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免疫应答

以及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即从抗原进入体内起,到免疫活性细胞被激活前的过程。反应阶段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后,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至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的过程。效应阶段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抗原时,发挥免疫效应,破坏和清除抗原的过程。

机体免疫系统被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识别、排斥和清除抗原等一系列反应的全过程。旧称特异性免疫。在此过程中,淋巴细胞被活化,产生以B细胞为主要参与者的体液免疫或以T细胞为主要参与者的细胞免疫;抗原刺激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使免疫系统失去对该抗原的应答能力,即为免疫耐受

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

致敏阶段

或称感应阶段。包括抗原进入机体,分布、定位;抗原提呈细胞(Ia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对抗原的捕获、处理、提呈以及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即从抗原进入体内起,到免疫活性细胞被激活前的过程。

反应阶段

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后,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至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的过程。

效应阶段

抗体、致敏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在再次接触抗原时,发挥免疫效应,破坏和清除抗原的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

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抗原的识别和处理

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经吞噬或吞饮而被摄取后,90%以上在2~6小时内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如为蛋白质可被降解为二肽或三肽,只有5%左右仍保有抗原决定簇

提呈抗原

抗原提呈细胞将处理后保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浓集于细胞表面,并与其表面的Ia抗原相结合,形成Ag-Ia复合抗原,将此复合抗原提呈给具有相应Ag-Ia受体的辅助性T细胞(TH)。然后再由TH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T

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胸腺依赖性(TD)抗原经加工处理和传递后,激活T细胞需要两个信号,由抗原提呈细胞传递来的抗原信息为第一信号,巨噬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1(IL-1)为第二信号。同时还有赖于一系列酶的活化。作为上述第一信号的抗原,与抗原受体结合,即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导致细胞活力下降;第二信号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GTP转化为cGMP,促进DNA合成,导致细胞分裂。T细胞活化后,形态和生理均有明显变化,形态增大,核比例增加,核质疏松出现核仁,胞浆与核糖体增加,蛋白质与DNA合成加速。T细胞由直径5微米左右的小淋巴细胞转化为直径20微米以上的淋巴母细胞,再经多次分裂,形成致敏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效应

有引起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和释放淋巴因子,引起局部迟发性变态反应等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对胞内菌感染和某些病毒感染的抗感染免疫;②抗肿瘤免疫;③移植排斥反应;④自身免疫等。

体液免疫应答

可分为如下过程:

抗原提呈

胸腺依赖性(TD)抗原需由Ia巨噬细胞等提呈给TH,TH再传递给B细胞、非胸腺依赖性(TI)抗原(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大肠埃希氏菌脂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不经TH协同,可直接与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结合。

B

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TI抗原多是大的聚合分子,在其表面有许多相同的抗原决定簇重复排列,因此可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牢固结合,引起B细胞的活化。B细胞接受T1抗原的刺激后,只产生IgM,不产生IgG,不形成免疫记忆细胞。B细胞接受TD抗原的刺激,即为第一信号;IL-2、IL-5~IL-6或C3为第二信号,接受二个信号后,B细胞分化发育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图1)(见抗体产生)。

图1 免疫应答过程

抗体的合成与分泌

被抗原选择性活化的B细胞核内的抗体基因,经重排连接后分别转录和剪接形成轻链和重链的信息RNA(mRNA),mRNA进入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分别合成轻链和重链,装配成免疫球蛋白,从粗面内质网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进行糖基化;然后分泌至细胞外(图2),发挥免疫效应。

效应

①对毒素和病毒的中和作用;②免疫调理作用;抗体与相应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结合后,使之易于被吞噬细胞吞噬;③免疫溶解作用;细胞性抗原(如红细胞、原虫等)与抗体结合后可活化补体,导致细胞溶解;④参与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eo-toxicity,ADCC)(见细胞毒作用);⑤粘膜抗感染作用: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在粘膜上吸附、侵入和增殖;⑥激活补体作用:IgG、IgM与相应抗原结合的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G4、IgA等与相应抗原的复合物从旁路途径激活补体,从而增强吞噬细胞对相应抗原的吞噬活性;⑦引起Ⅰ、Ⅱ、Ⅲ型变态反应

图2 免疫球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