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从病畜粪便、尿、血液或可疑食物、饲料中分离鉴定病原菌。进行粪便培养时,要用选择性培养基,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并有利于挑选出可疑菌落。对可疑菌落应先作生化反应以确定其属别,然后用O抗血清定群,再用H血清定型。鉴于沙门氏菌属血清型很多,一般只用与人或动物密切相关的常见血清群的标准血清进行标定即可。
菌体长2~5微米,宽0.7~1.5微米,除鸡、雏沙门氏菌(S.gallinanum,S.pullorum)无鞭毛外,通常以周生鞭毛运动,多数菌株的菌体表面有纤毛,无芽胞或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通常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沙门氏菌不产气),不发酵蔗糖、乳糖、杨苷、肌醇(但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许多菌株发酵)。不产生吲哚,还原硝酸盐,通常产生硫化氢,尿素酶阴性。除伤寒沙门氏菌(S.typhi)、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A)外,所有菌株都能以柠檬酸作为唯一碳源。DNA的G+C含量为50~53摩尔%。
该属细菌以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进行分群和分型,已发现2000多型。多数是动物致病菌,也有人畜共同致病菌,所致人类及动物疾病主要特征是肠热症、败血症和胃肠炎。根据该属细菌的某些重要生化特征差异,可将其分为五个“亚属”。
该属细菌的抗原构造比较复杂,除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外,有些菌株尚有荚膜抗原(K),多数菌株的菌体表面还有菌毛抗原。①O抗原:性质很稳定,不被煮沸、酒精或弱酸破坏,由细胞壁的脂多糖构成,以其侧链末端糖残基的种类和顺序决定该抗原的特异性。②H抗原:由称为鞭毛素的蛋白质组成,其氨基酸组成及其排列顺序决定该抗原的特异性;不耐热,加热60℃15分钟即开始破坏,失去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能力,但仍保持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加热100℃2.5小时才被彻底破坏。具有鞭毛的细菌经甲醛固定后,O抗原全部被覆盖,阻止了细菌与相应O抗体的凝集,称之为O不凝集性。③Vi抗原:是某些沙门氏菌如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一种膜抗原,为K抗原的一种。该抗原是一种由不耐热的N-乙酰-氨基己糖醛酸单位组成,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抗原。在伤寒沙门氏菌的鉴定与噬菌体分型中很重要。不同Vi抗原的抗原性相似,可被加热60℃1小时,弱酸、弱碱或50%乙醇处理所破坏,但可耐受0.2%甲醛或75%乙醇。该抗原可阻碍O抗原与O抗体的凝集反应。Vi抗原与沙门氏菌的毒力有关,新从病料分离的伤寒沙门氏菌、丙型沙门氏菌常具有Vi抗原。
重要致病性沙门氏菌抗原表
该属细菌的抗原变异主要有四种。①HO-O变异:有鞭毛的细菌失去鞭毛的变异,是一种丧失性(不可逆性)变异。支配合成鞭毛素的酶系统发育的遗传物质丧失或发生某种改变,是产生无动力形体的原因。②S-R变异:新分离的菌株为光滑型(S),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逐渐变成粗糙型(R),O抗原特异性丧失,因此菌种不宜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③V-W变异:失去Vi抗原的变异。初次自伤寒患者分离具有Vi抗原的菌株称为V菌株,缺乏Vi抗原的菌株为W菌株。V菌株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Vi抗原逐渐丧失变成W型菌株。W菌株能与O血清发生凝集。④H抗原变异:属位相变异,在该属中最为常见。在试管内或动物体内,两个相可以交相分生,即Ⅰ相抗原可从Ⅱ相抗原发生,Ⅱ相也可从Ⅰ相发生。通常在一个培养物内两相并存。相变为可逆性变异而不是突变。沙门氏菌的变异对制备疫苗及制造抗血清具有重要意义。
此属细菌对光、热、干燥及化学消毒剂等的抵抗力较弱,加热56~60℃30分钟即死亡,煮沸立即死亡,5%石炭酸溶液2~5分钟即可死亡。消毒饮水余氯0.2~0.4毫克/升迅速死亡。在污染水及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对氯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较敏感。
对动物有致病性的沙门氏菌有:①马流产沙门氏菌(S.abortus-equi):可引起犊牛副伤寒和马传染性流产。②绵羊流产沙门氏菌(S.abortus-ovis):可引起绵羊流产和羔羊副伤寒。③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和猪伤寒沙门氏菌(S.typhi-suis):可引起仔猪副伤寒。④都柏林沙门氏菌(S.dublin):可引起仔猪副伤寒。⑤鸡沙门氏菌(S.gallinarum)和雏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可引起鸡伤寒和雏白痢。⑥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可引起鼠伤寒和牛、马、绵羊、猪等幼畜和雏鸡副伤寒。
沙门氏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诊断在于从病畜粪便、尿、血液或可疑食物、饲料中分离鉴定病原菌。进行粪便培养时,要用选择性培养基,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并有利于挑选出可疑菌落。对可疑菌落应先作生化反应以确定其属别,然后用O抗血清定群,再用H血清定型。鉴于沙门氏菌属血清型很多,一般只用与人或动物密切相关的常见血清群的标准血清进行标定即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