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通常从食物中获得。缺少它就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各种维生素在化学结构和性质上并无共同之处,不能成为一族,但是,在代谢功能或生理功能上却自成一类。人类早就认识了维生素缺乏症。例如公元7世纪中国的孙思邈就已知用猪肝治疗夜盲症,用车前子、防风治疗脚气病等。但是,维生素的现代科学研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的。
一类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通常从食物中获得。缺少它就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症。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各种维生素在化学结构和性质上并无共同之处,不能成为一族,但是,在代谢功能或生理功能上却自成一类。人类早就认识了维生素缺乏症。例如公元7世纪中国的孙思邈就已知用猪肝治疗夜盲症,用车前子、防风治疗脚气病等。但是,维生素的现代科学研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的。早年对它们的结构还不清楚,习惯用英文字母命名。现在有了以结构、功能为依据的更确切的名称。但习惯名称仍然使用。中国过去还曾以甲、乙、丙、丁称呼维生素。
又称硫胺素(图1)。白色单斜晶体,熔点为246~250℃(分解),微苦,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酸性水溶液中很稳定,在碱性水溶液中不稳定,不耐高温,长时间加热易被破坏。
维生素B1主要来源于酵母、细糠、麦麸、豆类、肝等,除反刍动物外,所有动物均需由食物提供。在动物体内,硫胺素转变为焦磷酸硫胺素(TPP)而发挥生理作用。TPP(图1)是脱羧酶的辅酶。缺乏时,则α-酮酸的脱羧作用受阻,引起代谢紊乱。
图1 硫胺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构
又称核黄素(图2)。橙黄色晶体(多晶体型),熔点280~290℃,有强绿色荧光,味苦,微溶于水,极易溶于碱性溶液,但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特别是在光照下更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核黄素主要来源于酵母、绿叶蔬菜、麦芽、蛋类、乳类、肝等。
图2 核黄素
在动物体内,核黄素转变成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FMN和FAD是维生素B2的活性形式。它们是黄素酶类的辅基,在生物氧化中起传递氢原子的作用。犬、鸡及大鼠等动物食物中,如缺少维生素B2,则引起生长不良、脱毛以及神经症状等。
又名泛酸、遍多酸(图3)。溶于水和醋酸,接近中性(pH5~7)时稳定,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时易被破坏。动、植物性食物中均含泛酸。
图3 泛酸结构
泛酸是辅酶A的组成成分。辅酶A是酰化酶类的辅酶,它在糖、脂类以及氨基酸等的代谢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动物都需要泛酸,例如大鼠缺乏泛酸时生长发育不良。
亦称维生素PP,包括烟酸(尼克酸)和烟酰胺(尼克酰胺)。其结构如下:
烟酰胺
烟酸
维生素B5溶于水及酒精,对光、热、碱及空气均稳定。它的主要来源有:肝、鱼、蛋、糙米、大豆、花生以及绿叶蔬菜等。
在动物体内,烟酸可以转变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NAD+和NADP+是脱氢酶类的辅酶,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传递氢的作用。因此,维生素B5是细胞呼吸作用必需的成分。
又名吡哆素,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维生素B6通常指吡哆醇。三者的结构如上式。
维生素
吡哆素易溶于水和酒精,在空气及酸性溶液中稳定,但在碱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光破坏。吡哆醇耐热,但吡哆醛和吡哆胺不耐高温。在动物体内,吡哆醇与吡哆醛、吡哆胺可以互相转化,并能转化为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后二者作为转氨酶、脱羧酶、脱氨酶、脱巯基酶等多种酶的辅酶,参与氨基酸的多种代谢反应。猪、犬、鼠等动物缺乏B6时,产生小红细胞贫血症,还可严重影响神经系统等。维生素B6主要来自酵母、谷类、种子胚芽、蛋黄、乳类以及肝等。
又名生物素(图4),无色针状晶体,熔点230~233℃(分解),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稳定,但在碱性溶液中较不稳定,干燥时,对热和空气稳定。
图4 生物素结构
生物素作为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CO2固定反应中起CO2载体的作用。动物缺少生物素时,产生皮炎、脱毛和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生物素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其中蛋黄、肝、蕃茄、酵母中富含生物素。
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组成(图5)。由于所含谷氨酸数目不同,自然界有几种叶酸。最常见的有含1个、3个和7个谷氨酸的三种叶酸。叶酸呈鲜黄色,微溶于水,在水溶液中易被光破坏。
