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蝇蛆病

双翅目昆虫中一些蝇类的幼虫寄生于人畜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又称蝇蚴病。包括牛皮蝇蛆病、马胃蝇蛆病、羊狂蝇蛆病等。牛皮蝇蛆病由皮蝇的幼虫寄生于黄牛和牦牛背部皮下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中国东北、内蒙古、西北的广大牧区流行甚为严重。偶见于人及其他动物的皮下。病原属双翅目、皮蝇科、皮蝇属(Hypoderma),主要有牛皮蝇(H.bovis DeGeer,1776)和纹皮蝇(H.

双翅目昆虫中一些蝇类的幼虫寄生于人畜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又称蝇蚴病。包括牛皮蝇蛆病、马胃蝇蛆病、羊狂蝇蛆病等。

牛皮蝇蛆病

由皮蝇的幼虫寄生于黄牛和牦牛背部皮下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中国东北、内蒙古、西北的广大牧区流行甚为严重。偶见于人及其他动物的皮下。病原属双翅目、皮蝇科、皮蝇属(Hypoderma),主要有牛皮蝇(H.bovis DeGeer,1776)和纹皮蝇(H.lineatus Devilliers,1789)。成蝇外形似蜜蜂,被浅黄色至黑色的毛,长13~15毫米(图1)。纹皮蝇较小,胸部背面有四条黑色的纵纹;牛皮蝇稍大,腹末为橙黄色。口器均退化。在夏季晴朗的白天飞翔、交配并追逐牛只产卵。卵长圆形,长不到1毫米,浅黄色,有一小柄附于毛上,牛皮蝇的卵一根毛上只有一个,多在体侧及腹部等,纹皮蝇的卵一根毛上多个成排,多在四肢下部。每一雌虫产卵400~800个,产完后死亡,存活仅5~6天。雄虫交配后死亡。卵经4~7天孵出第一期幼虫,白色分节,长约0.5毫米,沿毛孔钻入皮下,在组织内移行发育,蜕化长大成第二期幼虫;牛皮蝇的幼虫可在脊柱管内见到,纹皮蝇的幼虫可在食道浆膜下见到。到第二年春季将临时,所有的幼虫逐渐向背部皮下集中,停留发育,并蜕化成第三期幼虫(图1),体积增大,长可达28毫米,体表有许多结节及小刺,色泽因成熟程度的不同由浅棕色至深褐色不等,末端有两个深色肾形的气孔板。此时寄生部的皮肤呈现一个个肿胀隆起,直径可达30毫米,隆起中央有一小孔。2~3个月后,幼虫成熟,自小孔蹦出,落于地面,爬行到松土下或隐蔽处化为黑色的蛹,经过1~2个月的蛹期,破蛹皮羽化为成蝇飞出。一年完成整个生活周期,幼虫在牛体内寄生约10个月。

图1 牛皮蝇

皮蝇的成虫虽不叮咬进食,但追逐牛只产卵时使之恐惧不安,影响休息进食,导致健康下降、生产能力减退,甚至引起外伤流产。幼虫在深层组织内移行时,造成机械损伤及炎性反应;在背部皮下时,有不同程度的蜂窝织炎,隆起部的穿孔常因微生物感染而化脓,有脓汁和渗出物流出,干结后成为痂块,被毛粗乱;分泌的毒性物质对血液和血管壁有损害作用。感染严重时畜体消瘦,肉质不良,幼畜发育受阻,母牛产乳量减少,役畜使役能力减退;最严重的损害是背部大片皮肤穿孔,造成皮革的经济损失。

对病的判定,只是在幼虫到达背部皮下后才有可能,初时可摸到硬结,继而出现肿胀、小孔及流出的脓汁痂块等。在幼虫近于成熟小孔较大时,用力在四周挤压,可使虫体蹦出。治疗时先清除脓痂乱毛,用刷子蘸敌百虫、倍硫磷等药液用力涂擦,可杀死虫体。严重感染、虫数极多时,应分部位分次涂药,以防一次杀虫过多,吸收中毒。由于虫体到达背部时间不一,在出现的整个季节,要涂药2~3次。近期把药物制成易吸收的浇注剂,直接浇注于背部,即可吸收杀虫。内用药物杀死移行发育中的早期幼虫,可收更好的治疗预防效果;如敌百虫、倍硫磷、伊维菌素等的肌肉注射,但要注意恰当的用药时间。

