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莫尼茨绦虫病

莫尼茨属绦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小肠中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常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羔羊和犊牛,大量感染可导致死亡。病原属于圆叶目、裸头科莫尼茨属(Moniezia)。对家畜危害严重的种类有扩展莫尼茨绦虫〔M.expansa(Rudolphi,1810)〕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Moniez,1879)〕。后者多寄生于犊牛。

莫尼茨属绦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小肠中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常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羔羊和犊牛,大量感染可导致死亡。

病原属于圆叶目、裸头科莫尼茨属(Moniezia)。对家畜危害严重的种类有扩展莫尼茨绦虫〔M.expansa(Rudolphi,1810)〕和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Moniez,1879)〕。后者多寄生于犊牛。两种虫体在外观上颇相似,乳白色,大型带状虫体。头节小,近似球形,其上有4个椭圆形的吸盘,无钩无顶突。体节宽而短,内含有两套生殖器官,每侧一套,生殖孔开口于节片两侧。虫体长1~6米,宽1.6厘米。两种绦虫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节片的后缘横列着节间腺,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排列成小圆囊状,贝氏莫尼茨绦虫排列成带状,位于节片后缘的中央部(图)。虫卵内均有特殊的梨形器,器内有六钩蚴。扩展莫尼茨绦虫卵为三角形,贝氏莫尼茨绦虫为四角形。

莫尼茨绦虫成熟节

发育史和流行病学莫尼茨绦虫的发育史必须有中间宿主参加才能完成。中间宿主为地螨超科(Oriba-tei)的十数种地螨(Oribatid mites)。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在地螨体内经一段时间发育变为有侵袭力的似囊尾蚴。其发育时间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在27~35℃时约经40天,在26~28℃时约经111~113天。家畜吃草或啃泥土时吞食含似囊尾蚴的地螨而遭感染。在家畜小肠内经40~50天发育为成虫。在肠道内可活2~6个月,后来就自肠内自行排出体外。主要危害幼畜,年龄愈小,感受性愈高。动物遭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对后来的感染具有抵抗力。感染季节因气候条件而异,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春季2~3月开始感染,4~6月达高峰,8月后直到次年1~2月渐终止。在北方的黑龙江,排出节片最早时间,扩展莫尼茨绦虫是6月,贝氏莫尼茨绦虫是9~10月,全年形成3次高峰。第1次是7月,由扩展莫尼茨绦虫所形成,第2次为10~11月,由扩展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共同所形成,第3次是次年2月,由贝氏莫尼茨绦虫所形成。地螨多存在于潮湿牧地和森林牧地以及草层较厚或羊粪堆积处,而干燥开旷的牧地较少。含似囊尾蚴的地螨多数可以越冬,因此早春赶出放牧的羔羊即可受感染。被污染的牧地一般可保持其感染力达近两年之久。

症状

轻度感染时,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幼畜表现消化不良,便秘,腹泻,慢性臌气,贫血,消瘦,最后衰竭而死。有时有神经症状。有的由于大量虫体聚集成团,引起肠阻塞、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

诊断

在患羊粪球表面有黄白色的孕卵节片,将其节片做涂片时,可见到大量灰白色特征性的虫卵,直径50~60微米。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时可发现虫卵。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便可确诊。

防治

可用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灭绦灵)或丙硫咪唑驱虫,槟榔片和仙鹤草芽亦有疗效。鉴于幼畜在早春放牧一开始即遭感染,所以应在放牧后4~5周时进行“成虫期前驱虫”,第一次驱虫后2~3周最好再进行第二次驱虫。驱虫的重点对象应是幼畜,但成年动物一般为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对它们的驱虫仍不应忽视。污染的牧地可空闲两年后再放牧。人工牧场经过几年的翻种,地螨量可大大减少,有利于本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