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农田的排灌沟渠,后代也泛指农田水利的灌排系统。相传大禹治水时,“浚畎浍距川”,“尽力乎沟洫”,以平治水土,种植作物。周代配合并田的沟洫工程已有一定的规模(见图),大致可分为旱田和水田两种布置类型。旱田沟洫据《周礼》“遂人”、“考工记·匠人”记载,有畎、遂、沟、洫、浍等各级沟洫,最后由浍通于川。
商周时农田的排灌沟渠,后代也泛指农田水利的灌排系统。
相传大禹治水时,“浚畎浍距川”,“尽力乎沟洫”,以平治水土,种植作物。周代配合并田的沟洫工程已有一定的规模(见图),大致可分为旱田和水田两种布置类型。旱田沟洫据《周礼》“遂人”、“考工记·匠人”记载,有畎、遂、沟、洫、浍等各级沟洫,最后由浍通于川。其布置形式为:宽6尺、长600尺之田为1亩,亩与亩之间布置广1尺、深1尺的畎;百亩之田为1夫,夫与夫之间布置广2尺、深2尺的遂;九夫之田为一井,井方一里,井与井之间布置广4尺、深4尺的沟;地方十里为成,成与成之间布置广8尺、深8尺的洫;地方百里为同,同与同之间布置广2寻、深2仞的浍。同时利用开凿沟洫取出的土料修筑相应的径涂道路,做到“遂上有径”、“沟上有畛”、“洫上有涂”、“浍上有道”、‘“川上有路”。水田沟洫据《周礼·稻人》记载,设有蓄水的“潴”(陂泽)、拦水的“防”(堤岸)、放水的“沟”(干渠)、配水的“遂”(支渠)、关水的“列”(田埂)、排水的“浍”(排水沟),形成了蓄水工程和灌排渠系相结合的沟洫工程。但当时规模较小。
沟洫示意图
战国以后,大型灌排工程出现,修建干、支、斗、农、毛配套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渠道设有退水建筑和排水沟,于是往往将农田水利的灌排系统泛称为沟洫。如《汉书》中就设有《沟洫志》专篇。南方低洼平原治水营田,建立圩田水网系统,亦称之为沟洫工程。如唐代在太湖嘉兴屯区开挖塘浦圩田河网,就称求“遂氏”之法,修“稻人”之政。明清时倡仪兴建水利,出现了不少有关沟洫水利的议论和专著。如明代周用提出在黄河中下游大浚沟洫以容水备旱潦,又达到治理黄河的方策。清初陆世仪著《论沟洫》,指出太湖圩区的河网就是“遂人”沟洫工程。清嘉庆时程瑶田著《沟洫疆理小记》,阐述了沟洫的布置和作用。同期沈梦兰撰《五省沟洫图说》,提出在北方,尤其是冀、鲁、豫、晋、秦五省开浚沟洫的利便,进一步丰富了沟洫的理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