对于飞翔期的成虫及离体休眠的蛹,较难控制,因此预防措施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大面积消灭牛体内的幼虫,以收减少成蝇,进一步减少感染的作用。但这种措施,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全面彻底地进行,并控制流动牛只带进虫体的可能,才能收到较长期的良好效果。在成蝇活动的季节,在牛体喷洒药液,杀死卵内孵出的幼虫,也可收到保护牛只,降低感染的作用。

马胃蝇蛆病

胃蝇的幼虫寄生在马属动物的胃肠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中国各地普遍存在。东北、内蒙古、西北等地最为严重。病原属于双翅目、胃蝇科、胃蝇属(G astrophilus),有肠胃蝇(G. intestinalis DeGeer,1776)、红尾胃蝇(G.haemorrhoidalis Lin-naeus,1761)、兽胃蝇(G.pecorum Fabricius,1794)和烦扰胃蝇(G.veterinus Clark,1797)等。成蝇外形似蜜蜂,全身被有绒毛,色泽因种而异。肠胃蝇长15毫米左右,雌虫末端有较长的产卵管,全身黄毛,腹部节间有黑点,翅有暗色斑;红尾胃蝇较小,绒毛黑白环状相间,腹部末端橙红色;口器均退化(图2)。在夏季晴朗的白天飞翔、交配,并在马体产卵,出现的日期随气候条件及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肠胃蝇的卵长三角形,黄白色,一个个粘附于颈肩胸腹等处的毛上,游离端的平斜面上有盖。一个雌蝇可产卵700左右,产完后很快死亡。雄虫在交配后死亡。卵在5~10天后形成幼虫,当马匹啃咬时,在热力及机械力的作用下盖才打开,爬出第一期幼虫,长约1毫米,白色分节,前端有一对黑色口钩,粘附于马的唇舌上,借以进入口腔,并很快侵入粘膜下,有的种类的幼虫能从面部皮肤直接侵入。3~4周后蜕化长大成第二期幼虫,被马匹吞下后钩着于胃壁粘膜上,颜色变红,长期停留发育,蜕化成第三期幼虫,长可达18~21毫米,颜色变黄,每节前缘有两列向后的倒刺,前列较后列粗大;其他各种胃蝇幼虫刺的行列、大小、着生情况均各异。到第二年春末时成熟的幼虫自动脱离胃壁,随粪排出,钻入地表粪土垃圾下化成深褐色的蛹,经1~2个月的蛹期后羽化成成蝇飞出;一个生活周期为一年。

图2 肠胃蝇

成蝇虽不采食叮咬,但飞袭马体产卵,使马匹骚扰不安,难以管理。幼虫进入口腔后损伤粘膜,引起炎症以至溃疡,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等表现;在胃部寄生时,口钩深入粘膜,造成胃壁损伤,水肿发炎溃疡,加上分泌有毒物质及机械性障碍,表现为慢性胃炎及消化失常,虫体又吸食血液,以致出现营养不良为主的全身症状,有时并有疝痛。病情的轻重与虫数和饲养管理的好坏有关,虫体数多时,甚至可以堵塞幽门及引起胃穿孔。幼虫叮着部有火山口样的角化病变。有的幼虫在排出前还附着在直肠上一段时间,可造成直肠发炎,频作排粪努责,有的尾根及肛门部擦伤。

由于临床无特殊表现,幼虫在体内时无法判定,只是在死后剖检时可检出胃肠内的各期幼虫;产卵季节可在毛上检出虫卵,幼虫在口腔时也可被发现;到虫体排出时,可在粪便内及肛门附近检出;作直肠检查时,可能触摸到附着在直肠上的虫体。

