症状和病变的唯一实验用动物。研究工作还进入了用以研制弱毒疫苗阶段。1980年以来,已多利用狨猴进行类似试验。

在个体和社会行为学以及生殖生理学等无损性研究方面,利用黑猩猩也进行了大量试验观察。

狒狒

具有与猕猴同样悠久的历史和用途范围的一类高级珍贵的实验用动物。属灵长目,猴科。产地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各地。由于其驯养条件要比猕猴高,且体型较大,自然资源相对较少,故使用量远远不如猕猴。较突出的实验用途为胆固醇代谢、个体生态和行为学以及牙科研究。其吸收胆固醇的能力与人类大致相当,摄入后主要以中性类固醇形式排泄,作为研究整体胆固醇代谢的模型动物比较有价值。与其他动物不同的一个特点是,随着年龄增长,其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反而逐渐下降,而且对含胆固醇饲料的反应,只是在主动脉内膜形成小型脂肪性斑纹,冠状动脉也仅有少数次要的病变,却几乎始终不发生粥样硬化。在个体生态和行为学研究方面,单独关养的狒狒容易因孤独感而发生心理抑郁和相应的代谢障碍,是观察研究人类社会老龄阶层中心理、行为和疾病关系的良好模型。其口腔、牙齿的解剖生理结构,则是牙科学领域研究人类龋齿的病理和治疗以及牙齿再植等技术的良好模型。其他凡猕猴适用的课题,同样可用狒狒作实验研究。狒狒的体形、种系发生关系、胎盘结构和血管系统以及胚胎反应等,与人类的相似,对于人类畸胎学的研究,是优于猕猴的最佳供试动物。

此外,还可作为酒精中毒性肝硬化、胆固醇性胆石和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等的实验模型。狒狒的生长激素与人的同种激素具有免疫交叉反应,故被用于研究人类睡眠时生长激素释放情况的有效模型。

猕猴

非人灵长类中最早被采用的实验用动物。属灵长目,狭鼻亚目(旧大陆猴),猴科,猕猴属。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猴种。产地遍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广大地区。中国的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台湾、青海、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山区都是其主要的天然栖息地。由于供实用的猕猴最早选自印度恒河地区,故在国际上通称为恒河猴。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已建立了数处猕猴养殖场,以供应实验研究。中国在80年代以来建立了实验用猕猴养殖研究基地十余处。其中较著名的有云南西双版纳中国灵长类研究中心、浙江淳安千岛湖猕猴岛、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上海大金山岛实验用猕猴研究基地等。

猕猴以其分类地位与人类相近,在其解剖、生理、习性、智力等都与人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因而多用于生殖生理学、传染病学、行为学和肿瘤学等研究领域。猕猴的最主要用途之一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对于人类广泛控制小儿麻痹症的流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食蟹猴

逐渐替代猕猴的一种实验用动物。属灵长目,猴科。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随着猕猴资源渐趋紧缩,在产区和体形与猕猴十分接近的食蟹猴,以其产量的优势取代猕猴的地位,在美国和日本都已建成了人工养殖群。具有捕食蟹、贝等甲壳类水生动物的食性。其生活活动也都趋集海滩附近,栖居于海岸红树林,且善泳。最早在医学研究方面的用途是供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在人类的心血管疾病研究中,食蟹猴是心冠动脉粥样硬化和闭塞性动脉病变引起心肌梗塞等疾病的优选实验模型。

狨猴

1960年以来新开发供生物医学研究的南美洲特产的新大陆猴类。属灵长目,狨科。产区狭窄,数量稀少,已列为当地珍稀濒危动物。已开发供生物医学研究的种类有:雅库斯狨、粗足狨、棕肩狨、髭狨、黑颈狨、白唇狨和侏儒狨。开展研究的项目有:癌与病毒性肿瘤、行为与个体生态学、血液学与免疫学、器官移植、生理学与生殖机能、放射学、传染病、牙齿和牙周疾病、营养学、毒理学和畸形学、语言学、代谢功能等。1970年以来,随着人类社会中病毒性肝炎的广泛流行,其威胁愈益严重,原来供研究用的实验动物模型黑猩猩弥足珍贵,不敷普遍深入开展的实验研究之需,从而在狨科中找到了最适用的实验模型,特别是棕肩狨属中的髭狨、粗足狨和棕肩狨。为了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有些国家都已建立了人工饲育繁殖狨群。中国自1980年以来,已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先后引进四种狨科猴类,包括雅库斯狨、髭狨、粗足狨和棕肩狨。主要是为甲型肝炎研究及疫苗研制提供条件。

夜猴

美洲产新大陆猴类中可供生物医学研究用的少数猴种之一。属灵长目、卷尾猴科。属内仅有一个种Aotus trivirgatus,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谷一带。体形娇小,重仅0.6~1千克,尾长超过体长,有缠卷能力。被毛茂密稠厚,毛色浅淡表层呈银灰至深灰色,深层多为黄至棕色。头圆、耳小而掩没于被毛内,大眼。其生活区域与狨猴相近,是狨猴疱疹病毒的贮存宿主之一。是生物医学中供传染病研究的一种实验用动物,对人类疟原虫、沙眼衣原体及疱疹病毒群都具有易感性。已建立一种由疱疹病毒诱发的恶性淋巴瘤模型,可用于研究由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在人体引起的伯基特(bukitt)淋巴瘤和鼻咽肿瘤。

树鼩

中国首先开发的一新型实验用动物。属灵长目,树鼩科。是分类学地位最低的一种灵长类动物,在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中国云南有大量分布。

树鼩的外形类似松鼠,成年体重120~140克,体长120厘米,尾长12厘米,树栖,行动敏捷,食性较杂,以昆虫为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尚在探索其繁殖规律。1970年以来,国际上对秋季婴幼儿腹泻病毒性流行病的广泛传播,引起了普遍重视。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于1981年筛选并开发了云南地区的树鼩,作为病毒学实验研究的敏感动物。于1982年结合临床研究,筛选了可用于治疗秋季婴幼儿腹泻的优良药物。在此基础上,云南、贵州、北京、上海等地若干研究机构,先后开发了树鼩人工养殖群,并逐步扩大探索其基础数据和实验用途。例如:结合婴幼儿腹泻研究治疗,作了病原血清学检测和超微结构病理学的观察;开发血脂代谢研究的实验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作出了成绩;探查β-白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并无促进作用;探明胆石形成机理;观察自发性何杰金病的形成;建立实验性人疱疹病毒性脑炎、疱疹病毒性肝炎的实验模型;蛋白质代谢的比较研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和观察;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类检测;肠道致病菌检测;实验性锥虫病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