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猴艾滋病

微生物学等多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提出猴艾滋病可作为人类艾滋病的研究模型。1986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也开展了猴艾滋病的实验研究。猕猴发病的主要征候有:全身性淋巴结和脾肿大;体重剧减(10%以上);贫血显著(细胞压积低于30%);骨髓增生;淋巴组织耗竭;持续性下痢;皮肤、齿龈散布出血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肉瘤或淋巴瘤)。猕猴模型在疫苗研制和测试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

猕猴属中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体系功能崩溃的、高度致死性疾病。又称猴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原是反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猴T细胞白血病病毒(simiant-cell leuke-mia virus,STLV),可分2个品系——STLV-I和STLV-Ⅲ,其生长特性、生化组成、超微结构、形态等,与人艾滋病病原(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I和人T细胞白血病Ⅲ)相应。猕猴在感染发病后的临床征状、病理特征和免疫缺陷状况,也与人艾滋病酷似,被认为是研究人类艾滋病的理想动物模型。

最初报道该病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灵长类研究中心(CPRC),自1969~1981年,该中心猕猴群中曾有4次爆发流行。1980~1981年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灵长类研究中心(NERPRC)饲育的台湾石猴(macaca cyclopis)死亡数显著增加,有多种征候呈现艾滋病的特征。该中心的研究人员从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流行病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多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首次提出猴艾滋病可作为人类艾滋病的研究模型。1986年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也开展了猴艾滋病的实验研究。

猕猴发病的主要征候有:全身性淋巴结和脾肿大;体重剧减(10%以上);贫血显著(细胞压积低于30%);骨髓增生;淋巴组织耗竭;持续性下痢;皮肤、齿龈散布出血斑;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肉瘤或淋巴瘤)。

猕猴模型在疫苗研制和测试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