驱除胃内的幼虫可内服二硫化碳或敌百虫水溶液。日期以秋末冬初幼虫尚小时为宜,如延至春季,不但马匹受害较久,且虫体抵抗力增强,驱出的成熟虫体,有的仍有化蛹的可能;要注意收集,深埋或焚烧。预防措施应在当地虫体生态及流行病学基础上大范围进行。

羊狂蝇蛆病

狂蝇的幼虫寄生于绵羊鼻腔及其附近腔窦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中国各地普遍存在,尤以东北、内蒙古和西北牧区的羊群受害严重。山羊受害较轻。病原羊狂蝇(O.ovis Linnaeus,1761),属狂蝇科、狂蝇属(Oestrus),又名羊鼻蝇。长10~12毫米,全身灰黑色,头大眼较小,翅透明,腹部有黑色斑块,口器退化。出现于炎热的季节,交配后雄蝇很快死去,雌蝇先栖息于向阳的安静处,待体内的幼虫发育,几天后,在晴朗无风的白天飞临羊只产幼虫,一般伺机突然冲向羊鼻,将幼虫射入鼻孔及其附近,一次可产20~40个,一生可产500~600个,产完后很快死亡。第一期幼虫白色分节,长约1毫米,活动能力很强,主动爬入鼻腔,并逐渐向深部移动,一直能到筛孔额窦,以口钩附着在粘膜上,发育生长。到第二年春季,经二次蜕化成为第三期幼虫,长可达30毫米,前尖后钝,背隆腹平,色由黄变褐,并有黑色的横带及小刺(图3)。成长后逐渐向外移行退出,自行落下,或在羊只打嚏时喷落,钻入粪土垃圾下化为黑色的蛹,蛹期1~2个月,羽化成成蝇飞出。一般一年繁殖一个世代,少数炎热地区可繁殖两个世代。

图3 羊狂蝇

成蝇飞袭羊只产幼虫时,羊只骚动不安,奔跑逃避,或摇头喷鼻,或以鼻孔抵于物体、地面或其他羊腹下,相互挤靠,以至不能正常采食休息,影响健康,幼虫在鼻道腔窦内移行及固着寄生时,刺激损伤粘膜,引起炎性反应,肿胀,分泌增多,由浆性转为脓性,出血,以后干结成痂,气流通道受阻,出现呼吸困难,甩鼻摇头,打嚏磨牙,食欲减退,狂躁不安,消瘦衰弱。症状因虫数及所在部位等而程度不一,个别幼虫能深入颅腔,损及脑膜,或被炎症波及,出现运动失调,痉挛等神经症状,严重的可陷于极度衰竭而死亡。

症状较特异,虫体在浅部时易于检出,故较易作出诊断。防治工作着眼于大范围内杀灭鼻道内的早期幼虫。曾用多种药液注入虫体寄生部,或用喷雾、熏蒸吸入等方法,但多需要大量劳力,故广为进行时困难较大;现采用药物口服或肌肉注射,可大量节省人力。但一般对第三期幼虫无效,故须充分调查当地虫体生态及流行病学,以确定合适的处置时间。但实际中常可见到发育程度很不一致的幼虫同时存在,因此一次用药尚不足以彻底驱除。也曾使用诱杀栖息期的成蝇、消极防护羊只鼻孔免受幼虫侵袭等方法。

马鼻狂蝇蛆病

鼻狂蝇的幼虫寄生于马、驴鼻道腔窦内引起的寄生虫病。病原紫鼻狂蝇(Rhinoestrus purpureus Brauer,1858),属双翅目、狂蝇科的鼻狂蝇属,中国西北、内蒙古等地较为普遍。病的主要表现为慢性鼻炎症状,分泌增多,或脓性带血,喷鼻打嚏,延及咽喉时吞咽困难。成蝇的形态与生态均与羊狂蝇类似,羽化时头胸部呈紫色,故名。夏季里飞袭马匹,在鼻孔及其周围产下第一期幼虫,幼虫以口钩附着,爬行至鼻道腔窦,寄生发育9~10个月,第二年春成为第三期幼虫,长约17毫米,各节腹面有细小的齿列,自鼻孔落地化蛹,再羽化为成蝇。生活周期一年。尚无杀灭马鼻腔内幼虫及预防的有效方法。

