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冠尾线虫病

有齿冠尾线虫寄生于猪的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壁等处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肾虫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流行,危害十分严重。病原有齿冠尾线虫(Stephanurus dentatus Diesing,1839),属圆线目、冠尾科、冠尾属。虫体粗壮,似火柴杆大小。新鲜时呈灰褐色,体壁透明。口囊呈杯状,壁厚,底部有6~10个小齿。口缘有一圈细小的叶冠和6个角质隆起。

有齿冠尾线虫寄生于猪的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壁等处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肾虫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流行,危害十分严重。

病原

有齿冠尾线虫(Stephanurus dentatus Diesing,1839),属圆线目、冠尾科、冠尾属。虫体粗壮,似火柴杆大小。新鲜时呈灰褐色,体壁透明。口囊呈杯状,壁厚,底部有6~10个小齿。口缘有一圈细小的叶冠和6个角质隆起。雄虫长21~33毫米,交合伞小。交合刺2根,等长或近似等长(图)。雌虫长24~52毫米,阴门靠近肛门。卵呈长椭圆形,较大,灰白色,两端钝圆,卵壳薄。刚排出的虫卵含胚细胞32~64个,大小为(99.8~120.8)×(56~63)微米。

发育史:成虫在肾周围及输尿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形成包囊,产卵其中。包囊有管道与泌尿系统相通。虫卵随尿液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下(28℃),经16~21小时孵出第一期幼虫,次日发育为第二期幼虫,第三天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经口或皮肤侵入宿主体内。经口感染的幼虫钻入胃壁,脱去鞘膜,经3天后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然后随血流经门静脉循环到达肝脏。经皮肤感染时,幼虫钻入皮肤或肌肉,约经70小时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然后随血流经肺和体循环进到肝脏。幼虫在肝脏停留2~3个月,经第四次蜕皮后,穿过肝包膜进入腹腔,移行到肾脏或输尿管壁组织中形成包囊,并发育为成虫。少数幼虫在移行中误入其他器官(脾脏、腰肌和脊髓等),均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从感染性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为成虫,一般需6~12个月。当肾虫卵被蚯蚓吞食后,仍能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猪吞食带感染性幼虫的蚯蚓也会被感染。

有齿冠尾线虫

症状

幼虫和成虫都有很强的致病力。幼虫对肝组织的破坏严重,第四期、第五期幼虫的大小已接近于成虫,虫体数量多时,引起肝组织严重的机械性损伤,导致肝出血、肝硬化肝脓肿,临床表现为消瘦,生长发育停滞和腹水等。当幼虫误入腰肌或脊髓时,腰部神经受到损害,病猪出现后肢步态僵硬,跛行,腰背部软弱无力,以至后躯麻痹等症状。

诊断

须根据尿液检查、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尸体剖检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对5月龄以上的猪,可在尿沉渣中检查出虫卵,可最后确诊。5月龄以下的仔猪,只能在剖检时,在肝、脾、肺等处发现虫体。

治疗

可用四咪唑、左咪唑、丙硫苯咪唑、氧苯咪唑或氟苯咪唑等药物治疗。

预防

应采用综合性措施。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尿液,建立康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