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抗感染免疫

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而出现的一系列免疫应答过程。是获得性免疫的主要表现形式。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能在局部或全身增殖,其抗原成分、代谢产物和分泌的有毒物质等,均能刺激机体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获得对该原病体的免疫力,促进机体康复,并在康复后的一定时间内对该病原体的再次感染具有坚强的抵抗力。

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而出现的一系列免疫应答过程。是获得性免疫的主要表现形式。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能在局部或全身增殖,其抗原成分、代谢产物和分泌的有毒物质等,均能刺激机体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获得对该原病体的免疫力,促进机体康复,并在康复后的一定时间内对该病原体的再次感染具有坚强的抵抗力。但并非所有抗原都能激发保护性免疫,具有此种功能的抗原成分,称为保护性抗原。

病原体的性质及其致病方式各不相同,机体的免疫应答方式、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亦各异。

抗菌免疫

针对入侵细菌的抗原结构和致病特性,有三种基本方式。

抗毒素免疫

由细菌外毒素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肉毒中毒等,主要引致机体产生抗毒素,以阻止毒素与宿主感受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毒素的活性中心无法进入细胞并失去毒性作用。如毒素先与细胞受体结合,则抗毒素的作用无法使其逆转。因此,掌握抗毒素的剂量和应用时机,对治疗毒素性疾病至关重要。

抗胞外菌感染免疫

链球菌、多杀巴氏杆菌炭疽芽胞杆菌等胞外菌在吞噬细胞外繁殖,引起急性感染,大多具有能抵抗吞噬细胞的表面结构或酶。如炭疽芽胞杆菌的荚膜、溶血性链球菌的粘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血浆酶等。对胞外菌感染主要依靠体液免疫。当此类细菌进入免疫机体时,血清中的抗体与细菌结合后,可以激活补体引起溶菌或杀菌作用;但对革兰氏阴性菌则须有溶菌酶配合才能导致细菌溶解。

对有荚膜的细菌,抗体作用于荚膜抗原使其失去抗吞噬能力,从而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对无荚膜的细菌,抗体作用于菌体抗原,通过IgG的Fc片与巨噬细胞的Fc受体结合,以促其吞噬活性。与细菌结合的抗体可活化补体,并通过活化的补体成分C3,与巨噬细胞表面的C3受体结合,又可增强其吞噬活性。以上作用通称调理吞噬作用。粘膜表面的分泌性IgA能阻止细菌吸附于上皮细胞,在粘膜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如抗大肠埃希氏菌K88的分泌性抗体,能阻止带K88的肠毒性大肠埃希氏菌吸附肠道粘膜,从而能防止仔猪黄痢。某些细菌(如炭疽芽胞杆菌)既有侵袭因子(荚膜),又有外毒素,除调理吞噬作用外,抗毒素免疫亦起重要作用。

抗胞内菌感染免疫

胞内感染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马鼻疽假单胞菌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能抵抗细胞内消化作用,在细胞内长期生存,甚至繁殖;不仅可利用吞噬细胞作为运载工具散布到其他部位,还可逃避体液因子和药物的作用。此类感染多为慢性感染。机体抗胞内菌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不大,死菌苗对此类病原体常不能引起足够的保护性免疫,被动输入抗体也不能获得良好的保护力。

胞内菌感染后数周,T细胞被致敏活化,释出淋巴因子,大量巨噬细胞被淋巴因子武装和活化,使其吞噬消化和杀伤致病菌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多种淋巴因子的作用引起局部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将致病菌局限在侵入部位,形成肉芽肿和结节。胞内菌亦能导致抗体产生,测出此类抗体常作为感染的指标,故常将凝集试验用于布鲁氏菌病补体结合试验用于马鼻疽等病的检疫等,但尚未发现该抗体在防御胞内菌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检测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试验,如结核菌素试验、鼻疽菌素试验等常作为此类疾病的检疫手段。结核病的免疫通常为带菌免疫(亦称传染免疫),即体内保有一定数量的结核分枝杆菌时,机体对该菌的再感染有免疫力。

抗病毒免疫

免疫方式与病毒在宿主体内扩散、复制和感染的方式有关。病毒扩散和感染的方式有胞外、胞内和核内三种。胞外扩散是指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成熟后,以细胞崩解或出芽的方式释出胞外,然后再侵害易感细胞;胞内扩散是指病毒通过细胞间融合接触或细胞间桥来进行细胞间扩散;核内扩散是指病毒核酸整合在宿主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形成前病毒,在感染细胞分裂时,病毒核酸从亲代细胞传到子代细胞,行垂直传播。

对胞外扩散的病毒以体液免疫为主,而胞内扩散病毒则以细胞免疫为主,核内扩散病毒因在体内一般不复制,故不形成免疫。

主要机理

干扰素: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几小时即能产生干扰素,20小时内达最高浓度,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可在抗体尚未形成以前发挥免疫作用。②中和作用: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后,能阻止病毒的吸附,保护细胞免受感染;抗体的结合导致游离病毒的丛集、凝聚,有利于被巨噬细胞吞噬③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抗体与K细胞、巨噬细胞结合后能杀伤带有病毒抗原的感染细胞。④由抗原致敏的杀伤性T细胞直接杀伤感染细胞。

不少病毒能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呈持续感染状态,如牛白血病病毒能持续存在于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内,单纯疱疹病毒可持续感染三叉神经结的感觉神经细胞。这类病毒感染细胞后,在感染细胞的膜表面并不表现病毒抗原,病毒可存在于细胞膜的内侧面,因而能逃避识别。某些慢病毒感染,如绵羊进行性肺炎、山羊关节炎脑炎、水貂阿留申病等,感染后不产生中和抗体,非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病毒—抗体复合物形式在循环中长期存在。另一些病毒,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能直接侵害免疫器官,造成机体免疫缺陷。而类病毒,如羊的痒病因子,因只含有核酸,不具抗原性,不能激发免疫应答,故能在体内长期存在。

抗病毒免疫除具有利的一面外,也有不利的一面。这一过程如发生在细胞感染后期,则细胞溶解反而促使病毒释放。免疫造成的细胞损伤还可引起组织和器官的病理过程,如发生在脑组织则可引起致死性疾病。有些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但感染细胞很少或没有损害,这些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它们和宿主处于相对的和谐状态。对这些本来无害的病毒,免疫反应可因造成细胞损伤而导致感染的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肝损害和肝外组织损伤,即主要由免疫反应所致。

抗寄生虫免疫

寄生虫抗原性较弱,多表现为带虫免疫和不完全免疫(见寄生虫病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