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畜禽体温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触诊体表某些部位(耳根、角根、鼻端、腋下、股内等)的温度,可粗略地估计体温的变化。确切地测量体温需用体温计检测家畜的直肠温(或家禽白翼下温)。健康动物的体温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变动:①年龄因素,一般幼龄阶段体温比成年高。②性别、品种、营养状况及生产性能等也有影响。
检测畜禽体温诊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触诊体表某些部位(耳根、角根、鼻端、腋下、股内等)的温度,可粗略地估计体温的变化。确切地测量体温需用体温计检测家畜的直肠温(或家禽白翼下温)。
健康动物的体温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变动:①年龄因素,一般幼龄阶段体温比成年高。②性别、品种、营养状况及生产性能等也有影响。如母畜妊娠后期及分娩直前体温稍高;蒙古羊、蒙古牛体温处于较低水平;高产奶牛在泌乳盛期及肥育猪体温稍高。③过度兴奋、使役和运动直后,以及采食、咀嚼活动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④昼夜间的变动规律是晨温较低,午后稍高。变动范围在1.0℃之内。排除生理性变动,体温超过正常上限则为病理性发热;低于正常下限则为体温过低(低体温)。
病理性原因所引起的发热,称发热病。临床以体温升高为基础,伴有皮温升高且分布不均、末稍冷感、寒战(主要见于发热初期)及脉搏、呼吸加快、食欲减损、精神沉郁、代谢紊乱等一系列症状、变化,组成发热综合征。发热的病理原因可分:①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所引起的急性、慢性、全身性、限局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热。②非感染性。无菌性坏死组织的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代谢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等。发热机理是体内有致热原性物质存在,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释放出白细胞致热原并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产热中枢兴奋与散热中枢抑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致使体温升高。
根据体温升高程度分为:①微热。比正常体温高1.0℃左右,提示限局性炎症及病情轻微。如鼻卡他、口腔炎等。②中等热。较正常高2.0℃左右。见于消化道、呼吸道的一般性炎症及某些亚急性、慢性传染病。③高热。升高3℃左右,见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全身感染及广泛性炎症。④最高热。升高3.0℃以上,提示某些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急性马传染性贫血、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炭疽、脓毒败血症及热射病、日射病等。
分为:①急性发热。延续一周至半月,如长达一月有余,则称亚急性发热。见于多种急性传染病。②慢性发热。可持续数月或一年有余,提示慢性传染病,如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牛结核等。③暂时性或一过性发热。表现为一日内的暂短升高,见于注射血清、疫苗后的一时性反应。某些疾病虽有一过性发热,如猪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水肿病等,多发生在病的前驱期,临诊不易被发现。
发热过程中,逐日早、晚定时测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表上并绘成体温曲线。根据体温曲线的特点,将热型分为:①稽留热。高热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每日昼夜温差很小(在1.0℃以内)为其特征(图1)。系致热原性物质在血液中持续存在并对体温调节中枢不断给予刺激的结果。见于急性传染性贫血、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性感冒、牛肺疫、猪瘟、猪丹毒、大叶性肺炎、胸膜肺炎等。②弛张热。其特征是昼夜间有较大的升降变化(变动在1.0~2.0℃以上)(图2)。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小叶性肺炎及非典型经过的某些传染病,如腺疫等。③间歇热。即发热持续数天后,转入无热期,以一定间隔期间反复交替出现的发热现象(图3)。疾病的性质、类型不同,发热的持续期与间歇期长短不一。有人将两次发热之间,有较长的无热期者,另称为回归热。典型的间歇热见于血孢子虫病及马传染性贫血。④不规则的发热。体温曲线无规律性变化,见于多种非典型经过的疾病。
图1 稽留热型
图2 弛张热型
图3 间歇热型
依降热的特点分为:①渐退。发热后在数天内逐渐、缓慢地降至常温,病畜全身状态随之改善,康复。②骤退。短期内迅速降至常温甚至以下,如热骤退的同时脉搏反而增加,在体温表上出现体温曲线与脉搏曲线的交叉,全身状态不见好转甚至恶化,提示预后不良。
体温低于正常下限又称低体温。系机体产热过少与散热过多所致的体温负平衡状态。临床上除体温数值降低外,常伴有全身或末梢冷厥、寒战或肢体僵硬,沉郁甚至昏迷。见于营养障碍、代谢紊乱性疾病,如重度营养不良、严重衰竭、贫血、乳牛酮病、仔猪低血糖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脑病(如慢性脑室积水等)或中毒病时,常伴有昏迷与意识丧失。
显著的顽固性的低体温,是预后不良的征兆,如内脏破裂、大失血以及多种疾病的濒死期时。低体温也可见于老龄、瘦弱的家畜。尤其在严冬季节,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条件下时。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