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产生凝集现象的血清学试验。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在电解质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团块。参与反应的抗原为凝集原,抗体为凝集素。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通常所说的凝集试验都是指直接凝集试验。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按操作方法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前者用于定性和半定量试验,如用已知抗血清鉴定所分离的未知菌;后者用于定量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产生凝集现象的血清学试验。抗原与抗体复合物在电解质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团块。参与反应的抗原为凝集原,抗体为凝集素。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通常所说的凝集试验都是指直接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按操作方法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前者用于定性和半定量试验,如用已知抗血清鉴定所分离的未知菌;后者用于定量试验。此外还包括:

自家凝集

某些细菌(如R型细菌)在制成细菌悬液时很不稳定,在缺乏特异性抗体时亦可发生自凝。

交叉凝集反应

具有共同抗原的两种微生物或细胞被同一抗血清所凝集。如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含有共同抗原成分,两种相应的抗血清不仅可凝集各自的细菌,亦可相互凝集,仅效价较低。亲缘关系愈密切,其交叉凝集反应性愈强。

抗血清中的交叉凝集现象可用凝集素吸收的方法消除,如甲乙两种细菌,甲细菌含有A、B两种抗原,乙细菌含有B、C抗原。因含有共同抗原B,故两者能发生交叉凝集。如在抗甲细菌的抗血清中加入乙细菌悬液,则血清中B凝集素被吸收,被吸收后的血清仍能与甲细菌凝集,但不能凝集乙细菌,称为交叉凝集吸收试验。本法不仅用以鉴别特异凝集和交叉凝集,也可用以提取含有单一凝集素的因子血清。

生长凝集试验

抗体与活细菌(或支原体)结合,如无补体存在,不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但能使细菌呈凝集生长。因此可借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是否凝集成团,以检测加入培养基中的血清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猪肺炎支原体病微粒凝集试验猪丹毒悬浮凝集试验、副霍乱免疫荧光球凝集试验等均属此范畴。

间接凝集试验

可溶性抗原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发生的凝集反应。亦称被动凝集反应。

常用的载体有动物的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硫酸铝、活性炭等。

乳胶凝集试验

利用聚苯乙烯等具有双键的单体,通过乳胶液聚合得到高分子微小乳胶颗粒,将抗原或抗体结合于乳胶载体上,形成致敏乳胶,即可用于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通常用玻片法进行,2~3分钟即可观察结果。

炭素凝集试验

以抗体致敏活性炭颗粒,制成炭素血清,作平板凝集,用以检测抗原。

间接血凝试验

动物红细胞是最好的载体颗粒,不仅由于红细胞表面几乎能吸附任何抗原或抗体,而且红细胞本身在反应中又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指示剂,反应清晰,易于判定。但新鲜红细胞不易保存,故常用醛化红细胞代替。红细胞的醛化剂有甲醛、戊二醛和丙酮醛等。致敏后的醛化红细胞可在4℃下保存数周或数月。

一般间接血凝是指用已知抗原致敏醛化红细胞,用以检测抗体;如用已知抗体致敏的红细胞检测抗原,则称为反向间接血凝。

间接血凝时如加入可溶性抗原或反向间接血凝时如加入游离抗体,则反应被抑制,称为间接血凝抑制试验。由此又可区分为4种不同性质的试验方法(图)。①间接血凝试验:待检抗体+抗原致敏红细胞。②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待检抗原+抗体+抗原致敏红细胞。③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待检抗原+抗体致敏红细胞。④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待检抗体+抗原+抗体致敏红细胞。

四种类型的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可在微量滴定板上进行定量检测,也可在平板上作定性检测。

固相间接血凝

利用聚苯乙烯血凝板作固相载体,吸附抗原或抗体,在吸附板上进行血凝试验。此法兼有间接血凝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特点。包括:①间接法:抗原包板后,加待检抗体,洗涤后,再加用抗抗体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al protein A,SPA)致敏的红细胞。②夹心法:抗体包板后加待检抗原,洗涤后加抗体致敏红细胞。

抗球蛋白试验

不完全抗体与颗粒状抗原结合后,不引起可见的凝集反应,但该抗原表面决定簇已被不完全抗体所封闭,故不能再与相应的完全抗体结合并发生凝集。如用抗抗体(抗球蛋白血清)与该吸附不完全抗体的颗粒状抗原结合,即可发生凝集反应。此法主要用于检测不完全抗体。

协同凝集试验

SPA是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异性表面抗原,能与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的Fc片结合。IgG与SPA结合后,其Fab片暴露于外,并保持其抗体活性。当这种被覆着特异性抗体的葡萄球菌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时,就可互相连结引起协同凝集反应。本法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细菌和某些病毒的快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