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牛的地方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牛肺疫。以肺小叶间淋巴管浆液—渗出性纤维素性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为特征。流行病学主要侵害黄牛、奶牛、牦牛和犏牛,羊和骆驼多不感染。在新疫区,任何品种的牛均可感染,且多呈急性病程;常在地区的牛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各种应激因素是发病的诱因。发病率和病死率因牛的年龄而异,幼龄牛易感性较高,4岁以上的牛有一定抵抗力。病畜,特别是急性有明显症状的病畜传染性最强;慢性和隐性患畜,虽不易被察觉,也是危险的传染源。病牛呼出的气体或咳嗽喷出的飞沫中均含有病原体,健牛与病牛直接接触或借助空气而传播,舍饲密集或大群集中饲养传播尤为迅速。特别从疫区向安全区调运牛只,是引起本病爆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发病机理病原体进入呼吸道后,先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引起原发性感染。然后进入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引起淋巴管高度舒张,发生炎性水肿,病原体增殖与淋巴渗出互为促进,由于淋巴蓄积,使患部硬化,导致血管和淋巴管栓(凝)塞,组织坏死。继支气管和小叶间质发炎,肺泡出现炎症,致使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发胸膜炎。因病原沿淋巴管侵入而引起胸膜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症状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4周,

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引起牛的地方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牛肺疫。以肺小叶间淋巴管浆液—渗出性纤维素性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为特征。

流行病学

主要侵害黄牛、奶牛、牦牛和犏牛,羊和骆驼多不感染。在新疫区,任何品种的牛均可感染,且多呈急性病程;常在地区的牛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各种应激因素是发病的诱因。发病率和病死率因牛的年龄而异,幼龄牛易感性较高,4岁以上的牛有一定抵抗力。病畜,特别是急性有明显症状的病畜传染性最强;慢性和隐性患畜,虽不易被察觉,也是危险的传染源。病牛呼出的气体或咳嗽喷出的飞沫中均含有病原体,健牛与病牛直接接触或借助空气而传播,舍饲密集或大群集中饲养传播尤为迅速。特别从疫区向安全区调运牛只,是引起本病爆发或流行的主要原因。

发病机理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后,先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引起原发性感染。然后进入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引起淋巴管高度舒张,发生炎性水肿,病原体增殖与淋巴渗出互为促进,由于淋巴蓄积,使患部硬化,导致血管和淋巴管栓(凝)塞,组织坏死。继支气管和小叶间质发炎,肺泡出现炎症,致使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发胸膜炎。因病原沿淋巴管侵入而引起胸膜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2~4周,最短7天,长达数月。病初精神萎靡,食欲降低,乳量减少,清晨经常发出微弱干咳,依病程进展临床可分:①急性。体温升高并稽留,呼吸困难,前肢外展,伸颈,气喘,呻吟,发出带痛性弱咳,呆立不卧,拒食,无乳,肷部和肘部肌肉震颤。叩诊患部有实音和痛感;听诊肺泡音弱或无,代之以支气管呼吸音。后期迅速消瘦,心力衰竭,胸前和肉垂水肿,体温下降,窒息而死。②慢性。多由急性转来,也有开始即取慢性者。多无明显症状,偶发干性短咳,易疲劳。在良好饲养管理下,可逐渐恢复正常。少数因病变区增大,生活环境改变或劳役过度等因素引起恶化,则预后不良。

病理变化

胸腔、肺和胸膜的特征性变化具有很强的证病性意义。按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三期。初期以小叶性浆液—细胞性支气管肺炎为特征。中期呈典型的浆液—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变由小叶性发展成大叶性,切面由各种色彩的肝样变和扩大的间质构成大理石样纹理。间质的变化成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末期的眼观病变为两种,一种是不完全治愈型,局部病灶包裹不完全,灶内坏死的组织仍保留病变肺的原有结构,病变表面与胸壁愈着。另一种是完全治愈型,病灶完全瘢痕化。

诊断

应首先查明流行病学资料,包括疫区病史,传染来源和传入情况:有病牛时,可作病理剖检。发现典型病变,结合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检查。后者对中期病例检出率最高,对初、末期的检出率很低。应注意与牛巴氏杆菌病和牛结核病相区别。

防制措施

疫区牛只禁止流动,安全区不从疫区引进牛只。必须引进时,需预先对引进牛作两次检疫,阴性者于接种疫苗4周后起运,到达后隔离观察3个月,确证无病时方可与原牛群接触。原牛群也应事先接种疫苗。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牛只(病牛和不满6个月龄犊牛除外)每年接种1次牛肺疫兔化活疫苗是消灭本病的根本措施。连续接种三年,如无本病发生,可停止疫苗接种,宣布为安全区。病牛应淘汰,于发病早期肌肉注射土霉素盐酸盐可收到一定疗效。

bovine in-fectious thromboembolism encephalo-meningitis

昏睡嗜血杆菌引起的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牛散发性脑脊髓炎。多为隐性感染,呈散发性。应激和并发症为流行的重要因素。主要发生于1岁肉用牛,由病牛分泌物以飞沫传播。初冬或潮湿季节多发。早期表现微热,精神沉郁,嗜睡,运动失调,蹒跚,呼吸困难;后期脑受损害则四肢瘫痪,昏迷,卧地直至死亡。病理变化可见大脑布满多发性出血性坏死灶,浆膜和肌肉广泛出血。后期死亡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脑膜炎、动脉栓塞和坏死,肌肉浆膜广泛出血,淋巴结肿大呈黑红色。根据流行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发病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常能康复。使用昏睡嗜血杆菌氢氧化铝疫苗预防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