骆驼喉蝇蛆病

喉蝇的幼虫寄生于骆驼的咽喉部及鼻道腔窦内引起的寄生虫病。病原骆驼喉蝇(Cepa-lopina titillator Clark,1816),属双翅目、狂蝇科的喉蝇属,中国西北、内蒙古等地较为普遍。病的主要表现为慢性鼻炎及咽喉炎,有粘液性以至脓性鼻液,或混有血液。病驼精神抑郁,呼吸困难,消瘦衰弱,体力减退。骆驼喉蝇的形态与生态与羊狂蝇类似,无口器,不采食叮咬,出现于炎热季节,飞临骆驼时在鼻孔及其周围产下第一期幼虫,幼虫沿鼻道移行至上部腔窦以至咽喉等处,长期寄生发育,第二年春成为第三期幼虫,长30~32毫米,口钩强大,体表有向后的锥状隆起。自鼻孔落到地面化蛹,再羽化为成蝇飞出。整个生活周期约一年。尚无杀灭幼虫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方法。

伤口蛆病

麻蝇、污蝇、丽蝇、绿蝇等蝇类中一些种类的幼虫寄生于家畜伤口组织中引起的一种病害。中国各地常能见到,特别是管理粗放的牧区羊群,尤为严重多见,造成一定的损害。成虫营独立生活,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的有瓣蝇组,其中麻蝇属(Sarcophaga)多为灰黑色,胸部背面有三条黑色纵纹,腹部有黑白相间的棋盘格状斑块;污蝇属(Wohlfohrtia)多为灰白色,胸部背面也有三条黑色纵纹,腹部灰色的底面上有黑色斑点;丽蝇属(Calliphora)、绿蝇属(Lucilia)多为有金属色泽的蝇子,前者多为深暗的蓝绿色,身上毛刺较多,后者多为明亮的铜绿色,毛刺较少。这些蝇类,多半形体较大,飞翔力很强,能远离幼虫的孳生地;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有的卵生,有的胎生。幼虫俗称蛆,有三期,大部分兼性寄生,少部分专性寄生;在伤口组织中发育成长后落地化蛹,幼虫期和蛹期的长短均因种类、气候条件及营养获得等的情况而异,条件合适时,有的仅需几天时间。成蝇寿命1~2月,炎热季节常可繁殖几个世代。

当家畜因去势、去角、断尾、角斗等原因造成创伤,发生流血化脓以至溃疡时,这些蝇类就被吸引而来,产卵或幼虫于创伤组织,孵化发育;如耳、鼻、眼、阴道、尿道等部位肮脏不洁,甚至被毛潮湿结毡腐败,也可招致这些蝇类产下卵或幼虫。有的幼虫并有向深部组织侵入的特性,加上分泌的有毒物质,可使寄生部位的伤口不断恶化,微生物繁殖,生成大量脓血及腐败组织,长期不能愈合,甚至不断扩大,导致宿主机体的全身中毒,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

检查伤口,可见到不同发育阶段、种类不一的各种幼虫,数量因感染程度而异;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以及伤口的不同变化时期,寄生虫体(蛆)的种类常因习性及相互间的制约因素而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因之可把伤口蛆区分为原生性的、次生性的和从生性的三大类。对于有蝇蛆寄生的伤口,可机械地加以清除,并用一般方法清洁防护,以促使伤口愈合,同时防止微生物污染及蝇类继续产卵生蛆。也可药溶处理。预防应从加强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免除造成创伤等着手;大面积采取灭蝇防护措施,可减少蝇类的孳生。粪便及动物尸体,应妥善处置及深埋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