在动物体内,叶酸经过叶酸还原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催化还原变成四氢叶酸(THFA)。四氢叶酸作为辅酶,在嘌呤、嘧啶、肌酸、甲硫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肾上腺素以及胆碱等的生物合成反应中,起着传递一碳基团的作用。因而叶酸与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缺少叶酸时,小鸡患营养性贫血,生长不良,猴类患各类血细胞减少症。肝、酵母以及绿叶蔬菜等食品能提供较多的叶酸。肠道细菌亦能合成叶酸。
图5 叶酸结构
又名氰钴胺素,是含钴的多环系化合物(图6)。在B12分子中,与钴相连的CN基能够分别被—OH、-NO2、5′-脱氧腺苷等基团所取代,故维生素B12有多种形式,但氰钴胺素是最常见的形式。B12为深红色晶体,熔点〉212℃(分解),溶于水和乙醇,在pH4.0~7.0水溶液中能耐高温,但在pH9.0以上加热时,则很快地被破坏。
图6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
B12参与一碳基团的代谢,是传递甲基的辅酶。它还参与核糖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糖核苷酸,以及丙酸转变成琥珀酰-CoA等。其中丙酸转变为琥珀酰-CoA,再进一步转变成糖,是反刍动物体内糖的重要来源。维生素B12缺乏时,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现象和神经系统损伤等。在自然界,只有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B12。动物组织中的B12,部分从食物得来,部分是肠道的细菌合成的。
图7 维生素C结构
又称抗坏血酸,有互相转化的氧化型和还原型结构(图7)。为无色或白色晶体,熔点190~192℃(分解),有酸味,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油类及多数有机溶剂,不耐热,易被光及空气氧化而破坏,在铜器及碱性溶液中不稳定。
抗坏血酸在动物体内有多种作用。例如:促进胶原蛋白及细胞之间粘合物质的生物合成;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四氢叶酸的生物合成;参加生物氧化;作为强还原剂,有抗氧化作用,防止细胞衰老;有增强机体抵抗力和解毒作用等。除人、灵长类及豚鼠外,各种动物都能自己合成抗坏血酸。新鲜蔬菜及水果含维生素C较多。
又称视黄醇,包括维生素A1和A2。常见的是维生素A1(图8)。植物所含的多种胡萝卜素(α、β、γ等)是维生素A的前体。许多动物能够将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
图8 维生素A1(视黄醇)结构
维生素A为淡黄柱状晶体,熔点62~64℃(全反),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及大多数有机溶剂,对氧、紫外光都不稳定,耐碱,在无氧下耐高温。
在动物体内维生素A能转化成视黄醛。视黄醛是视网膜中视紫红质的重要成分。因此,维生素A是维持正常视觉不可缺少的因素。此外,它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粘蛋白的生物合成,促进Ca2+通过生物膜,促进动物生长,维持上皮组织完整等。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鱼肝油、肝、奶油、蛋黄、绿叶及黄色蔬菜等。
又称钙化醇,包括D2、D3、D4及D5。它们有共同的结构,仅R侧链不同(图9)。最常见的是D2和D3。维生素D2为白色柱状晶体,熔点115~118℃,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及脂溶剂,耐热,不易被酸、碱及氧破坏。
图9 维生素D的结构
在动物体内,维生素D诱导钙调蛋白的生物合成,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钙化,使牙齿和骨骼正常发育。食物中以鱼肝油、蛋黄、乳类含维生素D较多。动物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可以转变成维生素D3。
又称生育酚,种类较多,其中重要的有α、β、γ、δ四种。它们有共同的结构(图10),其差异是R1、R2、R3三个基团的不同(表)。四种生育酚都有较高的维生素E活性,其中α-生育酚活性最高。这些生育酚皆来自植物,特别是麦胚油、玉米油以及棉子油中含量较多。α-生育酚为淡黄粘油,不溶于水,极易溶于油脂及多种有机溶剂,对空气、紫外线、铁盐极不稳定,对热、酸、碱较稳定。
图10 生育酚的通式
四种生育酚的结构差异
维生素E有抗不育作用,缺E时,绵羊、火鸡、鼠类、家兔等动物表现不育。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使其不被氧化成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过氧化物,故有抗衰老作用。此外,它还与核酸及含硫氨基酸的代谢,维生素C的合成,以及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功能等有关。
凡具有2-甲基-1,4-萘醌这一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或多或少都具有维生素K活性。现有K1、K2、K3、K4、K5、K6、K7。其中K1存在于植物,K2存在于细菌。人工合成的2-甲基-1,4-萘醌衍生物,亦有强活性。K1和K2有共同的基本结构,其差异在于R侧链不同,图11为K1的结构。
图11 维生素K1结构
维生素K1为黄色粘油,熔点-20℃;维生素K2为黄色晶体,熔点53.5~54.5℃。它们都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及多种有机溶剂,耐热,易被光、碱破坏。维生素K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促进凝血因子Ⅶ、Ⅸ、Ⅹ的生物合成,从而促进血液凝固。在氧化磷酸化反应中,维生素K作为电子受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