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陈旉《农书》

现存第一部以宋代江南水田耕作栽培技术和农桑生产为内容的地区性农书。著者生平陈旉(1076~1154)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真子。他生当王安石变法之后,新旧党争剧烈,政治腐败,继而北宋溃亡,南宋开始偏安江南。为了逃避战乱,他“躬耕西山(今江苏仪征县境内)”,过着种药治圃,晴耕雨读,不求仕进的隐居生活。

现存第一部以宋代江南水田耕作栽培技术和农桑生产为内容的地区性农书。

著者生平

陈旉(1076~1154)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称如是庵全真子。他生当王安石变法之后,新旧党争剧烈,政治腐败,继而北宋溃亡,南宋开始偏安江南。为了逃避战乱,他“躬耕西山(今江苏仪征县境内)”,过着种药治圃,晴耕雨读,不求仕进的隐居生活。

成书过程

陈旉重视农业生产,视为“生民之本”,对当时的士大夫不懂农桑又轻视农桑的习气非常不满,立志要以“樊迟之学”(农圃之事)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决心以撰写《农书》为己任。经过长期的躬耕力行,精心体察,他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融会贯通,终于在73岁高龄时(1149)写成了《农书》三卷。五年后鉴于初版《农书》错漏讹误甚多,于是又取家藏副本缮写成帙,以正其讹,并作跋文附于书后。

内容评介

陈旉《农书》三卷,共1.2万余字。上卷包括财力、地势、耕耨、天时、六种、居处、粪田、薅耘、节用、稽功、器用、念虑、祈报、善其根苗等14篇,主要讲述土地规划和水稻栽培技术,约占全书篇幅的1/3,是全书的主体;中卷包括“牧养役用”和“医治之宜”两篇,主要论述水牛的饲养、管理、役用和疾病防治;下卷包括“种桑”、“收蚕种”、“育蚕”、“用火采桑”、“蔟箔藏茧”等五篇,专讲蚕桑生产的知识和技术。陈旉《农书》在农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有五个方面:①首次系统地讨论了土地规划问题,提出了根据不同的地形、温度、肥瘠、旱涝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介绍了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等五种土地利用方式。对高田的利用规划记述尤为精详,指出要在高处流水汇归的地方,凿为陂塘,贮蓄雨水。塘的大小要依据灌溉所需的水量来确定,堤岸要高大,堤上种桑柘,可系牛。牛得凉阴而舒适,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牛粪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源得蓄水而不致于害稼。由于陂塘位置较高,用水时可以自上而下,自流灌溉,确是一举数得的合理设计,具有古代生态农业的构思。②首次提出了“治之得宜,皆可成就”和地力“常新壮”等关于土壤肥力的卓越见解,指出土壤虽然多种多样,只要治理得当,都可以长出好庄稼。连年种植的土地,只要经常添加肥沃的客土,适当施肥,便可使它精熟肥美,保持新壮肥沃的地力,批判了地力衰退的悲观论调。③发展了肥料的积制和施用技术。陈旉首次介绍了制造火粪、饼肥发酵、粪屋积肥、沤池积肥等经验,对于广开肥源、增进肥效,具有重要意义;在施肥方法方面,提出“用粪犹用药”的观点,强调要“用粪得理”,要像医生开处方那样,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情况,选用适宜的肥料种类、数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④首次系统论述南方水稻的耕作栽培技术,对耘薅、烤田和育秧技术的记载尤为详尽,总结出“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的培育壮秧要诀,对秧田水深的控制也有精辟的论述。⑤从《列子》书中借用了“盗天地之时利”的概念,认为只要掌握好时宜和地宜,巧作安排,便可取得“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的功效。

版本介绍

陈旉《农书》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由洪兴祖初刊。嘉定七年(1214)由汪纲重刊,这两种刊本,现在均已不存。但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兼葭堂旧藏的抄本,有嘉定七年“通直郎知绍兴府余姚县主管劝农公”的跋文,为其他版本所无。说明这一抄本可能是据汪纲宋刊本过录的。明代曾将陈旉《农书》收入《永乐大典》中。清代刻本计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长塘鲍廷情辑《知不足斋丛书》(第九集)本;乾隆五十九年石门马俊良辑《龙威秘书》(第二辑)本;同治七年(1868)顾之逵辑《艺苑捃华》(第11册)本;光绪间上海农学会编《农学丛书》(第一集)本。此外,还有日本天保元年(1830)刻本。1939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稿)本。195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196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陈婁农书校注》本,这是迄今最便于利用的版本。此外,尚有《函海》本和《四库全书》本。

吴兴沈氏抱经楼抄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